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相关阅读延伸:百团大战之关家垴:一场战斗,二十个战场切片,看得见的血性与担当

↑油画《百团大战》(孙立新 作)

切片1·战斗背景

1940年的春天,曾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在南京组建伪政权,公开投敌叛国。这一年的夏天,日军第11军在长江中游发起进攻,攻陷宜昌,剑指重庆,半个中国已沦于敌手——中国人民的抗战如黑夜正浓,处于最艰难的时候。

就在此时,1940年8月20日夜,华北各地的八路军(除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外)按照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向日军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线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心惊肉跳。特别是晋中地区的正太铁路沿线,兵力薄弱的日军守备队大声求援——那支曾被传为“游而不击”的八路军,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切片2·战斗时间

1940年10月29—31日

切片3·战斗地点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

切片4·交战双方

八路军第129师(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冈崎支队(旅团长片山省太郎少将、支队长冈崎谦受陆军中佐)

切片5·战斗烈度

对参战的八路军第129师各部而言,关家垴战斗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切片6·战斗伏笔

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日军随后发起报复性反击。8月27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下发《正太线破坏愈彻底则我愈主动》的电报,作出如下部署:“正太作战兵团除继续彻底破路,拔除可能拔取之据点外,特别应对出击或来援敌一个大队以内之兵力,集结最优势之兵力歼灭之。只有歼灭敌一二个大队,才能顺利地扩张战果。”

当时,“歼灭敌一二个大队”的目标,彭德怀孜孜以求,他在日后的自述中这样说:“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是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我总想寻机歼敌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按敌大队相当于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

彭德怀这样的战略考虑,为之后的关家垴战斗埋下了伏笔。

切片7·关家垴战斗前的一个意外

1940年10月20日5时,冈崎支队从武乡县东村出发,21日18时30分进入蟠龙镇。出发两日,冈崎支队一路闲逛,沿途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当时,八路军方面判断,日军是冲着八路军总部(砖壁村附近)和第129师师部而来。

↑日军冈崎支队行动路线示意图(黎北镇即今西井镇,漩涡星系制图)

22日,冈崎支队刚出门就与八路军第129师各部狭路相逢。冈崎支队原定的作战路线是从蟠龙镇奔向西井镇,并没有南下进山的打算,至于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师部都在哪,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就这样,双方打了一场均感意外的战斗。

23日,冈崎支队前锋进至大塘以东的向阳村,再次遭遇八路军的阻击,双方在石门村以东以北的山地棱线进行争夺。

这是一场京剧“三岔口”式的战斗,八路军一方称之为“温庄阻击战”,交战双方都是一周之后关家垴血战中的主角。

切片8·关家垴战斗前的又一个意外

1940年10月24日,日军第36师团的俵支队在黄崖洞一带进行“扫荡”,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长片山少将随即意识到,那个传说中的八路军的兵工厂已经暴露在自己的兵锋之下。

↑黄崖洞战场旧址

10月27日,冈崎支队摸到了八路军的黄崖洞主阵地前,双方激战数小时,因日军火力强大,八路军方面伤亡惨重。战至13时,阵地失守,黄崖洞兵工厂落到冈崎支队手中。

冈崎中佐志得意满。当日晚,冈崎再次接到片山少将的命令——10月28日,“扫荡”最后一个目标洪水镇,随后,部队返转,于11月2日回到作战出发点武乡县东村——接到这个命令,冈崎中佐已经在想象“得胜回朝”的荣耀了。

切片9·彭德怀点名冈崎支队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怒了——日军“扫荡”以来的烧杀淫掠让他愤怒;八路军战士的流血牺牲让他愤怒;黄崖洞兵工厂的失守让他愤怒。

彭德怀点了冈崎支队的名字。

1940年10月28日,本来与冈崎支队协同作战的铃木支队沿着10月27日冈崎支队曾走过的路线继续前进,不过方向却拐向了桐峪镇,也就是说,在洪水镇地区的冈崎支队已经完全孤立。冈崎中佐当时并不知道,他的行动给八路军带来了怎样的震动,更不知道这样的震动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罗瑞卿(右二)率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人员在关家垴战场

10月29日一早,刚刚离开宿营地郭家庄的冈崎支队就发现了八路军的迫近,冈崎支队迅速占领南方高地,紧接着,八路军第386旅第772团就“招呼”上来。冈崎中佐预感不妙——对手竟然使用了迫击炮攻击——在八路军中,有迫击炮的都是主力部队。

此时的冈崎支队,归心似箭,无心恋战,欲夺路而逃,而八路军的9个团已经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冈崎支队只好向西南边打边走,直到爬上海拔数百米的关家垴顶。至此,冈崎支队发现,他们再也走不动了——关家垴南面的山岗已经被八路军占领。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冈崎中佐只好命令部队停下来。

