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忽视这种疾病或成结肠癌隐患,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您提到的“这种病”很可能指的是"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确实,炎症性肠病是已知会增加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风险增加的原因在于:
1. "慢性炎症:" IBD的核心是肠道存在长期、持续的炎症。慢性炎症会损伤肠道的黏膜细胞,细胞反复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发展成癌症。 2. "病程和严重程度:" 炎症持续时间越长、累及的肠段越广、炎症越严重,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就越高。 3. "病程年限:" 通常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病超过8-10年,克罗恩病患者患病超过10-12年,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为什么很多人可能不重视?"
"症状相似性:" IBD的早期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胃炎或其他消化系统问题,导致延迟诊断。 "症状波动性:" IBD的症状通常是发作性和缓解性的,在症状缓解期,患者可能会放松警惕,忽视潜在的长期风险。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许多人对IBD与结直肠癌之间的

相关阅读延伸:当心!这种病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很多人还不当一回事

今天不卖关子,直接揭晓答案,这种会让结肠癌风险增高的病,就是——

很多朋友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也有人听说过却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但先别着急划走!因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离我们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远。

被忽视的溃疡性结肠炎

最常发生在青壮年时期

没想到吧,溃疡性结肠炎其实最常发生在青壮年期,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不论男女,20~49 岁都是发病高峰年龄,甚至儿童都可能会中招。

那到底啥是溃疡性结肠炎呢?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它的炎症很有特点,专挑肠道黏膜下狠手—— 大多从直肠开始,像小火苗一样沿着结肠向上蔓延,严重时能波及整个结肠,甚至连累末端小肠。

如果连续 4~6 周出现以下症状,有可能就是 UC 到来的「报警」信号,千万别忽视:

➊ 黏液脓血便:不是痔疮那样的滴血状,而是大便里混着黏液、脓血,严重时可能直接拉鲜血;

➋ 腹泻、腹痛:常伴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便后腹痛缓解,还会有想上厕所但每次又很难排出,事后又觉得没排干净,不能彻底轻松的感觉。

遇到这些情况,总有人不当一回事,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要么忍忍就过去了,要么吃点止泻药缓解。

但 UC 是个烦人的「钉子户」,一旦缠上你了,就有了终身复发的可能性,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轮番上阵,还可能出现乏力、发热等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算症状减轻,甚至暂时缓解了,后面还特别容易反复。

如果你出现了上述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因为:

UC 的危害不止拉肚子

还会增加癌变风险

UC 患者的病情往往会经历「复发 - 缓解」的反复循环,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长期来看,持续的炎症刺激还会让他们的肠道黏膜细胞更易产生上皮内瘤变,增加癌变的风险。

  • 病得越久,风险越高:诊断 UC 后每年均有一定概率发生结直肠癌,风险随年限增加。病程超过 20 年的 UC 患者,罹患结直肠癌风险较正常人高 10~15 倍;

  • 炎症范围越广,风险越高:全结肠受累的患者,各阶段癌变率通常是仅直肠或左半结肠受累者的 2~3 倍;

  • 炎症越难「压」,风险越高:炎症长期未有效控制的患者,癌变风险比持续缓解者高 3~5 倍。

要是还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者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癌变风险会进一步增高。

除癌变风险外,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容易引起肠穿孔;病程较长者可能发生肠腔狭窄,且狭窄位置往往是癌变的高危部位;部分患者还会有皮肤、关节、眼部等肠外表现。

别灰心,UC 虽难根治

但能被科学管理牢牢控住

虽然目前 UC 还无法完全根治,但只要选对方法,大多数都能长期控制炎症,避免病情反复,降低癌变风险。核心就是做好三件事:

➊ 药「不能停」:严格遵医嘱,必要时需及时升级治疗方案,即使无症状也要维持治疗

治疗 UC 就像给肠道灭火,医生会根据病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传统用药和进阶疗法。

*对传统治疗无应答或不耐受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进阶疗法

治疗期间一定要多和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如炎症活动度、黏膜愈合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千万不要自行减药、停药或换药。

➋ 定期复查:按要求复查炎症指标及内镜等,监测黏膜愈合情况

很多朋友可能会误以为没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就好了,于是就自主停药,这是不可取的。

症状缓解只是表面现象,肠道内的炎症很可能仍在潜伏。打个比方,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消失相当于「明火熄灭」;而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炎症)如同「灰烬下的暗火」,肉眼无法察觉,却随时可能复燃,导致病情反复。

那什么是黏膜愈合呢?就是我们通过内镜检查观察到,原本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的肠道黏膜,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状态(无炎症、无破损)。

黏膜愈合是疾病长期维持缓解的「基石」,能带来多重获益:打破「复发-缓解」的循环;减少住院、手术的风险;降低远期癌变、肠穿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除了关注症状之外,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内镜,关注黏膜愈合的情况。

除了内镜,还要复查血液与粪便,综合评估治疗反应和复发风险。

➌ 医患共决策:与医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治疗 UC 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用药效果不好、复查内镜发现黏膜没有愈合好、炎症指标持续升高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升级或调整方案,医患配合好,才能把病情控得更稳。

「医患共决策」是提升治疗质量的关键。患者要充分沟通个人偏好、生活状况、治疗目标、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医生则会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和患者个人情况,确保患者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益处、风险及可能的结果,双方共同作出最适合的治疗或护理决策。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麻烦,但只要加强重视和科学管理,就不用怕它搞事情。

为了帮大家更清晰地掌握 UC 的知识,我们整理了一份 《肠道「消消火」:UC 攻略手册》

点击【阅读原文】,就能获取手册电子版,欢迎分享给需要的家人朋友

本文审核专家

张福奎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

参考文献

Mohamed-Ahmed O, Shang L, Wang L, Chen Z, Kartsonaki C, Bragg F.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autoimmune disease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Glob Epidemiol. 2024 Aug 9; 8:100158. doi: 10.1016/j.gloepi.2024.100158 .

史瑞, 李军祥, 沈洪,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01): 288-296.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4,广州.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4, 41(12): 925-94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 年·西安).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4, 08 (01): 33-58.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主编. 内科学(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Wetwittayakhlang P, Golovics PA, Gonczi L, et al. Stabl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Between 1977-2020.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22(1):191-193.e3.

策划制作

策划:黛黛 | 监制:Feidi

插图 :丁香设计团队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Plus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发布于 2025-10-26 10:11
收藏
1
上一篇:名著速读,国外经典佳作精粹解读 下一篇:全球最大室内乐园,巨蛋挑高57.4米,梦幻世界神秘大陆邀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