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传统评书的观众朋友,可能都听说过中国古代武将标配的鸟翅环、得胜钩,或者叫了事环、得胜钩。比如隋唐里的单雄信,他的出场描述就是,得胜钩鸟翅环上挂着一杆金钉枣阳槊。那么,这个鸟翅环,得胜钩到底什么样,是一样东西还是两样东西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鸟翅环,以及得胜钩到底长啥样。
根据评书的描述来看,古代武将一般是像单雄信那样,把长兵器挂在鸟翅环得胜钩上的,比如评书《大明英烈》里,就有“鸟翅环上挂着五钩神飞亮银枪,腰间还悬着口宝剑”的说法。单田芳先生也经常说“一抬腿,从了事环得胜钩,摘下虎头湛金枪”。
于是,有网友认为,鸟翅环得胜钩是一套东西,分别挂在战马的前后,以悬挂武将的长兵器。
甚至还有热心网友画了很萌的示意图。
基本上很多人认为,鸟翅环得胜钩是环在后,钩在前。悬挂长枪马槊的时候,把枪鐏(或称枪墩、枪纂),插在后面的鸟翅环里,然后把长枪的前半部分,搭在前面的得胜钩上。
但骑过马的朋友会发现,这个设想不太成立。因为这么横着挂长枪时,你要是把长枪挂在腿外侧,会非常不利于骑行,对于前后的人也不安全,而且也不需要抬腿摘枪。而你要是把长枪挂在腿内侧,除非你在马上玩大劈叉,否则就算你高抬腿,也没法把枪轻易摘下来。
那么,鸟翅环得胜钩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存在吗?
其实,评书先生们并没有瞎说,历史上真有得胜钩和鸟翅环的原型,也就是骑兵携带武器的辅助工具的存在。只不过它们的外形和使用方式,跟我们一般认为的不同。
先说得胜钩。
得胜钩的原型往上追溯,能追溯到先秦的战车时代。当时中国战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叫承弓器,直到现在也被古董收藏者追捧。在重装骑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驷马战车是中国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重装武器,所以大家都会往战车上堆武器装备,近战的有矛戟,远射的就有弓弩。
承弓器这东西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悬挂和固定弓弩的,免得车上颠簸把弓弩给颠出去。而且承弓器也能让弓弩呆在战车上的固定位置上,方便战车上的武士取用,省得这边都打起来了,武士还手忙脚乱的在车里翻找弓弩。咱们来看图说话,就明白承弓器是怎么悬挂弓弩的了。它这个钩型的结构,正好可以咬住弓臂或弩臂,而且它还是一对的,正好能夹住弩身。
而等到了骑兵时代,战马肯定没战车能装,所以承弓器消失了。但用钩装工具帮忙悬挂和固定武器的这个理念流传下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承弓器,也图上就是这东西。
有位自己有马的土豪朋友,喜欢管它叫刀挂,说它一般固定在骑兵腰带上。顾名思义,这是骑兵用来挂马刀的钩状工具。当然,干粮袋、水袋等其他零碎,它也可以挂,甚至还可以挂割下来的敌人首级。
这可能就是,评书先生们把它叫做得胜钩的原因吧。毕竟敌人脑袋都被挂到你身上了了,当然是得胜了。
这个物件还有个细节。它是铜的,比较软。东西挂上去后,你啪的一拍它,就扣住了。东西就不容易掉出来了。
但是铜的得胜钩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又贵又不结实。没那么土豪的骑兵,日常用起来会比较钱包疼。
所以很多骑兵选择了用铁环,代替了铜的得胜钩。虽然要把绳子串过环绑,才能固定住马刀或零碎,没铜得胜钩那么方便,但胜在便宜耐用。(图注:这个物件要看大小,因为小的也可能是马嚼子)
接下来,我们再说鸟翅环。
有观点认为,我前面讲的铁环,因为通常是一对,像鸟翅膀一样是一边一个,所以就是鸟翅环的原型。并且因为它可以挂零碎,帮骑兵省事,所以也叫了事环。
但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种铁环,挂个马刀啥的还行,挂长枪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也无法符合评书里“一抬腿摘长枪”的描写,说它是鸟翅更不像。
虽然清代郎世宁绘制的《哨鹿图》,清廷的侍卫可能用这种环携带过虎枪。但虎枪是用来猎虎的步战短枪,全长才8尺3寸。不到三米。用这种环携带虎枪,也是携带而已,遇到紧急情况,你很难摘下来在战马上使用。
▲图为弘历刺虎图
重要的一点,像视频前面所说,你横着携带一丈多长的骑枪马槊,你身前身后三四米的范围,都会很危险。要是安全距离不够,一不小心,你的枪尖戳在前面骑兵的后腰上了,再一个不小心,你的枪鐏就戳在后面骑兵的眼睛上了。而要是拉开足够安全距离,那骑兵的队列就太长了,压根没法行军。
其实,从古画来看,比如敦煌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里,骑兵携带长枪马槊这类长兵器行军时,都是竖着携带的。而评书里鸟翅环原型的秘密,就藏在这里面。
很显然,长枪马槊竖着不好举,古代骑兵又不傻,所以行军携带,肯定要借助工具的。
▲图为宋代 《武经总要》“枪九色”。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列举了“枪九色”,其中明确说明,如单钩枪和双钩枪这类骑兵用枪,枪杆上都是有能当背带用的绳环的。原文是:“骑兵则枪首之侧,施例双钩、倒单钩或杆上施环。”
这个绳环,在郎世宁的另一幅画作《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中,表现得特别清楚。
图中红圈里的,就是长矛的绳环背带,而那个黑圈里,位于枪鐏位置的小绳环,就跟鸟翅环的原型关系很大了。
我们接下来看几张国外画作,就能明白这个小绳环的作用了。
很显然,古代骑兵在携带长枪行军时,会把大绳环挂在肩膀或胳膊上,小绳环则挂在右脚马靴的脚尖上。这样两点固定,就不会很累,而且遇到紧急情况,脚一抬,手一接,枪就能摘下来使用,可以说又省力又方便。
不过,这个小绳环可不是鸟翅环,最多算鸟翅环的雏形。因为这个小绳环怎么也是挂在脚上的,时间长了肯定也不舒服,而且摘的时候也可能缠在脚上下不来。
比较穷的骑兵可能还会将就一下,比较土豪的骑兵自然就会想其他工具来替代下。
于是,可以绑在马镫上的皮质骑枪套,也就是鸟翅环的真正原型出现了。骑枪的枪鐏,可以直接插到这个皮套里,就不用用绳环再挂在脚上了。这样,脚不用再受力,抬脚摘枪的时候,也更方便了。这东西真的很好用。甚至20世纪初的欧洲枪骑兵,还在使用这种皮制骑枪套。
大家看看那个皮质骑枪套的实物外形,像不像个张开的单边鸟翅膀呢?又像不像个“了”字呢?
▲皮质骑枪套,吴俣网友供图
▲图为奥匈帝国骑兵照片
冷研网友也有个类似的皮套,不过是用来挂斧头的
所以说,评书里,“一抬腿,就从鸟翅环上,摘下亮银枪”之类的武将动作描写,并没有骗人,相反相当写实。很有可能,早期的评书先生,是见过使用得胜钩和皮质骑枪套的骑兵的,并由此为评书里的古代武将设计动作。他们还根据骑枪套的外形,为其起名“鸟翅环”或“了字环”。而之后的评书先生,继承了评书内容,却没见识过那种外形像鸟翅或了字的皮质骑枪套,所以只能脑补,甚至把得胜钩鸟翅环当成了一种东西,还把“了字环”给传了成了“了事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