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还是3×8?一场小学乘法的“写法之争”,其实暴露了家长最怕的教育漏洞
最近一次家长群和朋友圈的热议把小学二年级的乘法列式推到了风口浪尖,说实话,这件事比表面看起来更刺痛家长的神经。有人觉得老师应当严格按教材写法,以免孩子概念混乱;有人又觉得写法不该成为绊脚石,关键是能算对、能理解。我的一个朋友小李是二年级数学老师,前几天给我发了她班上两个孩子的例题照片:一个孩子能背出8×3的算法却说不清“8”和“3”各代表什么;另一个孩子用小方块摆出3行8列后,能把每个数字的含义说得清清楚楚。这两个画面让我觉得,争论的核心不是符号谁先谁后,而是孩子理解没理解。
教材为什么会从“随便写”改到“指定写法”?有一部分教育专家担心,过早放任符号的随意性,会弱化算理,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乘法的本质认识不足。另一部分专家则担心,过分强调符号先后,会人为增加不必要的障碍,影响孩子学习的流畅性。教材编写者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先通过特定的列式强化“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个算理,然后在后续例题中通过图示和变式练习,让孩子看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顺序表示,但前提是能说清每个数字代表什么。照这个逻辑去理解,教材并非要制造“只能写一种”的教条,而是先把概念钉牢再放手。
那么家长和老师在日常中该怎么落地实践呢?说白了,先别急着争吵符号,先把孩子的语言能力拉回来。让孩子用实物摆一摆、画一画,再把自己的摆法用语言讲出来,能说出“这里是3行,每行有8个”或者“这里是8列,每列有3个”就行。遇到坚持写法的年轻老师,不必立即与其针锋相对,家长可以在家里做补充练习,把另一种表述和图示带到课堂讨论中去,逼着孩子去用语言阐述式子的含义。反过来说,如果班里有孩子能同时用两种列式并解释清楚,那就是教学目标达成了,不必纠结形式。
这场争辩的背后还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家长对数学教学过程的陌生导致的焦虑。有位同事张姐曾抱怨,说她在家看到孩子被要求“必须按课本那样写”,心里一阵着急,以为老师教得太死板。后来她去听了一节公开课,发现老师的教学链条其实很清晰:先用实物建构,再图示,再示范标准列式,最后通过变式训练让理解稳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对老师保留更多耐心,同时也要提升家长自己的观察能力,别把对形式的挑剔当成了对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标准。
我个人的立场是,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比争辩符号谁先谁后更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教学应该有阶段性的规范和弹性,先规范概念表达,随后鼓励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未来的趋势可能是教材和老师更加注重用图形、语言和操作结合来巩固算理,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符号形式的对错上。学校也会越来越重视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指导,避免因为经验不足把“形式要求”硬绑到孩子身上。
你家孩子在学习乘法时,老师更强调哪一种写法?你在家会怎么做来帮孩子理解“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我很想听听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