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精析与应用

这是一份针对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人物品质,并提升语文素养。
---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时代楷模”系列报道的一部分。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和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天眼”之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奋斗一生,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文章通过描写南仁东选址、建设“中国天眼”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他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感受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为梦想奋斗、为国家奉献的人生理想。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对社会时事有一定关注,对科学领域有好奇心。但对于南仁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天文知识的理解可能有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形成关键期,需要引导他们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相关阅读延伸: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中时间轴,掌握传记 “按年代叙事” 的特点;赏析 “竖起的头发”“滴落的泪珠” 等细节描写及 “怎么不可能!” 等语言描写,体会传记 “真实性 + 生动性” 的语言风格,积累 “严丝合缝”“瞠目结舌” 等词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南仁东 “三次关键选择”,探究其科学信仰与精神品质的内在逻辑;辩证思考传记中 “真实事件”与 “文学渲染”的关系,培养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 “泪珠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的反复修辞与省略号的留白艺术,感受文本悲壮而恢弘的美学风格;通过仿写 “科学精神纪念词”,学习用具体细节与抒情语言展现人物精神的表达技巧。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南仁东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的精神内核,关联 “两弹一星”“航天精神” 等科技报国传统,体会科学家 “把不可能变可能” 的信念与家国担当,增强对科学精神与民族自信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南仁东生平时间轴,把握传记真实性特点;赏析细节描写,体会传记生动性。

难点:领悟 “平凡琐事与伟大精神” 的关联,辩证理解传记中真实叙事与文学想象的平衡,内化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探 “星” 之路 —— 品传记真实性

(一)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1. 播放 “南仁东星” 命名视频及 中国天眼 观测宇宙的震撼画面,提问:“为何一颗星星会以‘南仁东’命名?他的一生与‘星’有怎样的联结?”
预设:星星以“南仁东”命名,因他是“中国天眼”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用22年建成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卓越贡献。他的一生与“星”深度联结:少年时痴迷仰望星空,成年后以“天眼”为工具探测宇宙星辰,最终自身化为星辰被永久铭记,实现了从“观星者”到“被仰望者”的跨越。

  1. 发布情境任务:学校筹建 “中国科学家展馆”,需完成南仁东展厅 “成长之路” 板块设计,聚焦 “时间轴 + 关键事件”。
(二)梳理生平,把握真实

  1. 方法指引:结合旁批 “多处提到年份和年龄,形成自然线索”,圈画文中 10 个关键时间节点。
预设:

  1. 1945年2月;
  2. 1963年(18岁);
  3. 1968年;
  4. 1978年(33岁);
  5. 1993年9月;
  6. 1994年;
  7. 2007年7月10日(62岁);
  8. 2011年3月25日;
  9. 2015年11月21日;
  10. 2016年9月25日(71岁);
  1. 小组合作完成 “时间轴梳理表”:
预设:

年份

年龄

重大事件

1945年2月


南仁东出生

1963 年

18 岁

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68年

23岁

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1978年

33岁

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993年9月

48岁

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争取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

1994年春夏

49 岁

主持大射电望远镜选址工作

2007年7月10日

62岁

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天眼正式立项

2011年3月25日

66岁

工程正式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5年11月21日

70岁

目睹馈源舱成功升起

2016年9月25日

71 岁

“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

72岁

南仁东逝世

  1. 思辨讨论:“若删除具体年份(如‘1978 年考取研究生’),对理解人物有何影响?”
预设:删除具体年份会削弱对南仁东形象的立体感知与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从传记真实性来看,年份是事件的时间锚点,如“1978年考取研究生”明确了他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拾学术理想的时代背景,缺失后会模糊个人选择与时代机遇的关联。

从人物成长逻辑而言,年份串联起 “求学 — 实践 — 攻坚” 的人生轨迹,删除后 “22 年建天眼” 的坚守时长、“62 岁立项仍冲锋在前” 的奋斗精神等时间维度的震撼力会弱化。同时,年份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消失,难以让读者体会其 “用一生追逐星辰” 的执着,传记 “以时间显精神” 的叙事力量将大打折扣。

(三)聚焦选择,初悟精神

  1. 提炼南仁东的 “三次关键选择”:
预设:

青年时期:放弃安稳工作,投身天体物理研究;

中年时期:拒绝国际项目合作,坚持 “中国天眼” 自主建造;

晚年时期:身患重病仍坚守工程一线,直至 中国天眼 落成。

  1. 小组讨论:“这些选择背后,体现了他怎样的信念?”
预设:这些选择背后体现了南仁东多重坚定信念:

  1. 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坚持“中国天眼”自主建造,呼应“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的宣言,彰显以科技强民族的担当。
  2. 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面对国际质疑选择独立攻坚,选址时翻山越岭实地考察,践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信念,拒绝依附他人。
  3. 执着坚守的科学信仰:22年扎根工程,带病仍坚持“自己过去看”,用“我们没有退路,一定要冲出去”的誓言,诠释对科学事业的极致追求。
  4. 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从研制电视发射机时的“怎么不可能”,到突破中国天眼技术难关,始终以勇气挑战“不可能”,彰显突破桎梏的信念。
(四)课文小结与作业

  1. 小结:本节课通过时间轴梳理,我们看到了南仁东用一生践行 “把不可能变可能” 的真实轨迹,传记的 “真实性” 为人物精神奠定了根基。
  2. 作业:完善时间轴梳理表,标注每个事件中最触动你的关键词。
(五)课文小结

本节课通过梳理1963年考入清华、1994年主持选址等关键时间节点,完成时间轴梳理表,把握了传记真实性特点。分析南仁东放弃优渥条件、坚持自主建造等选择,初步感悟其科技报国、自力更生的信念,为理解人物精神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识 “星” 之品 —— 悟传记生动性与精神内核

