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叔叔,我怎么看不到山上有岩羊。”近日,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科普员宁晋在为前来研学的孩子们科普时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作为羊家族中最擅长伪装的岩羊,把自己“藏”进贺兰山。
贺兰山教会生灵们的,不仅是如何赢得战斗,而是如何智慧地生存下去。
“漫步苏峪口,人们要睁大双眼,仔细看,特别是岩羊动起来了,才能发现岩羊的身影。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枯草木和岩石极为相似,极易隐藏。”宁晋说。
明明川区平地水草丰美,偏要去这危险的峭壁,还要隐藏自己,岩羊们这是何苦?
原来,这是为躲避天敌,在漫长进化中的自然抉择。
悬崖峭壁上的王者。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岩石间腾挪闪移、来去自如,岩羊几乎是悬崖峭壁上的王者。
“但峭壁险峻处并非高枕无忧的安全屋,危险总是不期而至。”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科普员聂洧说。
去年10月,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水沟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日常动植物监测任务时,记录到了金雕捕食岩羊的震撼场景。
视频画面中,一只金雕正紧紧抓住岩羊脖颈处,用力拖拽,与之激烈角逐,而另一只金雕则在远处警惕地守望。
岩羊在贺兰山金雕、雪豹以及其他食腐动物的食物链上处于重要位置。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对放归贺兰山的雪豹“F1”,经过对其粪便精密的食性分析得出结论:雪豹吃得最多的是岩羊。
如此,“老黑”家族中新晋头羊面临着“贺兰山生态链日益完善”的新压力。
新晋头羊必须明白“老黑”时代,只顾吃喝、高卧山崖的安逸日子一去不复返。
通过弱肉强食竞争上位的新头羊,不得不面对大自然另一条法则——优胜劣汰的平衡法则。
贺兰山生态日渐向好,“老黑”家族开始强敌环伺,新晋头羊不得不率领族群将身体机能发挥至极限。
面对天敌攻击,岩羊面对近乎90度的绝壁,使用灵巧的四蹄上演绝处逢生的奇迹。
“新晋头羊”十分懂得家族繁衍至今的密码: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所以,非必须“老黑”家族一般很少下山,登上天堑绝壁,处在险峻之巅常常让猎食者无可奈何。
贺兰山的生物链环环相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对峙抗衡,此消彼长。
即便没被捕食者猎杀,自然死亡的岩羊对生物链有着巨大作用。
聂洧曾在拍摄鸟类时,目睹这样一幕:一处背风的岩石下,岩羊尸体已经僵硬。一只硕大的秃鹫在高空缓慢地盘旋,它的翅膀几乎不动,只凭气流托着,一圈,又一圈。
擅长伪装的岩羊,把自己“藏”进贺兰山。
“噗”一声落在离尸体几步远的地方,观察片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一群秃鹫默契地围拢过来。
秃鹫们一拥而上,场面顿时变得忙乱而有序。
秃鹫将头深深埋入岩羊腹腔,将内脏一一囫囵吞下,坚硬的喙可以轻松把皮毛和肌腱强行扯开……片刻工夫,岩石上一片狼藉,碎肉和白色的碎骨散落四周。
就在秃鹫们大快朵颐之际,一只赤狐在背后静静地等待,迟来的乌鸦更是焦急地飞上飞下,这里的“剩饭残渣”是它眼中不可错过的盛宴。更别说,乌鸦之后,密密麻麻的蚂蚁已然出洞列队向啃噬殆尽的岩羊骨架行进……
“在海洋,人们常说‘一鲸落万物生’。在贺兰山,‘一羊落万物生’丝毫不夸张。”聂洧坦言。
据了解,自开展封山禁牧和生态修复后,贺兰山岩羊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7000只增加到现在的4.1万只。日渐庞大的岩羊种群给贺兰山生态也带来不小威胁,而雪豹、金雕等顶级捕食者的加入,让生态链更加平衡,也让岩羊种群得以更好持续繁衍。
而“老黑”家族和贺兰山上大大小小的岩羊群一样,都被绑在生物链上,一头系着生,一头系着死,通过生物链回环到生,守护着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秩序与平衡。(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