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言有物
最近,一种被称为“新型生育”的风潮,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我们看到一些光彩照人的女性,比如叶海洋,豪掷五十万购买名校精子,独立生下混血宝宝。
又或者如某位女明星,选择冻卵,为自己存下一份“生育保险”。
她们的故事被贴上“独立”、“觉醒”、“去父留子”的标签,显得又酷又飒,仿佛为所有女性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有些姐妹的心里开始泛起涟漪,甚至生出几分焦虑:难道这才是现代女性该有的样子?不依赖男人,只依靠自己和科技,就能组建一个完美的家庭?我们是不是也该效仿?
在此,我想给所有正被这种念头困扰的姐妹们泼一盆冷水:醒醒吧。请收起你那不必要的羡慕和焦虑,因为这根本就是一场属于富人女性的“定制游戏”,和我们普通人的世界,隔着厚厚的金钱壁垒。我们,玩不起。
一、 新型生育的“入场券”,普通人买不起
让我们抛开所有浪漫的想象,实实在在地算一笔经济账。
首先,是“生”的成本。叶海洋的五十万,仅仅是购买精子和相关医疗程序的费用。对于更多选择此路的女性,前期还有一笔巨大的开销——冻卵。一次促排、取卵、冷冻下来,费用轻松突破十万元大关。这还不算完,卵子存放在液氮罐里,每年都需要缴纳数千元的“保管费”,这是一笔持续的消耗。
而当真正要使用这些卵子,进入试管婴儿阶段时,费用更是高昂。一次试管婴儿的周期,花费在数万元到十余万元不等。而且,这绝非一次就能保证成功。很多家庭为了一个孩子,可能需要经历两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尝试,那花费就如同一个无底洞。
仅仅是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起步价就已经是许多普通家庭一辈子的积蓄,甚至是一套二三线城市房子的首付。我们普通人,为了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养老费已经精疲力尽,哪里还能掏出这几十万、上百万的“额外”支出,去购买一张“新型生育”的入场券?
二、 “养”的重担,一个人难以承受
好,就算你掏空了六个钱包,奇迹般地凑够了“生”的钱。那么接下来,“养”的问题,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传统的双亲家庭,之所以是主流模式,不仅仅是因为情感,更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最基础的风险共担和劳力协作体系。一个人负责赚钱,另一个人可以更多地照顾家庭;一个人累了,另一个人可以顶上去。这是最朴素的家庭经济学。
而“去父留子”的新型生育,意味着你将一个人扮演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
你在职场厮杀时,心里要牵挂着托儿所里的孩子;你深夜加班回到家,面对的是嗷嗷待哺的幼儿和一堆家务;孩子生病时,你需要独自一人抱着他在医院奔波,同时还要焦头烂额地向公司请假。
这不仅仅是体力的透支,更是精神和经济上的全方位高压。你需要有极其稳定且高额的收入来源,才能支撑起一个没有“另一半”作为后盾的家庭。普通工薪阶层的女性,一个月几千上万的工资,在支付了保姆费、育儿嫂的费用、孩子高昂的早教学费后,还能剩下多少?这种“独立”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孤独。它需要你不仅是一个“女强人”,更要是一个“女超人”。
三、 我们普通人的幸福,不在别人的剧本里
所以,姐妹们,我们真的不必为此感到任何焦虑或自卑。我们所羡慕的,只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独立”幻象,却忽略了背后冰冷的金钱逻辑和沉重的现实压力。
那些能够选择“新型生育”的女性,她们是站在经济金字塔顶端的人。她们的选择,和富豪一掷千金买下游艇、收藏名画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用巨大的财富资源,去满足一个极度个人化的需求。这对于她们而言,是一种自由;但如果我们普通女性将其奉为圭臬,并因此否定自己当下的生活,那就是一种愚蠢了。
我们的幸福,藏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里。是和伴侣为了谁半夜起来喂奶而拌嘴,却又在清晨和好的小确幸;是两个人一起盘算着工资,计划着下个月带孩子去哪玩的小期待;是在生活的风雨来临时,有一副肩膀可以共同依靠的踏实感。
这种两个人携手并肩,共同对抗生活风险的模式,历经千年演化而存续,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最普适、最经济,也最能给予普通人温暖和力量。
结语
别人的狂欢,终究是别人的剧本。叶海洋们的故事,我们看看就好,当作是窥探了另一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但千万不要把那束光,错当成了自己人生必须追随的灯塔。
我们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有普通人的韧性与智慧。经营好自己触手可及的幸福,与身边那个或许不够完美但愿意共同努力的伴侣,筑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家,养育一个在完整爱意中长大的孩子——这,同样是一场值得骄傲和全力以赴的壮举。
守住自己的节奏,过好眼前的日子,便是我们普通人最伟大、最踏实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