切片10·八路军的战前动员会

1940年10月29日傍晚,在关家垴以南约2.5公里的石门村“老爷庙”,八路军第129师召开了战前动员会。

总部机关前来参会的有: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中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主任陆定一,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白天、作战科科长王政柱。

第129师及所属各旅首长有: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385旅旅长陈锡联,第386旅旅长陈赓,新10旅旅长范子侠,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还有刚刚被任命为“冀太联办”副主任的决死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

↑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动员会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让各部下定决心、不惜代价,歼灭冈崎支队。

当日21时许,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给第129师发来作战命令,对围歼冈崎支队作出如下部署:“我决定于30日晨4时开始总攻击。陈赓指挥六旅(第386旅)、决纵(决死第1纵队)及总部特务团为左翼队;刘、邓指挥五(第385旅)、十(新10旅)两旅为右翼队;我直接指挥山炮连。指挥所设在关家垴东北之陈家垴。各部应立即进行准备工作,不惜一切牺牲、伤亡,硬要彻底将关家垴、东庄、中村之敌消灭净尽。”

在这杀气腾腾的命令里,集中了“牺牲” “伤亡” “硬要” “彻底”等铁血字眼,可以想象,彭德怀在口述这份命令时是如何斩钉截铁,“歼灭日军一个大队以达震慑目的”的战略,要借冈崎支队的覆没得以实现。

切片11·痛失柳树垴

1940年10月29日晚,就在八路军第129师各部领命向关家垴合围之时,关家垴南面的山岗柳树垴上响起了枪声——此时,离彭德怀制定的总攻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已被八路军第129师决死第1纵队的两个团占领的柳树垴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现场勘察地形后,冈崎中佐发现,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垴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非常适合排兵布阵。而且,垴顶四周视野开阔,地势均呈梯田式下降坡度,看似平缓却沟壑纵横。站在关家垴顶,冈崎中佐确定自己已经取得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即使八路军各部从四面围攻,动态与攻势也皆会被自己尽收眼底;而且,想要接近垴顶,必然要在通往垴顶的沟沟壑壑间上上下下,呈现向上攻击的趋势。无疑,对攻击一方而言,这是一种非常不利的作战方式。

冈崎中佐当即决定,连夜在关家垴就地构筑防御工事——以垴顶核心、山腰窑洞、山脚外围呈三线配置的防御阵地被构筑出来。

夜已深,交战了一整天又连夜构筑工事的冈崎支队极其困苦,但冈崎中佐却无法放松,因为,他发现了位于关家垴南面的山岗——地势略高于关家垴、与关家垴互为犄角的柳树垴。

如果八路军占领柳树垴,就可以在上面用火力控制关家垴主阵地——对冈崎支队而言,这是个潜在而又巨大的威胁;

如果日军占领柳树垴,则可以在关家垴与柳树垴之间布成一个严密的火力网,互相以机枪火力支援——对八路军而言,进攻的难度就更大了。

于是,冈崎中佐当即派出一个中队(约200人)趁夜向柳树垴摸去。

此时,守备柳树垴的是决死第1纵队第25团第2营。22时许,冈崎支队的一路人马从柳树垴西侧的一条小道悄悄爬上了山,这里,正是第25团与第38团交接换防的防区。黑暗之中,看不清来人的衣着,第2营误以为是第38团的接防部队,既没有对口令,也没有问番号,就这样与日军“交接”了阵地。日军在接近垴顶时骤然发难,也不打枪,挺着刺刀向垴顶的第2营发起冲击。第2营毫无准备,措手不及,伤亡惨重,一个重要的阵地就这样轻易失守。

这一突发战况严重打乱了八路军的部署,导致原定于10月30日凌晨4时的总攻没有发起。

当晚,在关家垴遭受八路军重兵围攻的冈崎支队给上峰发去了电报:“敌四周集结四五千兵力,支队因伤患者和驮马较多无法独立突围。”

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长片山少将从这份电报中嗅出了十万火急的味道,开始调兵遣将给冈崎支队解围。10月30日凌晨2时,命令铃木支队回转,积极向冈崎支队靠拢;同时,调动同为第226联队骨干的田中支队从和顺赶往关家垴,以图合力击破八路军主力。

