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自然篇(白),探寻先秦古文中的自然意象

这是一篇关于汉字历史中“自然篇”的白话文(简体中文)版本,并附带了相应的古文(文言文)版本。
---
## 汉字历史——自然篇(白话文)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将自然界的景象与规律融入文字的创造之中,使得汉字不仅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和审美意趣。本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与自然的关系,看看那些古老的字符如何描绘和承载着我们脚下的世界。
"一、 汉字的诞生与自然崇拜"
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蹄迒之迹”,从而创造了文字。虽然这更多是神话传说,但它恰恰反映了早期文字与自然观察的紧密联系。古人认为,文字是沟通天地、记录万物的神圣符号,其创造本身就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
"二、 甲骨文:刻录自然的契约"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录事件。这些刻痕,不仅是占卜的记录,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自然世界。
"日月星辰:" “日”字像一个圆形,中间一点代表太阳;“月”字则像一个侧立的

相关阅读延伸:汉字历史——自然篇(白)​附古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白”bái,象形字,“白”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白”字描绘的是由水滴的形状而造,西周至秦汉期间的字形承袭商代主流字形。造字本义:水滴,可引申为“透明”;还可引申为“清晰、清楚”等。

备注:

商人根据不同的观感造了“雨、雪、雲、水”等字,表示“水滴”的“白”字也是基于观感而造的。“雨”给人的观感是竖线状,“雪”给人的观感是羽毛状,“雲”给人的观感是螺旋状,“水”给人的观感是曲线状,而“水滴”给人的观感是椭圆状。“水滴”符合甲骨文“白”字所描绘的特点:一是,形状,形似鸡蛋;二是,细节,“白”字中间的一笔描绘的是光影;三是,颜色,类比于商代基础颜色“青、黄、赤、黑”的造字逻辑,“白”字可以用于表述“白——透明”这一区间的颜色。

古文释义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从音帛。

【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

【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

【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

【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又【禮·檀弓】殷人尚白。

又【增韻】素也。潔也。

【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

【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

【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又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又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又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又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陳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又【前漢·刑法志】罪人爲白粲。【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刑也。

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又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又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又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又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又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

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又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又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又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

【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又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又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又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

【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又【玉篇】告語也。

【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陳義亦曰白。

【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

【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又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又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古文引用

《論語·先進》:南容三復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孟子·告子下》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虎。

《揚子法言》:或曰:「童而習之,紛如也,何其較且易?」

《莊子·齊物論》: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之昧終。

《道德經》:明四達,能無知乎?

《商君書·慎法》:且先王能令其民蹈刃,被矢石,其民之欲為之,非好學之,所以避害。

《荀子·正名》: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其志義者也。

《說苑·君道》: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

《春秋繁露·王道》:奪民財食,高雕文刻鏤之觀,盡金玉骨象之工,窮黑之變。

《韓詩外傳·卷一》: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

《大戴禮記·夏小正》:丹鳥羞鳥。

《白虎通德論·謚》: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臣子共審謚,之於君,然後加之。

《新書·勸學》:嘗試傅黛黑,榆鋏陂,雜芷若,虻虱視,益口笑,佳態佻志,從容為說焉,則雖王公大人,孰能無悇憛養心,而巔一視之。

《新序·善謀下》: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皆年八十有餘,鬢眉皓,衣冠甚偉,上怪而問之曰:「何為者?」

《中論·治學》: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日照焉,則群物斯辯矣。

《孔子家語·致思》:子路進曰:「由願得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

《潛夫論·遏利》:伯夷、叔齊餓于首陽,駒、介推遯逃於山谷,顏、原、公拆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勢不能移,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

《論衡·命義》:晏子所遭,可謂大矣,直兵指胸,刃加頸,蹈死亡之地,當劍戟之鋒,執死得生還。

《太玄經·》:次七,日臨辰,可以卒其所聞。

《風俗通義·三王》:舜、禹本以衣砥行顯名,升為天子。

《孔叢子·廣詁》:縞、皓、素,也。

《申鑒·政體》:投百金於前,刃加其身,雖巨跖弗敢掇也。

《新語·辨惑》:視之不察,以為黑。

《獨斷·卷上》:五帝臘祖之別名:青帝以未臘卯祖,赤帝以戍臘午祖,帝以丑臘卯祖,黑帝以辰臘子祖,黃帝以辰臘未祖。

《蔡中郎集·獨斷》:帝謚:違拂不成曰隱,靖民則法曰黃,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親曰孝,愛民好與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克定禍亂曰武,聰明睿智曰獻,溫柔聖善曰懿,布德執義曰穆,仁義說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明,辟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大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不懈曰簡,夙興夜寐曰敬,清自守曰貞,柔德好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好勇致力曰莊,恭人短折曰哀,在國逢難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不通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志大圖曰景,辟土兼國曰桓,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遠眾曰煬,怠政外交曰攜,治典不敷曰祈。

《墨子·經說下》:於石一也,堅二也,而在石。

《魯勝墨辯注敘》:名1必有形,察形2莫如別色,故有堅之辯。

《列子·黃帝》:大若辱,盛德若不足。

《鶡冠子·道端》:第不失次,理不相舛,近塞遠閉,備元變成,明事知分,度數獨行,無道之君,任用么麼,動即煩濁,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二者先定素立,蔘明起,氣榮相宰,上合其符,下稽其實。

《文子·道原》: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四達,能無知乎?」

《文始真經·四符》:關尹子曰:「鬼云為魂,鬼為魄,於文則然。」

《列仙傳·容成公》:髮更黑,齒落更生。

《老子河上公章句》:明四達,言達明,如日月四通,滿於天下八極之外。

《韓非子·初見秦》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

《慎子·知忠》:粹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

《管子·輕重己》:以夏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而壇,服而絻,搢玉總,帶錫監,吹塤箎之風,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

《公孫龍子·跡府》: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之論。

《吳子·治兵》:必左青龍,右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

《六韜·選將》:四曰、明顯問,以觀其德。

《司馬法·天子之義》:殷,天之義也。

发布于 2025-10-16 17:13
收藏
1
上一篇:漫步故宫色彩,探寻中国传统美的韵律与魅力 下一篇:探寻火影忍者岸本齐史笔下自来也与九尾妖狐的宿命轮回,前世今生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