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豪掷收藏游戏卡片,板子责任谁来担?揭秘收藏纠纷背后的真相

这个问题有点模糊,“板子该打在谁身上” 这句话通常带有指责或归咎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200万张游戏卡片收集失败或造成了不良后果。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情况和对应的“板子”对象:
1. "如果是指收集过程中有违规、作弊或欺骗行为:" "打在违规/作弊者身上:" 这是最直接的情况。无论是个人为了获取卡片而作弊,还是某个组织/团队在发卡环节造假,都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2. "如果是指组织方/发行方的问题(例如:发卡机制不公平、服务器故障、规则不清晰):" "打在游戏公司/组织方身上:" 如果卡片收集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概率不透明、服务器压力大导致无法正常收集)、规则说明不清导致玩家误解、或者有内部操作问题,那么责任主要在于组织方。比如,抽卡概率设置得极低,让玩家感觉无法公平收集到稀有卡片,这就是组织方的问题。
3. "如果是指玩家自身原因(例如:收集方法错误、策略失误、时间投入不当):" "打在自己身上(反思):" 如果是因为玩家没有了解规则、采用了低效的收集方法、或者投入了过多时间和金钱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需要玩家反思自己的策略和判断。当然,

相关阅读延伸:200万收集游戏卡片,板子该打在谁身上?

近日有媒体曝出,一位北京家长为孩子花了两百万元买奥特曼卡片,居然仍未集齐……作为一款IP舶来品,巴掌大的奥特曼卡片究竟有何种魔力,吸引如此众多的小学生沉浸其中?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奥特曼卡片在小学生中已经远远超出玩具收藏的概念,甚至成了“社交名片”和“身份象征”。

小小卡片,竟是身份象征?

记者从南京一家文具店老板处得知,来买奥特曼卡片的一般都是家长带着小学生,也有小学生独自来买的,一包的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一般来买的最多也就花几百块,花两百万那种肯定属于极端情况。”这位老板介绍道,奥特曼卡片的发行公司卡游一共对卡片设置了23种稀有度,卡包的价格越贵开出稀有卡的概率越高,有的卡片甚至要在专属的限定包中才有概率开出。

随后,记者采访了带孩子来店内购买卡片的王先生,王先生表示,自己儿子玩奥特曼卡片的男同学非常多,不玩就很难融入圈子,自己带儿子来买也是“无奈之举”。“我小时候也买过卡片,那时候是吃方便面送的水浒卡、三国卡。没想到现在一个外国IP竟然这么风靡。我是不想给孩子买,但是其他家长都买,我不买不行啊。”小王告诉记者,在班上,谁有稀有奥特曼卡片,谁就是“孩子王”,由于买卡包抽卡有不确定性,有的同学甚至会在网上重金购买稀有的奥特曼卡片。

记者打开京东App发现,一些稀有的奥特曼卡片的卖价在一千多元一张,而一款名为“智勇欧布SP”的卡片卖价则高达两万元。随后记者在闲鱼App上发现,连一些稀有卡的“山寨版”都要卖到几十元一张,记者联系上其中一位卖家,这位卖家表示山寨卡就是用来显摆的,“和正版肯定有区别的,就是用来装装样子唬人的。”

至于200万买卡事件,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受访的北京店有很多黄牛,不能完全排除这位家长的黄牛身份。

炒作?攀比?此风不可助长

为什么奥特曼卡片能在孩子中间这么火,以至于成为社交硬通货?不单纯是因为卡面有多么好看、卡面上的奥特曼有多么炫酷,卡片所具有的竞技比赛功能,其实是催化孩子之间凭借着“谁的卡牌更高级”来获得心理满足感的现象,拥有稀有卡片就在孩子圈中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卡片等级、技能、稀有程度的高低无意中会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拥有更多、更稀有的卡就能成为“孩子王”,而买到了盗版卡或者没有买卡的被小群体所边缘化,这种亚文化所推动的攀比之举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好的风气。

前有小学生“盲盒式”抽卡上了头,后有家长豪掷两百万给孩子买卡,暴露出来的不是哪一方单纯的责任。

奥特曼卡片溢价率高,不乏黄牛倒卖炒价等情况,说企业“不知道”显然不可能;但可能也就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相关企业可能是乐见其成,甚至不排除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幕后推手,至少我们见到的是继续推出各式各样的稀有卡、限定卡包,以确保孩子们有卡可买,有卡可用于攀比。

此前有媒体指出,一张卡片的物理成本仅为1毛钱不到,而根据界面新闻此前的报道,仅在2020年,卡游动漫营收约为30亿,其中盈利10亿,不过这一消息未得到官方的确认。记者还从卡游的公众号了解到,卡游还专门为奥特曼卡片举办过大型赛事,其中部分赛事仅限14岁以下报名。

同样,该打到家长身上的板子也是躲不过去的。

目前的大环境下,想停止孩子攀比回归理性消费确实不是靠一两位家长,甚至一两所学校的家长就能解决的。但孩子们所谓的攀比,实际上不还是家长钱包厚度的比拼?家长如果不理性地去引导孩子,而是屈从于压力、默认“不买不行”,用自己钱包帮助孩子加入攀比大军,能说没有责任?

说到底,孩子购买卡片玩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放纵孩子的欲望,花大钱只为了让孩子开心、“让孩子融入”,显然不是适当的塑造孩子正确价值观、消费观的方式。哪一天,孩子想要颗星星该怎么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沈昭

校对 陶善工

发布于 2025-09-27 07:13
收藏
1
上一篇:奥特曼魅力无限!广州游戏公司三年狂揽9300万元卡片销售额 下一篇:记者调查│校园卡牌游戏乱象,盲盒成瘾、对赌风波,校园周边何时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