中国日记|典籍里的中国,探寻经典,感悟千年中国精神

以下是一篇关于“典籍里的中国: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的日记: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观看了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深受触动。这个节目以生动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与历史人物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精神。
节目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篇。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诲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节目通过演绎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展现了他在乱世中坚持理想,传播仁爱之道的艰辛与执着。看到孔子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弦歌不辍,诲人不倦,我深深地被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感染。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精神,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着,节目又介绍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身受宫刑之苦,却依然忍辱负重,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坚韧不拔,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他对人物的深刻洞察,都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求

相关阅读延伸:中国日记|典籍里的中国: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剧照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 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剧照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王婵 设计)

发布于 2025-10-27 13:13
收藏
1
上一篇:运筹帷幄谋天下,雄霸九州今日盛世公测,开启九州争霸新篇章 下一篇:周秦历史变局,技术进步对时代变革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