切片12·激战

10月30日的太阳升了起来,八路军第129师各部全部进入战斗位置。柳树垴为整个战场的制高点,因此,夺取柳树垴的战斗和围攻关家垴的战斗几乎同时打响。

战斗呈现胶着状态。当时,彭德怀和左权的指挥所设在距关家垴两三里处的一孔窑洞中。彭德怀走出窑洞,举起望远镜向前方看去。只见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然后栽倒、流血。彭德怀的心中焦急万分,他为牺牲的战士感到痛心,更对目前战斗的胶着状态深感不安。更令他不安的是,据侦察人员报告,数千名日军援兵已从四面八方向关家垴赶来,援兵一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幼斌主演的八路军团长李云龙,在“李家坡战斗”中,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令我军接近距日军几十米的位置,重创在八路军重围中顽抗多日的日军“山崎大队”。据说,“李家坡战斗”和“山崎大队”的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和冈崎支队。电视剧《亮剑》中的这一经典情节,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关家垴战斗的关注度。遗憾的是,实际的战斗并非如此戏剧化。

经过10月30日大半天的激战,八路军虽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的部分阵地,但两地的主要阵地仍被日军占据。

与此同时,第129师第385旅和新10旅在外围的阻击战也于同日打响,第129师各部力争在日军援军到来之前歼灭冈崎支队,结束战斗。

切片13·“八路军的副总司令不见了!”

尽管八路军指战员冒着日军强大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但战斗进展仍不容乐观。总部指挥所里的彭德怀看着战士们一批批地冲上去,又一批批地倒下,再也坐不住了。

彭德怀戴上帽子,一猫腰钻出了指挥所,沿着交通壕直奔前沿阵地。彭德怀一口气跑到距关家垴只有500米的阵地前沿,背靠着壕沟的土壁,右脚伸出去,蹬在壕沟前面的土壁上,双手举起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日军阵地,身子几乎完全暴露在战壕外面。

↑彭德怀亲临关家垴前线指挥作战

这时,《新华日报》随军记者徐肖冰见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在枪林弹雨中亲自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便举起了手中的相机,随着“咔嚓”一声,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被记录下来。这张照片,后来被广泛地刊登、转载,为人们熟悉、珍爱,也成为八路军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的时代写照。

被硬拉回总部指挥所的彭德怀询问左权是否有新的战况。“八路军的副总司令不见了!”左权说。同时,彭德怀和左权接到报告,日军的数千名援兵已接近关家垴。于是,彭德怀当即下令:必须在16时向敌人发起总攻,务必全歼冈崎支队。

切片14·被俘日本士兵主动喊话

在八路军发起总攻之前,在罗瑞卿带来的野战政治部敌工部中,由被俘日本士兵组成的“觉醒联盟”成员之一前田光繁(杉本一夫),主动提议“到火线喊话,呼吁日本士兵投降”。

↑八路军第129师部队在火线上向日军喊话

前田光繁喊话的内容大致是——

各位日本士兵们,现在八路军停止了射击,希望你们也别打,听我讲话。我是真正的日本人,原来是各位的战友,现在虽然是在八路军中,但我确实是日本人。

在八路军里,有原日本士兵组成的“觉醒联盟”,我就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我们成立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停止战争,多挽救一些日本士兵的生命。现在各位已被八路军包围,无法突围。你们的部队已有许多伤亡,各位已尽最大的力量坚持战斗,尽到了军人的职责。如果再战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应该避免这个最大的不幸!无谓的牺牲最愚蠢,再打下去也是徒劳的,马上停止战斗吧!如果各位投靠八路军,八路军将保护你们的荣誉和生命安全。你们在家乡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绝不希望各位变成骨灰回去,不应该给那些等待着你们的亲人们带来不幸。各位也有生存的权利,一定要争取活着回去。

各位的对手八路军绝对不是匪徒,是一支非常优秀的正规军,从来不杀害俘虏,我就是很好的见证人。你们不要受上级军官的欺骗,放心到我们这边来吧!不要开枪,把枪高高地举着走过来,八路军绝不会向走过来的人开枪。集体来也行,个人来也可以。过来吧!各位!给我回话,我在等待着你们的回话!(【日】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中的日本兵》,蔡静译,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

在前田光繁喊话的过程中,日军有时把机枪对着喊话的方向扫射,但总的来说很少开枪。前田光繁把重要的地方反复讲,但日军一直没有回话。后据此战后被八路军俘虏的日本士兵近松回忆,在前田光繁喊话时,日本士兵们“竖起耳朵听”,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况急得直嚷:“这是阴谋,别上当!开枪!开枪!”

