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接娃,看到别的孩子三五成群、有说有笑,自家宝贝却独自一人摆弄着书包带,当爸妈的心里总会“咯噔”一下:“我的孩子是不是不会交朋友?”别急着给孩子贴上“内向”、“不合群”的标签,这很可能只是他们的“社交技能”还在学习中,正需要我们悄悄搭把手。
大家好,我是阳爸。 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我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非常想玩另一个小朋友的滑板车,她既不说话,也不上前,就是一直紧紧地跟在后面跑。跑了足足五六圈,最后憋红了脸,上去一把拽住了车把……结果可想而知,两个小孩都委屈地大哭起来。
她不是“坏孩子”,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一句:“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社交,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项需要学习和练习的技能。 就像学走路会摔跤一样,学交朋友也会“碰壁”。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推他出去,也不是替他解决,而是成为他的“社交教练”,教他方法,给他勇气,陪他练习。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三个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引导方法。
孩子很多社交上的不知所措,都源于“不确定性”。他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自己的话会不会被接受。
“角色扮演游戏”就像是社交的模拟考和安全试验场。 在家里,我们可以和孩子提前预演各种情景。
你可以扮演一个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的小伙伴——比如一个霸道的“小司令”:“这个玩具是我的!不给你玩!”;也可以扮演一个害羞的“小豆包”,低着头不说话。让孩子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会如何应对不同性格的人。通过游戏,教会孩子几句“开场白”和“万能金句”。比如:
“你们在玩什么呀?看起来真好玩!”
“我这个玩具特别酷,你要不要试试?”
“没关系,那等下我们再一起玩好吗?”
“我们可以轮流玩吗?”或者“要不我们一起想个新玩法?”
阳爸心语: 记得和儿子玩角色扮演时,他一开始只会说“给我!”。几次游戏后,他居然会摸着脑袋说:“你这个乐高拼得真棒!我们可以合体成一个超级机器人吗?”看,练习真的有效果!
掌握了基础“话术”,下一步就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实践。很多孩子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由家长出面组织聚会,或者直接替孩子开口,效果远不如鼓励孩子自己发出。
不要一开始就鼓励他去一群孩子。可以从“一对一”开始:“你看,那个小妹妹的皮球真好看,我们去问问她在哪里买的好吗?”或者“我们多带一个小汽车下去,看看有没有小朋友也想玩?”
孩子紧张会忘词。我们可以在一旁给他“打气”并提供“脚本”:“你可以去问问他‘你好,我叫阳阳,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不敢,也不要批评,可以说:“妈妈陪你一起过去好不好?”
哪怕被拒绝了,也要大力表扬孩子的勇敢尝试:“爸爸刚才看到你主动走过去和小朋友说话了,这真的太棒了!你迈出了最难的一步!”让孩子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孩子们真的开始一起玩了,最考验家长的时刻就到了。我们很容易变成一个“消防员”,哪里起火扑哪里。
但最高明的做法,是退后一步,做一个安静的观察员。
他是总是跟随者?还是试图当领导者?他是如何表达不满的?他是如何解决争端的?这些观察能让你更了解孩子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引导。
只要没有危险(人身安全或严重冲突),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抢玩具、吵架、闹别扭,这都是他们学习协商、妥协和共情的宝贵机会。你一旦插手,学习过程就中断了。
等游戏结束回家后,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聊聊:“今天你和乐乐抢小铲子的时候,后来你们是怎么决定谁先用的呀?这个办法真聪明!”或者“如果你下次很想玩秋千,除了推人,还可以怎么和姐姐说呢?”在情绪平稳后进行复盘,孩子更容易听进去。
最后,阳爸想多说一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节奏。有的孩子是“社交小达人”,人见人爱;有的孩子则是“慢热型选手”,需要更长时间。这都不是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他的天性,信任他的成长,并在他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引导。
放下焦虑,静待花开。也许下一秒,你就能看到他走向另一个小朋友时,那道勇敢又可爱的身影。
各位宝爸宝妈,您家宝贝在交朋友时发生过什么有趣或暖心的小故事吗?或者您有什么独家“社交秘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本文内容仅为科普分享和个人经验总结,不代表绝对权威的育儿标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请结合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参考。如果孩子存在长期的、严重的社交障碍并伴有其他情绪行为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