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刘润 主笔/ 海盐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雷军2025年度演讲,直面挑战,勇攀科技高峰——凝视万丈深渊,偏向绝壁攀登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标题,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挑战精神。如果雷军在2025年的年度演讲中确实使用了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推测其核心内容和可能传达的信息:
"标题解读:"
1. "“凝视万丈深渊” (Gazing at the Abyss):"
"承认挑战与困境:" 这表明雷军和小米认识到当前或未来可能面临巨大的困难、危机或不确定性。“万丈深渊”象征着严峻的市场竞争、技术变革的挑战、宏观经济波动、用户需求的变化,甚至可能是公司自身发展中的瓶颈。
"直面现实:" 这是一种不回避困难的姿态,显示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正在经历或预见到行业洗牌、增长放缓等现实。
"冷静与审慎:" “凝视”也带有冷静观察、深入分析的含义,意味着小米会仔细研究这些挑战,而不是被恐慌所裹挟。
2. "“偏向绝壁攀登” (Steering Towards Climbing the Cliff):"
"选择挑战而非退缩:" 面对“深渊”,选择的是“偏向”,即主动转向更危险、更艰难的道路,而不是选择相对平坦但可能停滞不前的路径。这体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
"绝壁攀登的意象:" “绝壁”强调了困难程度极高,如同攀登山峰中最险峻的部分。这需要非凡的勇气、智慧、毅力
相关阅读延伸:雷军2025年度演讲:凝视万丈深渊,偏向绝壁攀登
昨天晚上,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准时到来。开场前,雷军就凭一句“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刷了屏。这两个孩子,是小米同时在做的造芯和造车。今年的演讲里,雷军公开了很多“养两个孩子”的幕后故事。我看到一条评论:五十多岁的年纪,还如少年般充满魄力。敢冒巨大的风险,只为将心中的梦想,变成手中的现实。就像他今年演讲的主题词,这背后,是对改变的勇气。也许,你没来得及看完整场演讲。今天,我想将那些回味悠长的故事,和我自己的感悟,分享给你。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干,不一定赢;但不干,肯定输2019年,小米跻身世界500强。这个成绩,雷军只用了十年。即便这样,他还是用“焦虑”开头。在很多人眼里,小米已经非常成功。雷军你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当时的手机行业,耸立着苹果、三星、华为这三座高山,几乎看不到任何超越的可能性。摆在小米面前的,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创业10年,团队里很多人都觉得累,想停下来歇一歇。雷军非常能理解,因为他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累。那,躺平?不行!现在躺了,下一个十年怎么办?竞争只会更激烈,到时候,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最让他疲惫的,是网上的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攻击。很多人对小米充斥着各种偏见。比如说小米没有技术,只会营销。比如说小米只会组装。焦虑,变成了严重的内耗。怎么办?挣扎了很久,雷军终于下定了决心。直面所有的问题,找到破局之道,实现逆天改命。逆天改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一开始,雷军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铺天盖地的问题。好在,小时候的围棋经验,让他学会了一招受用终生的办法。复盘。雷军的复盘是问自己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如果重来一遍,你该怎么做?用这种办法,雷军带着团队开始了漫长而深入地复盘。每次复盘都是拉上七八个人,大家放开了聊,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半年时间里,前后这样开了四五十次。经过这么久的复盘,雷军坚定了接下去的发展道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未来5年,要在核心技术投入1000亿。对于当时的小米来说,这个目标前所未有。但也是从那一刻起,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重新创业的热情,被点燃了。其中,就有小米一直以来的“造芯梦”。早在2014年,刚刚创业的小米开始了自研SOC芯片。三年后,第一代终端的SOC正式发布,搭载芯片的小米5C卖出很不错的成绩。但雷军却心里清楚,“自研芯片”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于是后来,停掉SOC芯片研发,团队缩编。雷军心里非常痛苦。直到5年前复盘,大家都想搞清楚:当年的芯片,为什么没做成?花了很多时间,一步一步找到了原因。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有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这就奇怪了,这么复杂的科技,为什么不从中低端做起呢?