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打苏护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挺小。可乌尔善在《封神第一部》把它拍得跟天塌地陷似的——你说,咱就是讨伐个冀州侯,结果殷寿亲自披挂上阵,还把“质子旅”这精锐近卫派出来,阵仗大得不合常理。可背后的故事,真没那么简单。你仔细琢磨,满盘诸侯里,有几个像苏护这样让殷寿自家都觉得不放心的?
其实历史里很多事都不按套路来。电影里殷寿那个劲头,和古书上纣王的形象也不一回事。书上大多直接扣帽子,说纣王昏庸。可乌尔善的殷寿,机关算尽,像是每一步都看清,对手谁最难缠谁最得先灭了,连怎么摆招都挑明给你看。不怕你厉害,就怕你让人心里发毛。苏护这个人,就是让人发毛的那种。
咱们有时候以为“800路诸侯”都差不多,顶多谁土一点谁富一点。可这“冀州侯”苏护,真的不是普通诸侯。从地图上看,他地盘大得惊人。你想吧,历史上说的冀州,不是今天河北那一点,是从黄河北到山西、内蒙,甚至能擦着辽东。这块地方,既是北边门户,又靠着殷商祖地,谁握在手里都跟捏住祖宗家里的大门钥匙似的。苏护偏偏还不是北伯侯崇侯虎的乖下属,时不时跟大哥顶牛,你说这家伙是不是“不安分”的典范?
殷商的规矩挺明显,伯侯各领自家二百路,北伯管北边,苏护归北伯名下,可实际上呢?北伯侯压不了苏护,崇黑虎和苏护称兄道弟,你琢磨琢磨,这不就说明苏护位置特殊?甚至崇侯虎带兵来帮纣王要苏妲己,还直接被苏护怼得兵败如山倒,这仗打得多不体面。你说别的侯爷谁敢这样?所以老百姓都说,苏护是个狠角色。
你跟着故事往下看,冀州这地方不只是划在地图上的一戳标签。九州的概念,其实是国人心里头一种“大一统”。谁能揽得住冀州,谁就离做老大近一步。最早分九州的时候,大禹搞出的“禹贡”,就把冀州列得很重要。后来周汉这么一改又一扩,这冀州地位还在,商王朝几百年,冀州一直是不可动摇的版图。
说回苏护的来历,他家是鬼方的后裔。鬼方,你可以理解为“边地大族”,历代商王跟鬼方斗了好几轮,最后才把他们收编了。苏护是鬼侯之后,在殷商王朝里头,地位比一般的小侯爷高得多。你要说纣王时期,苏护能和西伯侯姬昌、南伯侯粤崇禹并列“三公”,完全靠实力。这就好像咱现在打牌,别人手里全是小三小四,他老苏一拿牌就是大王。
其实苏护的“服从”,一直都带着条件。商王行,他就跟着走;风头不对了,立马翻脸。你看这套路,典型的“借力打力”,谁强就跟谁。老商王不是傻子,想安抚又要牵制苏护,恩威并施,一次次征伐鬼方,不就是在防备“后院起火”。
再说亳——这个地方在商朝可不一般,有研究说就是如今的曹县,说起来估计不少人要乐了,但人家历史上就是殷商祖地。所以崇侯虎能当北伯侯,其实也是说给大家听,你看,这地儿有人撑着,不怕别人闹腾。商王安排自己人镇守曹县,就是把根系紧,哪怕王城搬去了朝歌,老家子姓还在原地。帝乙让崇黑虎和崇侯虎兄弟俩去压着冀州侯,明里是分权,暗里是留一手。
再看苏护和崇黑虎称兄道弟,别人家是“做戏”,他们可能是真谈地盘。你把这往深里想,苏护跟西伯侯姬昌一样,都是“野心家”。故事里不提也罢,可苏护要是有朝一日跟周家联手,殷商就真悬了。
再翻回头说那场仗。殷寿出动质子旅,炫得一塌糊涂,把苏护当头一刀砍下去,其实也是“立规矩”。这质子旅,说白了,就是把各家诸侯的太子都收拢过来,等于人质加卫队。才能、颜值你就不用说了,最要命的是那股忠诚劲儿。有点像公司高管,精英团队,全是最贴心的,殷寿亲自带着打头阵,用最狠的阵仗灭苏护,就是要告诉西伯侯姬昌等人:你们谁敢造次,下场跟苏护差不多。
电影里拍得挺热闹,一队队质子旅,铠甲分明,投石车巨响,士气高得能把天打漏。你看着觉得过头,但其实合那时候的气氛。冀州不是一般地方,苏护也不是一般人物。殷寿亲征,一来立威,二来速决,三就是要搅得风头不留给别人。毕竟一旦冀州起了大乱,北方诸侯跟着动起来,商汤老巢就危险了。
想想这事儿,历史上好多王朝也一样,谁都怕自家的后院冒烟。武王伐纣、楚汉相争,到现在公司开年会,大boss一坐镇,下面人都要看脸色。苏护和殷寿这轮较量,演的是一场“权力围棋”,谁能忍,谁会变,谁不甘心,一时之间说不清楚。
有些事到这也就打住了。苏护的命运还远没完,殷寿的算盘是不是一定打得牢,也没人敢说死。北边虎踞龙盘,故土难离;南边风云再起,转眼又是一个大局。不管你看的是小说、电影,还是翻史书,苏护和殷寿这场博弈,总让人惦记。这冀州的风要怎么吹,谁家的根会断,是不是始终都是一场难解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