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故事铺子。说历史,论古今,今天咱们来聊聊游戏的那些事儿。
街机游戏厅,承载着无数80后的美好回忆。二十多年前,游戏厅里那种独特的氛围,现在的我们有多久没有感受到了呢?随着时光流逝,那种独属于80年代的氛围,或许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过去。
那时,游戏的种类少得可怜,可我们玩起来却充满激情。如今,游戏琳琅满目,玩起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想,缺的正是当年游戏厅里那种热闹的氛围。曾几何时,拥挤的街机厅里,每台游戏机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玩游戏的人坐在塑料凳子上,其他人则站在旁边,人挤人地盯着游戏画面。游戏厅里有不少观众,他们虽然没钱买游戏币,却经验丰富。每当有人投币玩游戏,他们就在一旁热心指点。
游戏厅里充斥着呐喊声、助威声和打闹声,在我看来,这些声音与游戏音效交织在一起,才是街机游戏厅真正的味道。可惜,这样的场面在街机游戏厅后期越来越少见了。现在,我们在各种游戏平台上玩游戏,却常常感到孤独,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在街机游戏最火的80年代,我们对很多游戏甚至叫不出原名,即便知道,也更愿意用本土化的绰号来称呼,这样感觉更亲切。下面,就带大家回忆一下当年那些极具本土化的游戏术语吧。
波动技能
很多街机游戏都有波动技能,虽然它们有官方名字,但谁会用呢?大家都喜欢随大流。比如《街头霸王》中“白日”的冲击波,有的地方叫“发镖”或“搓球”,于是就有了“阿多根”“耗油跟”“摩根”“阿鲁跟”这些有趣的叫法。
大招技能
街机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大招,大多是费血技能。常见的是角色身体旋转360度后猛地落地,瞬间轰走周围小兵。因此,大家给它起了很霸气的称呼,像“旋一个”“轰一个”“血杀”之类的。
炸弹技能
在射击游戏《雷电》中,炸弹技能被大家叫做“炸弹”“雷”“炮”。因为大部分射击游戏放炸弹后会瞬间无敌,所以我更喜欢叫“放保险”“放雷”。
通关术语
用一个游戏币通关游戏,在那个年代可是大神级别的操作。要是有人通关了难度高的游戏,消息会迅速传开,见证通关的人也会觉得很荣幸。当时的游戏相对容易通关,大神也不少。对于“打通关”,我这边叫“打过程序”,虽然不太清楚为什么这么叫,但大家都这么说,也就跟着叫了。“翻版”和“打穿”这两个词在游戏厅里也很常用。
游戏币
“兄弟,有没得牌牌?借哥们一个”“老板,给我来五个币!”这样的对话在游戏厅里屡见不鲜。游戏币的叫法各地不同,大多融入了方言,“币”“板”“牌”“片”这些叫法比较常见。
梅花大坐
《街头霸王》里,桑吉尔夫有两种坐人的技能,一种是抓人后跳起来坐,另一种是直接抓人坐地,这技能很厉害,能打掉半管血。我当年叫它们“大座”和“小座”,有的地方还叫“麻花大座”“梅花大座”“旋风座”。
补血道具
“卧槽,我没血了!”“快吃大血啊,抗住!”玩家快通关时血槽见底,常听到这样的提醒。这里的“大血”指的就是补血道具,一般是食物,我们给它们统称“血”。“包子”算“小血”,“烧鸡”就是“大血”。八九十年代游戏厅信息封闭,很多人不认识游戏里的食物,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统称。
烤鸭
“吃鸡”可不是现在才有的词。以前游戏厅里,游戏中的“烤鸭”常被误认为是鸡,甚至有人说是火鸡,所以就有了“吃鸡”的叫法。游戏里还有鱼、虾、乳猪、包子、鸡腿等常见食物。在《异形VS铁血战士》中,拾取的食物显示是鸡肉,而在《三国志》里,张飞捡起的大盘鸡,其实是北京烤鸭。
BOSS
每个街机游戏关卡都有BOSS,一款游戏的成功与否,BOSS设计很关键。在游戏厅,我们几乎给所有BOSS都起了统一的称呼,比如“老鬼”“老王”“老怪”,只是不同地区叫法有差异。对于小关卡的BOSS,我叫“小老鬼”“小老王”,就是在前面加个“小”字。
说实话,当年很多游戏我们用的都是盗版名字,叫了很多年,即便后来纠正过来,我还是喜欢最初的称呼,因为那是我们青春的味道啊!
关于游戏厅里的这些本土化叫法,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说法,欢迎在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