雷军跟他的团队特地研究了苹果和华为,发现他们都是从最高端做起的。凡是做SOC芯片的手机公司,没有一个是从低端开始的。所以,当年小米没做成,就是因为一开始的切入点找错了。另外,自研芯片必须要手机团队的支持。如果不能成为命运共同体,抱着荣辱与共的决心,这事肯定干不成。当时做芯片的,是小米的子公司松果,想协同工作,特别困难。就算雷军亲自出马,也搞不定。造芯失败,成了必然。雷军心里很清楚,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今天的造芯难度,和10年前,根本不能比。一块手机的SOC芯片,至少要花10年,500亿。讨论的过程,持续了很久,雷军心里一直没底,也下不了决心。他的心里一直有几个灵魂拷问:花这么长时间,花这么多钱,就一定能成功吗?万一不成,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萦绕在心头的煎熬,我们实在很难体会。雷军说,后来是他鼓励大家:不干,我们肯定是输。要不我们试试?不试怎么知道我们就不行呢?2021年年初,小米新的“造芯梦”,重新开始了。回忆起当时,雷军忍不住感慨,幸好当时在最关键时候,有那一点点勇气。明知前方可能是万丈深渊,明知可能会粉身碎骨,但依然不后退半步。因为你不迈出那一步,永远不知道那是坚实的地面,还是松软的泥潭。在小米最成功的时候开启一场豪赌,这是雷军身上,无可比拟的勇气。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正视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雷军的芯片之旅,开始了。但第二年,更大的困难突然降临。2022年,小米营收骤减15%,第二年继续下降3%。这是小米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此时,团队内部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这个压力,太大了。濒临窒息的雷军,在2022年5月,专门开了一次高管会。这次会议气氛,非常凝重,大家都知道,要讨论什么。芯片还做不做?这个决定,对小米和雷军来说,非常难下。如果再次放弃,小米很可能永远与芯片无缘。连续两次放弃芯片,市场不会相信我们,更不会再给我们机会。有位高管甚至坦言,从商业上,根本算不清这笔账,只能由创始人来判断。雷军没有任何迟疑,当时就站起身,问了在场所有人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而后悔?”雷军的表达非常清楚。他坚决支持干下去,这几百亿的投入绝对值得。哪怕最后失败了,至少,也能为小米留下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这也能彻底改变小米这家公司的基因。会议最后,小米的“芯片梦”保留了下来。项目来到第三年。一家同行,没有任何征兆,解散了3000多人的芯片团队。雷军看到消息时,瞬间懵了。发生了什么?怎么会这样?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手机被铺天的电话信息挤爆。很多人来问他,小米芯片团队会不会也解散。会解散吗?雷军想起了松果。他知道自研SOC芯片有多难,他知道这是绝对的九死一生。但对于小米来说,已经输过一次,这次不管怎样,都要坚决干下去。雷军说,当时市场传言太多了,为了稳定军心,他马上找芯片负责人朱丹,开一个芯片团队的全员会。结果会议通知刚发出去,大家都吓了一跳,以为我们也要解散了。会上一番沟通,大家都长舒一口气。个个都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芯片干成。到了2024年年初,芯片按计划投片。小米做的是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光投片费,就要2000万美元。再到去年5月22号,第一片芯片样品,回来了。大家都很激动,都跑去机场迎接。当时雷军在外地出差,也紧张得不停看手机,等着团队给他最后的测试结果。如果不成功,2000多万美元就打了水漂。更大的损失,可能是整个项目要再推迟六个月,至少10亿到20亿。第二天一早,雷军接到了朱丹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朱丹用的就是搭载了玄戒O1的手机。那一刻的雷军,百感交集。这意味着,小米的“造芯梦”,成了。回顾过去的四年多,雷军觉得,最难的不仅是技术。而是在经历过惨败后,如何能鼓起勇气,如何能重新站起来,如何能重启这个项目。有时候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而且怎么能克服恐惧,把这些事重新再做一遍。这才是最难的。在这里,雷军分享了一件小事。重启芯片项目的时候,他建议继续叫“松果”,意味着,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但没想到,大家都不同意。于是才有了“玄戒”这个新名字。“玄戒”,代表一个庄重的承诺,小米造芯,这一次是认真的。我想,如果让我来总结雷军造芯片的这段经历,或许会用这样一个词:不认输。经历过失败,就会害怕再次失败,这是人的本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候,成了我们身后的累赘。创业失败、感情不顺、升职碰壁,这些都是我们可能遇到过的问题。然而,周围有很多人,升职失败,就自我否定,再也不愿作出尝试,也就把自己永远困在狭小的格子间。最终仅凭一次失败,就写定了仿佛一生的判书。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彻底认输。现在看来,雷军心里或许就有这样一句话:认定要做的事,绝不认输。你只管努力,其他交给天意聊完了芯片,接着聊小米汽车征战纽北的故事。