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兴衰之谜,揭秘刘禅非掘墓人,幕后真凶竟是四位“内部元凶”

蜀汉的覆灭,固然有其外部环境(曹魏强大)和内部因素(国力不济、后期政治腐败)的共同作用,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后主刘禅,显然有失公允。蜀汉的真正掘墓人,更可能是那些在其位却不谋其政,甚至加速了蜀汉灭亡进程的“自己人”——即蜀汉后期四位重要将领:"姜维、董厥、费祎、谯周"。
这四人或掌军政大权,或独揽朝政,他们的决策和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衰落和灭亡。
"1. 姜维:穷兵黩武,耗尽国力"
姜维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承担起了北伐的重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次率军北伐,虽然取得过一些战术性胜利,但总体上属于战略上的失败。
"过度北伐,国力损耗:" 姜维北伐虽然初衷良好,但过于频繁和急躁,且往往以大败告终。蜀汉国力本就有限,连年征战使得蜀地民力、财力消耗殆尽,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库空虚,百姓疲惫。 "战略失误,得不偿失:" 姜维的北伐大多属于“以攻

相关阅读延伸:蜀汉的真正掘墓人:不是刘禅,而是这四位“自己人”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的深秋,成都的银杏还未落尽,但一股寒意已经顺着剑阁的山风,吹进了蜀汉的朝堂。当大多数人还以为江山固若金汤时,邓艾的大军却像一把匕首,从没人觉得能走通的阴平险道里钻了出来,直插心脏。

后世说起蜀汉灭亡,总爱把账算在刘禅的糊涂和诸葛亮的后继无人上。这话听起来有道理,细想却太偷懒——把复杂的历史悲剧,简单归因于一两个脸谱化的角色。其实啊,如果我们像破案一样,仔细翻看蜀汉最后那半年的一连串变故,就会发现:真正亲手给季汉棺材钉上钉子的,恰恰是四个身处要害位置的“自己人”。

他们不是天生的叛徒,也不是无能的庸才。他们中有的是理想主义者,有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军官,有的是被吓破胆的守将,还有的是被名声压垮的忠良之后。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在命运关头的不同选择,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让这个奋斗了四十三年的政权,轰然倒塌。

姜维:孤独的理想家,把家门换成了一道帘子

要理解姜维在汉中布防上的改变,我们得先看看之前是怎么做的。

防御策略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效果

实兵诸围

把重兵驻扎在各个外围关口,御敌于国门之外

魏延、王平

堪称铁桶阵。曹爽来犯,王平靠这手在兴势挡得十万大军寸步难行。

敛兵聚谷

把兵力收缩到几个核心城池,放敌人进来,再关门打狗

姜维

听起来很妙,像个口袋,但前提是你得有绝对把握把口袋扎紧。

姜维为什么非要改?他不是瞎折腾。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主动放弃一些前沿据点,诱敌深入,然后凭借汉中的几个坚固城池(汉、乐二城)作为支撑点,再出动主力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实现歼灭战。

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套打法对主帅的临场指挥、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要求都极高。它把原本“你来了,我就在门口挡住你”的被动防御,变成了“你进来,我们比比谁拳头硬”的主动冒险。

这就好比,把家里坚实的木门换成了一道竹帘。 刮风下雨时,你觉得通风透气;可真来了强盗,你会发现这东西根本不堪一击。姜维这个孤独的北伐者,他一心想着如何最有效地消灭魏军有生力量,为北伐创造机会,却忽略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不被进来”有时候比“进来再打”要重要一万倍。

他给蜀汉的国防换上了一套更具攻击性的拳法,却忘了家国防御,更需要的是扎稳马步。这个战略层面的“换门”举动,为后来的灾难,打开了一条缝隙。

蒋舒:那个被轻视的“小人物”,反手插来了最狠的一刀

如果说姜维是打开了一条缝,那么蒋舒,就是那个直接把大门撬开的人。

阳安关,汉中西面的门户,战略地位堪比剑阁。守关主将是忠勇的傅佥,而副将,正是之前因政绩不佳被调离原职的蒋舒。《三国志》引《蜀记》的记载非常关键:“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蒋舒助汉中守。蒋舒恨……”

一个“恨”字,道尽了一切。

在官场上,最怕的不是能力平庸的人,而是那些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怀恨在心的人。蒋舒就是典型。他从一方主管被贬为他人副手,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在他看来,这个蜀汉政权对不起他,不赏识他。