(一)复习导入,衔接细节

  1. 回顾上节课梳理的生平轨迹,提问:“哪些细节让南仁东的形象从‘时间轴上的名字’变得鲜活可感?” 引出对细节描写的赏析。
预设:文中多个细节让南仁东形象鲜活立体:

  1. 语言上,“怎么不可能!”的反问与“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的宣言,尽显自信与担当;
  2. 肖像上,“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特写,刻画出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
  3. 动作上,“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的定格与“让我自己过去看”的坚持,藏着对事业的深情;
  4. 场景中,“泪珠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的反复,将成功的激动与悲壮具象化,这些细节让人物跃然纸上。
(二)赏析细节,体会生动

  1. 小组抽签完成 “细节博物馆” 任务,聚焦三类细节:
  2. 语言细节:“怎么不可能!”“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预设:“怎么不可能!”以强烈的反问句式打破质疑,短句铿锵有力,既展现南仁东面对技术挑战时的坚定自信,又暗含“不服输”的闯劲——从研制半导体收音机到攻坚射电望远镜,他用过往成功印证“不可能”的虚妄。“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则以直白短句直击核心,在外国专家质疑中国科技实力时,将被动处境转化为主动进取的动力,短短十字浓缩着民族自信与科技报国的担当,语言质朴却极具精神穿透力。

  1. 肖像 / 动作细节:“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让我自己过去看”。
预设:“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以夸张的肖像特写,将南仁东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具象化。无需直接描写熬夜或操劳,凌乱竖起的头发便无声诉说着他为选址、攻坚而殚精竭虑的专注,尽显废寝忘食的敬业底色。“让我自己过去看”则是简洁有力的动作指令,即便病重仍拒绝特殊照顾,坚持亲临工程一线。这一细节直击他对“中国天眼”的极致责任感,从日常动作中折射出将事业视若生命的赤诚,让敬业精神可触可感。

  1. 场景细节:“泪珠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预设:“泪珠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以反复修辞将瞬间动作拉长,三次“滴下来”层层递进,既定格了中国天眼落成时南仁东的激动,又暗合22年攻坚的漫长历程。省略号的留白更赋予画面无尽余韵,既包含突破技术壁垒的狂喜,也藏着积劳成疾的悲壮。这一场景将科学成就与个人奉献交织,让成功的喜悦与付出的艰辛在泪珠坠落中具象化,尽显理想与坚守的厚重力量。

  1. 朗读工坊:分组朗诵 “泪珠滴落” 段落,设计朗读节奏(首句平缓、次句放缓、末句一字一顿),感受语言的情感张力。
(三)辩证讨论,深化理解

  1. 问题探究:“文中‘泪珠飞向望远镜’的场景是真实发生的吗?传记中为何需要这样的文学想象?”
预设:文中“泪珠飞向望远镜”的场景是基于事实的文学想象。据文本可知,中国天眼落成时南仁东确有激动落泪的真实反应,但“泪珠飞向望远镜”的动态描写是作者在真实情感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传记需要这类文学想象,因它能让传主形象更生动鲜活。如旁批所言,这样的描写 “营造恢弘画卷,浪漫而悲壮”,将南仁东 22 年的坚守与成功的狂喜具象化。同时,想象拓展了情感表达空间,省略号与反复修辞让 “串串泪珠” 承载起未言尽的奉献与喜悦,既保留传记真实性,又增强文学感染力,使读者更易共鸣其精神境界。

  1. 关联背景:结合 “通化无线电厂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讨论新时代 “自力更生” 的内涵。
预设:结合通化无线电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标语,新时代“自力更生”被赋予新内涵:

  1. 它是南仁东拒绝依赖国际项目、坚持中国天眼自主建造的科技自主宣言,强调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2. 是从“半导体收音机研制”到“天眼技术突破”中体现的创新驱动,不仅是苦干更是勇闯技术无人区;
  3. 是团队翻山越岭选址、集体攻克难关的协作精神,彰显“举国体制+个体奉献”的合力;
  4. 更是面对“落后”时“奋起”的主动进取,在开放合作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让民族科技脊梁更挺拔。
(四)仿写实践,传承精神

  1. 任务:以 “当______时,是他,______” 为句式,补写纪念词。
  2. 示例点评:突出细节与精神的关联,强调情感真挚。
示例: 当天眼选址遇阻时,是他,拄着拐杖在万山深处劈路前行。

(五)课文总结与作业

  1. 小结:传记以真实事件为骨,以生动细节为肉,让我们看见南仁东 “仰望星空的浪漫” 与 “脚踏大地的坚韧”,他的精神如 “南仁东星” 永远闪耀。
  2. 作业:
必做:完成纪念词仿写,字数 100 字左右;

选做:阅读《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选段,摘录一处生动细节并赏析。

  1. 课堂小结
本节课聚焦 “头发竖起”“泪珠滴落” 等细节及 “怎么不可能” 等语言,体会传记生动性。辩证探讨真实与想象的平衡,理解 “自力更生” 新内涵。通过仿写纪念词,将南仁东执着坚守、科技报国的精神内化为情感认知与表达实践。

【板书设计】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核心素养

内容要点

语言建构

时间轴梳理・细节赏析・词语积累

思维发展

选择分析・真实与想象辩证・逻辑推理

审美鉴赏

反复修辞・留白艺术・悲壮美学

文化传承

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通过情境任务,学生主动参与时间轴梳理与细节赏析,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中落地;另外,辩证讨论 “真实与想象”,深化了对传记文体的理解。

发布于 2025-10-05 14:12
收藏
1
上一篇:Sony 或延续主机世代节奏 PS6 料于 2027 年登场 下一篇:艾尔登法环拯救电子阳痿玩家,年度最佳桂冠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