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显示前方拥堵12公里,预计通行2小时40分——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收到同款提示了!”10月7日下午,正在G40沪陕高速上海段缓慢挪动的车主王女士,对着手机屏幕无奈苦笑。当日,国庆假期返程高峰全面爆发,#人人人返程人人人#话题强势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飙升至12亿次,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多条高速化身“移动停车场”,而“服务区进不去”更成了返程路上的头号难题。
高速“堵局”:免费末班车前的“龟速竞赛”
“本想做避开高峰的‘大聪明’,结果和全网车友精准相遇在高速上。”凌晨5点就从杭州出发的张先生堪称“反向操作典范”,却依然在沪昆高速遭遇6小时拥堵,12小时仅前进300公里。这场拥堵并非偶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7日14时,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已达1.2亿辆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7%,G40沪陕高速上海段、G2京沪高速泰州至无锡段、G0423乐广高速清远段更是荣登“最堵三兄弟”宝座,平均时速不足20公里,比步行快不了多少。
广东的返程大军更是体验了“凌晨堵到深夜”的酸爽。佛山市民陈先生为错峰特意选择7日凌晨6点上高速,结果在二广高速一路“飘红”,原本10小时的路程硬生生拖到了深夜12点。而在G80广昆高速云浮段,三段隧道成了“时间黑洞”,每通过一段竟需40分钟,是平时的8倍,西江大桥更是堵成最大瓶颈,有司机已在此滞留3小时。内蒙古兴安盟的交警也没闲着,因返程车流叠加短途出行,乌兰浩特市多条路段在7日10时至16时陷入“红色饱和”,不得不紧急启动远端分流。
服务区“失守”:连续5个进不去成常态
如果说堵车是返程的“开胃菜”,那“服务区进不去”绝对是让人崩溃的“主菜”。“从湖南段开始,我连续闯了5个服务区都被‘劝退’,应急车道上全是临时停车的车,想上个厕所都得‘荒野求生’。”一位IP地址显示湖南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引发数千车主共鸣。
记者致电武深高速桂东服务区(深圳方向)时,工作人员的声音里满是无奈:“现在服务区里连过道都停满了车,进得来出不去,建议车主往前开,别在这耗着。”而武深高速炎陵服务区(武汉方向)的情况更棘手,不仅停车位全满,充电还得排队1个半小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最好绕行”。沈海高速阳江服务区的拥堵更是“有迹可循”,因相邻的阳西服务区没有加油站,这里成了必经补给点,高峰时入区队伍能排2公里,直接引发主线拥堵。
服务区里的“生存战”同样激烈。泡面桶堆成小山,热水龙头前永远排着长队,新能源车主更是苦不堪言——充电桩前的队伍绕了两圈,不少人带着充电宝在车里“续命”,有人调侃“现在服务区里最值钱的不是汽油,是充电桩和厕所坑位”。不过暖心瞬间也在同步上演:京沪高速江苏段一辆轿车爆胎,路过司机自发组成“临时救援队”,10分钟就完成了换胎。
拥堵真相:三类原因制造“行路难”
这场大规模拥堵绝非偶然,背后藏着三重关键推手。首先是车流量“超纲” ,国庆期间高速车流量较平日增长2—3倍,肇阳高速共线段设计日均流量4万辆次,2025年清明峰值却飙到7.61万辆次,远超承载极限。10月7日更是迎来免费通行倒计时,车主们扎堆赶“末班车”,进一步加剧了车流压力。
其次是轻微事故“添堵” 。长途驾驶疲劳加上车流密集,追尾剐蹭事故频发。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阳江高速57起事故中,轻微事故占比82%,每起事故都会造成后方2公里拥堵,清理耗时超40分钟,有些车主还不及时撤离现场,硬生生把小事故拖成大拥堵。7日11时38分,G85银昆高速云南鲁甸段的货车侧翻事故,就导致单向车道封闭1.5小时,上千辆车被迫分流。
最后是道路先天不足 。肇阳高速共线段35%都是弯道,最大坡度达4.5%,车辆只能低速行驶,车流饱和时直接变成“蠕动车流”。更麻烦的是三条高速车流交汇后,90%车辆需经出口转换,形成“漏斗效应”,加上部分路段曾存在监控盲区,动态管控跟不上。
避堵指南:多方发力破局“返程难”
面对拥堵困局,交管部门早已启动“应战模式”。阳江公安交警联合路政、拯救部门建立“分钟级”响应机制,还划分了三级分流标准:拥堵超5公里启动一级响应强制分流,3—5公里实施匝道渠化,3公里内则管制收费站入口。内蒙古科右前旗交警更用上了无人机喊话,成功疏导了G207线因货车密集引发的3起拥堵。
科技手段也成了“治堵利器”。阳江将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率提至100%,可变情报板每5分钟更新一次,“阳江交警”公众号实时推送车流热力图。成都、广州等地机场启用“智能安检通道”,通过率提升30%,帮旅客抢回不少时间。服务区也在升级:阳江服务区新增106个临时车位,加油效率提高30%,还建议车主错峰在9:00—11:00或16:00—18:00进入。
对车主来说,这些“避堵技巧”必须收藏。路线上,肇阳高速共线段南行可从阳春北下高速走县道,再从阳春西上高速,绕行16公里就能避开拥堵;沈海高速阳江段拥堵时,可转肇阳高速后走地方道路再重新上高速。时间上,交警建议早6点前或晚10点后出发,新能源车主务必提前规划充电点。遇到事故别慌,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还能通过“交管12123”APP线上定责,实现“5分钟撤离、30分钟理赔”。
尾声:错峰意识比技巧更重要
“明年说啥也得6号返程,这罪遭不起了!”经历了20小时返程路的周女士立下flag。交通专家也建议,未来可尝试“4天出游+4天居家”的分段休假模式,或选择10月9日后错峰返程。交通运输部还提醒,若赶不上7日24时的免费截止时间,可提前下高速再重新上路,别为了省路费超速冒险。
夜幕降临,G2京沪高速的车龙依然在缓慢延伸,但越来越多车主通过实时路况调整了路线。其实返程拥堵的破解之道,既需要交管部门的科技赋能与高效调度,也离不开每一位车主的规则意识与错峰自觉。毕竟,平安到家比抢那几分钟免费通行,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