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三国的乱世当中。三国的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有奸诈的,有阿谀奉承的,有忠厚的,有仁义的,亦有刚正不阿的。
孔融就是其中一位“风流人物”。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融能诗善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论盛孝章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性格刚正耿直,一生傲岸,这是他的优点,亦是他的缺点。有时候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从他第一次得罪曹操时始,他的生命便如悬崖上走钢丝一般,随时都有掉下悬崖而浑身碎骨的可能。为何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并没有表现出谦谦有礼温润如玉的翩翩佳公子,而是表现出一副性情耿介,言行乖张的“愤世青年”的模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孔融对时下的政局时势极度不满,他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对这个黑暗时代的进行抗争。
孔融像
一、年少聪颖,直言不讳的性格初现端倪
幼儿启蒙书《三字经》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的话,说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笺疏》中,里面有一段话: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十岁,前往拜访东汉名士李膺,但李膺“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孔融录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我,李君通家子孙也。”李膺见到孔融,问他:“你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三国志》裴松之注)”意思是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世交。
宾客们都惊讶这个小孩的机智和渊博的知识。中大夫陈韪迟了一会来到李膺府中,听了宾客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孔融反驳道:“即如所言,君之幼时,岂实慧乎!”言下之意是说从你说的话来看你现在的智慧也不怎么样啊。陈韪被怼得无话可说。
孔融直言不讳的性格由此处可窥一斑,其耿直的性格在少年时期便已形成,亦影响着他后半生的命运。
孔融让梨雕塑
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左右),孔融经杨赐的推荐做了官,“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辟是汉代选举官中的一种制度。任北海相之后,还担任过青州刺史、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操要杀孔融并非他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而是孔融得罪他太多次了,从星星之怒火到最后无法容忍而爆发出来,并以最决绝的方式来解决此事——满门抄斩。
那么到底孔融做了哪些事情令曹操如此愤怒而不惜骂名而要杀害他全家呢?请让我一一道来:
(一)推荐人员不当
孔融曾经向曹操推荐过一个人叫祢衡,这个人给孔融带来很大的麻烦。祢衡“少有辩才”,也是个大才子,孔融对祢衡之才很是欣赏,于是将他推荐给曹操。但是祢衡却辱骂曹操,曹操大怒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想杀他,不过杀一只麻雀老鼠那么简单,只是这人一向有虚名,杀了他,别人会说我不能容人。”于是将他送给刘表,祢衡与刘表也闹翻了,刘表将他送到黄祖那里,祢衡又出言不逊,这一次祢衡没有那么幸运,黄祖直接将他杀了。
说实在话,祢衡的性格确实不好,以现代的话说就是高智商低情商,典型的持才傲物之人。孔融将他推荐给曹操是因为祢衡与他“臭味相投”,同样的才华横溢,又同样的特立独行。因为此人,曹操对孔融也有意见,以曹操的多疑的性格,想必会认为孔融是故意找个人来羞辱他的。
(二)阻止曹操杀杨彪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太尉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曹操与杨彪有矛盾,于是奏请皇上将其下狱,想趁机杀掉杨彪。孔融听到这个消息,连朝服都没换,直接去找曹操,说《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说:“假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说如今天下人都敬仰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措枉,致之雍熙耳”。还威胁曹操说,如果您“横杀无辜”,我孔融堂堂一个鲁国男子汉,明天便辞官回家,不上朝了。曹操听了孔融的话不久便放了杨彪。
(三)动摇军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听说袁绍军队要来进攻许都。曹操认为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壹,土地虽广,粮食虽丰”不足为惧。然而,孔融却说袁绍难以战胜。这是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如此涣散军心的言论严重打击了出征前的将士们的士气,这样的情况很严重,但是孔融就这么大大咧地说了出来。
此时的曹操事业才刚刚起步,在兵马方面与袁绍相是处于弱势的位置,曹操的本意是鼓舞士气,孔融的不识时务坏了曹操大事,因此,曹操怀恨在心是也是很正常的。
(四)多次戏谑、嘲讽曹操