还记得今年6月,小米汽车有个很炸裂的消息吗?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的圈速榜上,排名第三。真的太厉害了。当时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同时心里也有些好奇:小米,一家手机公司,造车也只能算新兵蛋子。这蛋子怎么就这么猛?雷军说,离不开一个人:阿灿。他是小米的首席测试车手,动态性能工程的负责人。阿灿的童年在家附近的修车厂长大,修车的工具就是他的玩具。上大学后,天天泡汽车论坛。毕业后,做了底盘工程师。为了把车修好,又去学了赛车,拿了很多冠军。四年前看到小米宣布造车后,当即决心要加入小米。甚至说“小米汽车在哪造,他就去哪”。看到这,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个优秀员工的介绍吗?然而,小米汽车团队内部,像“阿灿”这样,热爱汽车、野心勃勃的工程师,数不胜数。想想看,有这么多顶级工程师,小米能做出怎样的车呢?2021年9月,小米汽车宣布,要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现在想想,雷军觉得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上来就要做全球最强。很快雷军也意识到,“做全球最强”,太困难了。他举了个例子。当时市场上没有符合小米汽车要求的高性能电机,怎么办?不做了?雷军跟团队一商量,咬咬牙,横下心来,决定自己组团队自己干,这才有了后来的小米V8S超级电机。这个电机是在小米自己工厂造的。为什么不用代工厂呢?因为用了,就会被人说是供应商的技术。雷军想想都觉得心累。等到SU7项目有了一定的突破,压力没那么大的时候,Ultra项目正式开始。在一次线上会议上,雷军为了活跃气氛,给大家都寄了一瓶红酒。有位工程师就喝嗨了。当时就说:“保时捷是我心中的神,我们能不能造一辆车,在纽北,干翻保时捷?”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但是转念一想,对一个汽车工程师来说,开着亲手打造的车,在纽北赛道驰骋,还超越保时捷,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梦想。很疯狂,雷军也很喜欢。说干就干。项目疯狂,接踵而至的困难也不简单。很多困难,雷军提都不想提,他说了几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困难。2023年8月,他们第一次联系了纽北官方,对方很客气,很快给了回复。但没想到的是,之后再无音讯。后来连发二十多封邮件,也是石沉大海。怎么也没人能想到,最大的困难竟然是,我们想挑战纽北,结果人家都不搭理你。直到三个多月后的圣诞节前夕,才收到了第二封邮件。于是元旦一过,同事立刻去了纽北,跟纽北官方碰了面。见面后,才知道迟迟没有回复的原因。人家提的第一个问题:“你们一家中国的手机公司,为什么要跑来纽北?”其实人家纽北根本就没搞明白,一直以为你在开玩笑呢。第二个困难,是档期。纽北赛道的档期非常紧张。小米汽车是1月初去申请,一排排到了10月。为什么会这么久?因为一到冬天,纽北会封山5个月。平时,还有各种比赛活动,全球很多顶尖车厂、零部件厂都在这里测试。为了保证有时间跑出最好的成绩,当时也是一狠心,定了10月9日和10日两天的包场。大家都摩肩擦踵,做足了准备。没想到,9号下了一整天的雨。看天气预报,说第二天还有机会。原本低落的大家又相互打气。雷军为了见证这个历史性时刻,10号从早上9点,就守在了赛道边。结果,还是下了一整天雨。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费尽心思争取来的机会,就这么泡汤了。雷军说,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机会。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经过各种争取,小米终于在10月28号得到了跑一圈的机会,只有10分钟。但就是这一圈的机会,让Ultra创造了历史。也让世界,见到了小米汽车的实力。回看过去三年,Ultra项目经历了太多挫折,好在,最后的结果远超大家想象。可能有不少人好奇,雷军就不担心做不成吗?我想,他心里大概率有过。但是,他更坚信的是另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努力”,谁都会说。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果失败,甚至还能把“努力”当作借口,“我努力过了,不成功不是我的错”。他们不是真正“努力”,而是把它当作一句自我安慰,一种自我感动。但在雷军心里,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深层的信念。成败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不去做”,一定是最糟糕的选择。他不想十年后回望时,为今天的退缩而遗憾。真正的信念,不是笃定会赢,而是明知凶险,依旧选择上场。在他看来,所谓天意,只会眷顾那些努力坚持到最后的人。遭遇难题,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去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去年SU7发布会前,雷军请教了23位媒体朋友,结果有21位不看好小米汽车。到了今年YU7,结果所有人都看好。雷军心里反而忐忑了。他自己都忍不住问自己:YU7真的能被大家接受吗?2022年夏天,YU7被视作最后的底牌。因为当时SU7正在研发中,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假如SU7失败,那么YU7就要肩负起为小米汽车力挽狂澜的使命。