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热门IP改编剧频频翻车,《凡人修仙传》首播即登顶热度榜,次日口碑却断崖式崩塌。
观众弃剧的核心痛点在于制作方既没搞懂原著内核,又低估了观众审美。
顶着"电影级特效"宣传的修仙剧,实际呈现的抠图场景比手游CG还廉价;号称"打磨三年"的剧本,把暗黑修仙文改成了流水账式的升级打怪;更致命的是杨洋顶着标志性端王脸,把隐忍狠辣的韩立演成了古偶男主的换装秀。
影视工业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在暴露行业痼疾。号称实景拍摄却呈现页游画质,本质是制作费分配失衡——钱都花在流量明星身上,留给后期制作的预算自然捉襟见肘。类似情况在《斗破苍穹》的"斗气化马"名场面里早有先例,这次《凡人修仙传》连妖兽皮毛贴图都懒得渲染,远景雪山直接PS渐变工具拉个渐变色就交差。当观众早已被《流浪地球》特效养刁了胃口,这种五毛特效无异于自杀式摆烂。
选角灾难折射出更深层的创作惰性。制作方迷信流量密码,让杨洋用偶像剧演法硬套凡人修仙的生存法则。当原著中为保命毁容换脸的韩立始终保持着冷面小摊贩的市侩感,电视剧里却连逃亡都要维持发型不乱。这让人想起《将夜》选陈飞宇演宁缺时遭遇的群嘲,最终靠扎实的剧本扭转了口碑。反观《凡人修仙传》既没有推倒流量迷信的勇气,又缺乏用剧本拯救演员的功力,活该被观众用脚投票。
IP改编陷入的恶性循环值得警惕。从《盗墓笔记》到《诛仙》,制作方总在重复"高流量+低诚意"的投机模式。这次剧集仓促压缩韩立初入修仙界的七年蛰伏期,直接跳过所有人物成长弧光,反而花大篇幅拍南宫婉的仙女出浴戏。这种舍本逐末的创作思维,和当年《海上牧云记》用PPT式空镜注水的行为本质上没区别。当改编变成对原著的掠夺性开采,消耗的不仅是单个IP价值,更是整个行业信誉。
观众的报复性差评其实是好事。就像当初《上海堡垒》关上了流量电影的大门,《凡人修仙传》的口碑雪崩或许能倒逼行业重新思考:当Z世代观众连《灵笼》这样的动画都能逐帧分析世界观设定,用流水线产品糊弄观众的年代早该结束了。与其砸钱请顶流演四不像的"改编剧",不如学《庆余年》老老实实做人物、埋暗线——毕竟观众要的是修仙,不是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