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熙之后,把袁熙的妻子、年长曹丕五岁的甄氏赏赐给曹丕做妃子,孔融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了“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的话。曹操以为孔融博学多才,就问他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哪知道孔融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将曹操气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顺带提一句,成语“想当然耳”就是出自这里。
曹操被孔融赤裸裸地戏弄了一番,虽然面上没有什么动作,但私底下,已经对孔融无甚忍耐度了。
孔融是汉朝的忠实追随者,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初,他认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于是“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彼时,曹操被封为武平侯,如果这个政策实行开来,曹操不就被赶出千里之外?因此严重激怒了曹操。
后来还有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如曹操征乌桓时,对他说如果你出征乌恒,可以把“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这两件旧账一并清算了。“肃慎”、“丁零”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早在西周时,“肃慎族”向周天子进贡一种石头做的楛矢,后来一度中断。汉代苏武被困匈奴放牛羊,被“丁零”偷了不少牛羊,这两件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将曹操挖苦得无话可说。
还有一年,粮食欠收,曹操发布了《禁酒令》,说桀、纣等暴君都是因为喝酒而亡国的,所以酒能亡国,要禁,其实曹操的真实意图是想节省粮食,避免浪费,省点酿酒的粮食供给军队多好啊!哪知孔融写了两篇文章《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文中大发怪论反对曹操禁酒,一点都不体谅曹操的良苦用心。
在我们看来,孔融完全可以用一种婉转的语气来说话,但是,他明知曹操生性多疑又记仇,却仍然直言不讳又言辞激烈,严重触犯了曹操的底线,这是他特立独行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上位者的注意,以期望对社会能有所影响。
三、孔融之卒 ——特立独行的抗争导致了悲剧
被孔融多次奚落、挖苦,曹操对孔融可谓是恨之入骨,但因孔融在文人中很有声望,号召力极强,况且当时曹操刚刚起家,还需要文人帮自己出谋划策,一时半会不敢动他。可是当曹操做了丞相之后,总揽朝廷大政时,他的权威就不容得人挑战了,此时拿出一个有名望的人出来杀鸡敬猴也是必然的。孔融可以说是正好挡在枪口上了。
而且,孔融曾经写过一些文章,说过很前卫的话,他说“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缻器,寄盛其中”。意思是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如同瓶子里装了东西一样,东西倒出来了,就和瓶子没关系了。这样的言论可以说是震惊朝野。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
八月,丁末,以光禄勋山阳郗虑为御史大夫。……融与郗虑有隙,虑承操风旨,构成其罪,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奏:“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操遂收融,并其妻子皆杀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路粹(在曹操的示意下)给孔融的罪名多数是无羁之谈,即使是有那么一两件真实的事件,也罪不至死,至少祸不及妻儿,如果孔融能收敛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或许下场不会那么悲惨。
曹操以“性多疑”著称,特别是晚年对待属下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即使如功臣荀彧,也因他的多疑与猜忌而死。对于曹操来说,孔融这个经常嘲讽、戏谑他,又无甚杰出功劳的“愤青”,他又能有多少耐心呢?孔融之悲剧,是曹操对他积怨过深,令他感觉受到了威胁。
孔融虽素有才名,但亦有文人才子的通病:持才傲物,言行乖张,又不识时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或许,在孔融十岁那年痛快地回怼陈韪“君之幼时,岂实慧乎”的时候,已为他的悲剧下场埋下伏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也在所难免。
然而,在混乱的三国政局中,又有谁能够明哲保身?历史的洪流将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卷入进来,有能力者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操纵着时局,滚动的车轮因他们的谋划而改变轨道,亦有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随波逐流,被历史推着前进。但是,即使再卑微的人,都有可能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扇动着自己的小翅膀,用着微薄之力,在不经意的瞬间,影响和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孔融正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试图改变现状,只可惜,成效并不明显,即使有过那么一丁点的变化,但对整个局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是方法不对,又或许历史的轨迹本该就是这样。所以,孔融最终成为牺牲品。
其实,孔融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儒家思想已变成了华而不实的外衣、成为人们谋取私利工具的时代,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对黑暗时代的坚决抗争。虽然最后,他失败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司马光
《三国志》陈寿
《品三国》易中天
《世说新语》刘义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