而当时最大的压力,来自一家非常成功的同行:理想。当时理想发布了L9,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非常成功。于是不少厂商就跟着理想过河,也都干得不错。这一次,雷军急到跟大家吵了起来。会议室里,雷军和一群高管争论着,到底是走自己的路,还是跟大家一起“抄作业”?总之就是一个点:有现成的满分作文你不抄,你凭什么自己玩?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吵到最后,也没吵出个结果。没办法,雷军想了个“君子协议”。大家互相拉黑24小时,一天后继续吵。就这么吵着吵着,反而把观点捋清楚了。大家都去学理想做大型SUV,意味着可能会有几十款车上市,竞争会非常非常激烈。而市场需求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小米也这么干,根本没前途。很多用户告诉雷军,就算买了一辆SUV,很多时候还是一个人开。最后,一个大胆的想法蹦了出来:为驾驶者设计一辆好看好开的SUV,兼顾家庭的日常使用。这个想法,非常冒险。有同事就非常担心,告诉他,现在国内市场这么卷,你做辆SUV还不拼超大空间,卖得动吗?其实从技术角度,做超大空间不难。反而是做运动SUV,比较不容易。在设计上,团队对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最后证明,YU7的内部空间绝对不亚于Model Y。这给了雷军底气和勇气,让YU7正式立项。从第一天起,YU7就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力求把每个细节都干到完美。真的很疯狂。雷军回忆着,他当时亲自开长途测续航。从北京到上海1300公里,早上9点走,晚上9点到,他连续开了两整天。开下来后,他觉得还是不太够。对用户来说,买SUV就是为了长途旅行,为了郊游,我们一定要彻底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但是,这时候已经是年底了,想大改根本来不及。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最简单、最直接、最粗暴的方法:把这个版本干掉。把835km的“长续航Pro版”,直接改名为“标准版”,且定价不改。这个方案一出,采购的同事们都差点哭晕在厕所。但是雷军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他说实话,竞争力真的比Model Y强太多。所以雷军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YU7的标准版,不是入门版,不是丐版,更不是阉割版。它相当于别人家的Pro版、Max版、Ultra版。这是“最强标准版”。因为有实力,才能有底气。那不是吹牛,而是真正用做出一辆好车的决心,让梦想落地变成了现实。虽然内心忐忑,但雷军坚信,他们为YU7倾注的无数心血,一定能赢得很多人的共鸣。在说到YU7为谁设计时,雷军跟当时一样,坦诚、真挚,发自肺腑:是为那些无法容忍平庸的人。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也是为那些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学,顺路也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那些周末带着全家去露营,也在后备箱里为自己备一套钓具的爸爸。那些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雷军说,小米YU7,就是我们小米工程师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信。回想过去三年所有的努力,雷军觉得非常值得。有位车主告诉雷军,他说自己的宝宝出生后,他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奶爸,他还专门买了一辆大六座的SUV。有天晚上下班,他突然就觉得很失落,一个人在车上待了半个小时。一年多来,他为家人费尽心思,自己的生活里,只有工作和家庭,唯独缺了自己。他没给自己买过任何一样东西,连T恤都没有。他说,他看完YU7发布会后,被深深打动,当晚就说服家人买了一辆YU7。也许,YU7的奇迹就在这里。从SU7到SU7 Ultra,再到YU7。小米汽车用一系列扎实的成绩,改变了大家对一家手机公司造车的质疑。过去这些年经历的所有痛苦、委屈、误解,通通化为过眼云烟,随着小米的脱胎换骨,而烟消云散。这一次,雷军终于可以从小米造车的经验中,给我们宝贵的启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地去试一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最幸运的是,我们见证了小米汽车的崛起,也正看着国产汽车,在全球高端汽车市场上站稳脚跟。临近演讲尾声,雷军说,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这话听起来像是自我打气,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家不服输的灵魂。他的故事也是给所有人的一次提醒:人生没有哪个时间是该退缩的年纪。或许,我们达不到雷军的成就。但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于普通人,要“供养”的可能是家人,可能是梦想,也可能是心头那点不服输的劲头。你会害怕,会犹豫,但只要咬牙撑住,保持你的勇气,坚守你的目标。命运总能带你走出迷茫,实现蜕变。祝你,永远像雷军一样,拥有不怕输、不怕重来的勇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