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回响,明城墙的怀念与传承

这是一篇关于明城墙的怀念的文章,希望能触动你:
"明城墙的怀念"
每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站在南京城的某个高处,俯瞰那蜿蜒起伏、沉默矗立的明城墙,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怀念。它像一条饱经风霜的巨龙,匍匐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怀念明城墙,怀念它那雄伟壮丽的身姿。想象当年,百万雄师在此修筑,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只为了“高筑墙,广积粮,固守城”。那连绵的城砖,每一块都凝聚着先民的血汗与智慧。触摸着斑驳的墙体,粗糙的纹理仿佛是时光的刻痕,记录着王朝的更迭、兵戈的呐喊和岁月的流转。它不仅仅是防御的屏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权力与威严的具象体现。
怀念明城墙,怀念它所承载的岁月故事。它目睹了京师繁华,也经历了战火硝烟。它曾是中国版图上最坚固的防线,抵御外侮,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它也曾是皇权统治的象征,见证过无数君王的登基与离宫。如今,城墙的一部分已融入现代都市,成为公园绿地,人们可以在城墙上漫步,感受历史的气息;

相关阅读延伸:明城墙的怀念

■徐廷华

我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几十年了,昔日的懵懂少年,如今已两鬓染白。这座城市留给我最深的念想,是那绵延的明代古城墙。

明城墙的建筑,起于朱元璋,当年他在打天下的时候,听取朱升的建议,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看作立国的三项基本国策,而对“高筑墙”尤为在心在意。早在大明建国前两年(1366年),朱元璋就下令兴建应天府城。要在这片江南圣地上重造帝王之都,大展帝王之气,从全国各地征召工匠近百万人,费时20年完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宏伟古城墙。

这道城墙在规模、设计和营造上的卓越成就,无论作为古代防御工程,还是历史文化景观,都有着独特的重要价值。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依玄武湖,将历代都城囊括其中。在蜿蜒伸展的35公里城墙上,共建堡垒200处,垛口13616个,都是作为军事防守之用的。13座城门,下有坚固的城堡,上建高耸的城楼,配有兵将常年守望,其势固若金汤。可以说,朱元璋在那个年代,以其大手笔将金陵“王气”张扬到了极致。经过600多年的风雨,从1993年起,明城墙经过几十次大修,目前尚存25公里,其总长度仍为世界第一,它是南京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我曾多次去离家不远的中华门城堡游览。

中华门,史称聚宝门,是13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楼已毁于战火,基础部分至今仍保存完整。中华门有城墙4道,两道城墙中的空间被称作“瓮城”。4道城墙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门,外门设有从城墙上放下的“千斤闸”,里门则是包铁皮的两扇启闭式城门。中华门南端城墙内侧,还筑有23个里端封闭的砖劵门洞,叫作“藏兵洞”,战时可用来贮存军事物资,并可容纳3000余士兵。这种设计构造在我国古代其他大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城墙上战旗猎猎,站在垛口远望,长干桥、秦淮河、雨花台、林立的楼群,尽收眼底,壮观得很。

沿着中华门城墙往西延伸,一直可通往集庆门,这一段保存最完好。再过去应是水西门、汉中门,可惜这一段城墙,在我的记忆中,1958年后就逐渐拆毁了。

据上辈人讲,围绕明城墙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从上世纪20年代始就争论骤起,反反复复,上世纪50年代末拆除了水西门、汉中门两座城楼。改革开放后,保护明城墙的呼声渐高,挺墙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后人才得以保存和修复南京的这一历史文明古迹。1997年,在兴建汉中门市民广场时,率先修葺了汉中门城堡(朱元璋时称汉西门),但没有城墙连接,这段城墙要到清凉门、鬼脸城段才又显现。

我常爱拾级登上城楼,去看那秦淮河翻滚的流水,去看那逐波飘过的帆船,去看那两岸的婆娑垂柳。

记得那时,秦淮河河面宽阔,白帆点点,有机动船往来,微微能听到“突突突”的响声,声音过后,船尾是一片片白色的浪花;也有靠纤夫拉的船,每艘船上的黄沙堆积如山,纤夫们一个个垂首弓腰,哼着号子,沿着堤岸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那时城墙脚下,是一大片河滩,栽满了杨树柳树,这些树,生命力极强,无需人去过问,任其一年年成长着,发芽,吐叶,扬花,落叶……后来,城墙下高高的土堆上盖起了星星点点的房屋,大都是木板之类搭起来的,茅草为顶,简陋得很。一些没有户口靠拾荒为生计的游民,选择这块少人问津的地方遮风挡雨。有时天下雨了,看见他们戴一顶斗笠、穿一身蓑衣,赤着脚,提一根竹竿,在一株株杨柳之间来回钓鱼,雨点落在河面上,激起一圈一圈的水晕。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常爱站在城墙上,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沉浸于对明城墙的那份情感中。

在旧城改造中,我欣喜地看到城墙周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河滩被改造成了一条宽敞的城西干道,直通长江大桥。沿这条路望去,上面是纵横交错的高架桥。远看,林立的栋栋高楼大厦,笼罩在朦胧的雾霭中。脚下是川流不息的车流穿过集庆门隧道,直上立交桥,在银桥市场与赛虹桥立交桥会合,那里南来北往的立交上下四层,四通八达,宛如巨龙腾空,似彩练飞天,气势磅礴,高低错落,极为壮观。

近日报载,明城墙北线(太平门至神策门段)也修缮完毕,恢复全线开放。我那天一时兴起,冒着暑热赶去凑热闹。出中央门地铁口,再沿广场旁绿荫掩映的神策门城墙拾级而上。来观光的游人如织,特别是解放门至玄武门这段城墙更是人头攒动。这一段城墙从太平门一直绵延至玄武湖,登上城楼,满满的古朴韵味,石砖路整洁清爽。抬眼即是风景,紫金山的苍翠、玄武湖的碧波、鸡鸣寺的塔影、紫峰大厦的雄伟……南京的山、水、城、林尽收眼底,交织成一幅绚烂美丽的画卷。

漫步沧桑浑厚的明城墙,好似走进经典,走进宁静的远古,走进那段历史的喧嚣与辉煌,穿过历史的记忆,褪去的是历史云烟,抹不去的是人们对这道不朽的明城墙深深的怀念和梦想。一种稚嫩的童音忽然在耳畔响起:城门城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那是我童年常唱的《城门谣》啊。

来源: 解放日报

发布于 2025-09-16 01:13
收藏
1
上一篇: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伟大精神丰碑永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启示录(四) 下一篇:古诗十九首,揭秘千古传世之作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