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关羽的传奇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路边卖烤红薯的老头都能说出一句,“关羽那是真条汉子。”可这么顶天立地的人物,最后怎么走得那么憋屈呢?挥刀闯天下,是名垂千古了,可收场实在不堪——到底是命薄,还是有些坑都挖在自己脚下?你要细细捋他的经历,会发现关羽不是被命运捉弄,而是自己时不时踩了几个雷,真叫旁人都看着替他急得抓心挠肝。
关羽这一路,最揪心的那桩事,还不是血战沙场,而是跟兄弟情、政治局好坏打卷。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他一刀斩了袁绍手下名将文丑。但说到错杀“头号翻盘手”,关羽其实当年在荆州还干过另一桩足以翻天的事。那会儿,刘备落难后,被曹操暂时安顿着,关羽也只好屈身,有点像被人借宿,心里满是不服。后来曹操派关羽去截击刘备的“生死线”,这一仗关羽虽然赢了,却也在关键节点放掉了逃跑的刘备——想报恩又逼不得已,这一笔就结下隐患。
但关羽最要命的一笔,真不是攻城掠地的高招,往往是关键时刻看人不准,错把性命交给了不靠谱的人。你还记得那个刘备老家人黄忠吗?关羽当初瞧不上他,觉得老黄不过是“养老型”猛将,结果当年定军山一战,黄忠拼尽全力拿下夏侯渊,才让刘备拿下汉中,从此蜀国地位不再是乡下小弟。可关羽要是早些夹杂点信任,把黄忠带在身边,兴许荆州花落谁家都未可知。有时候就是这点倔劲,把能做事的人摁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就是碍眼,却没想过一脚送走,各种后遗症也盯上门来。
再说到“放错人”,糜芳的事大家都嘀咕过,其实关羽还曾被另一个重要人坑躺。他手下有个叫傅士仁的小头目,平日里就吹吹牛皮,见关羽性子急,不敢直言啥。可荆州失守的当口,傅士仁本该死守后军,偏偏实际他却暗渡陈仓,关键时刻拉着人一起溜号,给吕蒙递了条顺风耳。关羽有时铁面无私,却忽略了人心深沉。守城不是光靠规章和骂人,嘴上说得再硬,遇见动摇的人也是杯水车薪。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喜欢说关羽和诸葛亮那点“小过节”。其实关羽对“智者”的疏离远不止于嘴炮。关羽本质是个英雄主义者,心底不服那种“算计天下”,总觉得诸葛亮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也不是说两人水火不容,但关羽总有一点“我做事你别指手画脚”的劲头。比如关羽当年带兵进占襄樊,诸葛亮千里传信,喊他收敛锋芒别给吴国开了后门。关羽偏就耳朵塞豆,不肯听劝,明知道对方想权衡三国局势,自己却只盯着眼前仗打得过瘾。这种“武人的天真”,其实跟诸葛亮的“算无遗策”格格不入,时间久了到底还是埋下了不小的祸胎。
不过话又说回来,关羽这人也不是没心没肺。有一段小插曲,说他偶尔会半夜叫醒身边士兵,嘱咐道:“打仗不是杀人比赛,别总想着立人头功。”这话说得其实很温柔,可惜遇上现实,温柔没法当饭吃,他自己临了还不是被兄弟们卖了个底朝天。人心比刀锋更利,关羽外表是铁汉,骨子里到底是旧世界的那个“直肠子”,一旦陷入权力的漩涡,翻船就是在一念之间。
再看关羽“看错人”,其实陆逊的套路还只是其一,早年关羽还小觑过马超。马超西凉出身,身手不凡,关羽觉得他只是莽夫,连带和张飞两兄弟都觉得外人没面子。刘备三顾曹操,两顾马超,关羽每回都在旁边冷言冷语。结果马超后来的攻势,配合着诸葛亮的调度,硬是替刘备堵了几条性命线。关羽再睁眼才觉得似乎“人不可貌相”,奈何世事早已物是人非。多少事情都这样,眼高于顶,却错过了能救命的备胎。
其实,这波三折里关羽最倒霉的,是处处要强,嘴硬心软。他自认铁骨铮铮,别人怎么想不在乎,但现实里软刀子下马威太多,关羽还是当了场“大冤种”。临了败走麦城,朋友变仇,亲信反水,等他回头想通的时候,箭在弦上早拉满,悔也晚了。
你要说关羽这四大错,每一桩都是带血的教训。有杀错的时候,错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没掂量好时势;放错的时候,错的是看人太快,信心太重;骂错的时候,错在自我为中心,不懂局势的平衡;看错的时候,其实错在太讲资历,没想过柔情不敌算计。
有时候我还会想,如果关羽在荆州那一刻肯狠狠心,把旧人全换了,自己能不能逃过一劫?他要是能忍一忍,收敛锋芒,是不是晚年能挨到安稳岁月?但人就是这样,什么都后知后觉,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关羽走南闯北,最后到底归了地。他的结局未必是悲剧,也不是笑话,而是一部人情世故的大实话。
看关羽这几桩错,谁又敢说:“我不可能!”呢?街上那些喝着小酒的人,偶尔也能叹一句:“人心难测,英雄难做。”关羽也许在另外的世界里,对着天再挥一次刀,心里想的还是兄弟、正义和理想。可惜一切都没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