于是,当钟会大军兵临城下时,傅佥想的是如何凭借天险为国尽忠,而蒋舒想的,恐怕是如何用这座关隘,换取自己的前程。他假意提议出战,骗过傅佥,随即在阵前率部投降。

一个高级将领的个人怨愤,在历史的关口,就这样轻易地压过了他对国家的责任。 阳安关的失守,意味着姜维“敛兵聚谷”计划中那个用来“扎口袋”的结,还没等用上就自己松开了。钟会的十多万大军,兵不血刃地通过了最险要的关口,汉中腹地彻底暴露。

姜维的战略风险,通过蒋舒这个充满怨恨的“人”,转化成了无法挽回的现实灾难。

马邈:江油城下的“理性”计算,掐灭了最后一道奇迹的火光

当邓艾的军队历经“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的非人磨难,终于走出阴平古道,抵达江油城下时,他们是一支“士卒疲惫、粮草将尽”的疲敝之师,几乎到了强弩之末。

此时的守将马邈,面临着一个选择。

一边,是千余里跋涉、已成强弩之末的敌军;另一边,是城墙坚固、以逸待劳的自己。他但凡有傅佥十分之一的血性,闭城不出,邓艾这支孤军就只能在江油城下被活活耗死。只要他能坚守数日,成都的诸葛瞻就有足够时间在涪城完成布防。

然而,马邈选择了投降。我们无从得知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但可以推测,在那一刻,他进行了一场“理性”的计算:汉中已失,剑阁被围,国家大势已去,抵抗无非是螳臂当车,徒增伤亡。不如投降,还能保全一城军民和自己的性命。

这是乱世中常见的一种“务实”,也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 他计算了所有的利弊,唯独没有计算“气节”和“奇迹”的价值。他这一降,不仅让邓艾的疲惫之师获得了宝贵的补给和休整,更在心理上给了蜀汉政权致命一击——连阴平天险都拦不住魏军,还有哪里是安全的?

马邈的“理性”,亲手掐灭了蜀汉凭借地理优势创造最后一个奇迹的火光。

诸葛瞻:被父辈光环压垮的忠魂,在绵竹输掉了最后一局

我们来到诸葛瞻面前。他是武侯之子,从小活在父亲诸葛亮的光环之下,被蜀人寄予厚望。他忠诚、正直,在最后关头毅然率军出征,战死沙场,气节无可指摘。

但忠勇是一回事,能力是另一回事。 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工于书法,强识念”(擅长书法,记忆力好),但于军事韬略,史书未置一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当他率领蜀汉最后一支机动兵团抵达涪城后,他犹豫了,没有听从部下黄崇抢占险要、据城固守的建议,结果被邓艾抢先一步,突破了涪城。他不得不退守绵竹,在这里与邓艾展开决战。

这恰恰是他最大的失误。邓艾军是孤军深入,利在速战。诸葛瞻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避其锋芒,利用雒城等据点层层阻击,拖延时间。要知道,当年刘备入川,猛将张任就是在雒城硬生生阻挡了刘备大军将近一年。

诸葛瞻却选择了出城,在平原上与身经百战的邓艾决战。结果毫无悬念,全军覆没。

我们可以理解他:他太想尽快歼灭敌军,解除成都的威胁;他太想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无愧于“武侯之子”的身份。这种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加上确实缺乏实战经验,导致他做出了最错误的战术选择。

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忠义,却也用错误的决策,输掉了蜀汉翻盘的最后一局棋。 他一死,成都门户洞开,蜀汉的精神和军事防线,同时崩溃。

回过头看,蜀汉的灭亡,就像一场环环相扣的悲剧。

姜维换掉了坚固的“门”(战略),蒋舒撬开了“门锁”(执行),马邈放弃了在“后院”抵抗的机会(意志),而诸葛瞻,则没能在“客厅”挡住闯进来的强盗(最后防线)。

他们四个人,单独来看,或许都罪不至死。姜维志在进取,蒋舒个人泄愤,马邈明哲保身,诸葛瞻力战而亡。但当他们的个人选择,在263年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串联起来时,就形成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奔向毁灭的洪流。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总能从中读到一丝叹息:一个政权的崩塌,很少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往往始于一个理想主义的冒险,经过一个心怀怨愤的背叛,在一个放弃抵抗的妥协中加速,最终在一个力不从心的忠臣手里,画上句号。

这,或许比单纯指责刘禅“乐不思蜀”,更能让我们看清历史深处的复杂与苍凉。

发布于 2025-10-22 14:13
收藏
1
上一篇:“掘墓人”!揭秘三类正在悄然破坏你家庭稳定的隐形威胁 下一篇:逆子阴谋,一场婚姻的骗局,掘墓人揭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