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美好生活,揭秘7大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

“美好生活”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综合普遍的社会共识和个人幸福感研究,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7个普遍被认为对美好生活至关重要的元素:
1. "身心健康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稳定的心态,是享受生活、追求其他目标的前提。这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运动、充足睡眠,以及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维护。
2. "和谐的人际关系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拥有爱、支持和理解的家人、朋友和伴侣。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感,增加归属感和安全感。良好的人际互动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3. "经济保障与稳定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ability):" 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资源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储蓄、保险)。经济上的安全感让人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挑战,追求个人兴趣和长远发展。
4. "工作与成就感 (Meaningful Work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找到一份有意义、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工作,或者从事有创造性的活动。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也能带来成就感、技能提升和社会认同感。即使对于非传统工作者,也能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满足和进步

相关阅读延伸:“美好生活”的7个必要元素

作者:钟 新

资本主义的诞生曾使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推动经济增长理所当然被视为一种正确的途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增长危机也相伴出现:在国家层面导致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生态灾难……在社会层面,短期逐利、“经济上的不知足”成为普遍心理。这些问题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矛盾所在,也让我们看到现代经济学的挣扎之处:为什么经济越发展,我们似乎越过不好这一生?

1930年,“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做过一个著名推断,他认为100年后,随着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高度,人们将能过上每天工作3小时就能满足日常需求的生活。这个预言几乎是失败的。100年快到了,我们虽然已从短缺走向物质极大充裕,但却似乎对赚钱乐此不疲,闲暇成为奢侈品,通过工作无限积累财富,才能带来真实的安全感。

我们究竟拥有多少钱,才会觉得足够过好这一生呢? 答案或许取决于我们用哪种经济学观念看待金钱与好的生活的关系。

最近,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爱德华·斯基德尔斯基父子合著的《金钱与好的生活》中文版。这是一本由经济学重量级学者写给“迷途者”的经典入门。大多数人都是“迷途者”——我们从生产社会快步进入消费社会,从短缺经济快速走向充裕时代,逐利被视为衡量进步的“有效”准则。“为了增长而增长”取代了“为了好的生活而经济增长”。这是固化了的认知偏差。对于普通人来说,《金钱与好的生活》解困“我懂你的财富焦虑”;对于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将分析经济学思想的演变,重点探讨现代经济学逐利思想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观、消费观、经济增长和发展观。

在《金钱与好的生活》中,作者从凯恩斯时代的经济思想追溯至古代东西方世界,对亚里士多德财富观至现代经济学各流派的观点做了梳理。它让我们看到,回到经济学源头,财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和维持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劳作是为了赚钱,享受闲暇人生则出于个体的自由选择。经济学理应顺应这一事实——让经济增长服务于创造更好的文明,不再盲目逐利造富。书中还给出了“美好生活”的7个元素:健康、安全、尊重、个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友谊以及闲暇。

经济学家陈志武说,《金钱与好的生活》提供的思考是,在一个真正货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选择,而不是更少。(钟 新)

发布于 2025-09-29 21:13
收藏
1
上一篇:奇迹老玩家力挺正版,拒绝山寨,见证游戏奇迹 下一篇:第七大营养元素,这类食物助你预防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