切片15·冈崎谦受阵亡

1940年10月30日16时整,随着彭德怀一声令下,最后的决战打响。

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772团、第16团,决死第1纵队第38团、第25团各出一营,协同第385旅第769团对关家垴发动总攻。在炮火的掩护下,八路军战士前仆后继发起了18次冲锋,各部伤亡极其惨重。

↑关家垴战斗中的八路军轻机枪阵地

冈崎支队残部依托工事,拼死抵抗,火力仍然猛烈。由于八路军缺少重型武器,围歼残敌的战斗进行得艰苦而缓慢,直至深夜,仍有日军据守在半山腰村子里的窑洞中负隅顽抗。柳树垴上也有一小股残余日军未被歼灭。

10月30日这一天,日军战报表述全线陷入苦战。也就是在这个夜晚,冈崎支队的指挥官冈崎谦受中佐被机枪子弹贯穿头部,当场阵亡。

10月31日,战场上的八路军已筋疲力尽,阵地近在眼前,却似远在天边。随着日军的战机再次飞临战场提供空中掩护,八路军的进攻时机已经失去了。16时,有关日军援兵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心有不甘的彭德怀只得面对现实,发出了撤退的命令。

《福冈联队史》称:“由于友军飞机的轰炸,敌人终于败退了。但敌人这次豁出命来反击,战斗异常激烈。”

11月1日,日军1500多人的增援部队在十余架飞机的掩护下逼近关家垴。冈崎支队残部在铃木支队接应下,前往洪水镇附近集结。

关家垴战场终于沉寂下来,一切都结束了。

切片16·冈崎支队为何不占领峰垴

站在关家垴顶,笔者的视角和冈崎支队指挥官冈崎谦受当年的视角得以重合——群岭环抱,垴顶这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适合排兵布阵,四野视线开阔,地势均呈梯田式下降,看似平缓却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网络上盛传的“关家垴三面垂崖,只有南坡较缓”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站在关家垴顶向南望去,两座连绵的山岗清晰可见,正南方较高的是峰垴,其西侧稍低的是柳树垴。峰垴的海拔略高于柳树垴,冈崎支队当时为何没有选择占领峰垴?

关晋昌(关家垴村村民)解释说,峰垴虽高,但只是座野山,没有住户;而柳树垴遍布窑洞,占领后既便于隐蔽又便于构筑工事——冈崎支队的选择似乎印证了关晋昌的说法。

郝雪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山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原副会长)的研究成果则更有说服力——当时,峰垴已被八路军占领。当围攻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战斗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八路军一部曾取道峰垴,企图以地势略高的地理优势攻下柳树垴。可惜的是,峰垴与柳树垴的山梁连接处呈葫芦状,接近峰垴的一侧略宽,接近柳树垴的一侧却越来越窄。也就是说,即使八路军有十万兵马,能够接近柳树垴进攻通路的,也不过一二百人。日军装备精良,几挺重机枪便封锁了峰垴上八路军的进攻之路。前文中提到,冈崎支队被八路军各部合围至关家垴,“前有阻敌,后有追兵”,“阻敌”所指,应即为已经占领峰垴的八路军。

切片17·双方伤亡情况至今无法定论

据日军方面战斗详报称,关家垴战斗日军战损(毙伤俘)151人,其中52人死亡、2人被俘,战损占日军参战人数约1/3。

八路军方面的伤亡情况则众说纷纭。据“八路军百团大战战报235号”载:伤亡新10旅旅长范子侠以下600余人。之后所有的历史书籍基本依据这个数字。但郝雪廷认为“肯定不止这个数字”——据八路军团史记载,第25团牺牲约五六百人,第38团牺牲约四五百人,何况,第772团、第769团、第28团,“哪个团的伤亡都不小”。其实,关家垴战斗八路军真实的阵亡数字,一直都是困扰郝雪廷及很多相关方面研究者的难题——由于种种原因,就连研究者都无法接触到八路军各团团史,因此,真实的阵亡数字始终悬而未决。

与此同时,郝雪廷并不赞成网络上流传的“八路军以20000人的总兵力围攻500日军”的说法。“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一个团发起进攻,实际上只是一个营的兵力先上,后面的都是做防卫的,真正与敌人发生火力接触的,也就是阵地最前沿的几百人。即使八路军真有20000人全部铺在战场上,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郝雪廷认为,日军占据的地理优势确实制约了八路军的实际进攻兵力;而且,日军的空中力量对八路军的杀伤力不可小觑;更何况,八路军还要分派兵力阻击从各方前来增援的日军援军。“网络上关于交战双方阵亡数字的简单对比,有故意贬低八路军的嫌疑,并不客观。”

切片18·关家垴为何久攻不下

一位参加过“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老兵曾对郝雪廷说:“日本鬼子被围之后,就像野兽一样,完全是一副同归于尽的打法,比他们进攻时危险很多倍。”

白孟宸在《像死人般作战——日军防御时比进攻更疯狂》一文中,也有如下论述:

日军在防御中表现出的疯狂,并非没脑子的表现,相反,这是日军在冷酷的军事教育中对各级官兵反复灌输的结果。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民时常是抱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进行防御作战的,但日军作为侵略者,无法像中国军民那样用国仇家恨甚至是共产主义信仰来说服自己。日军选择的方式,就是把战败渲染成比死亡更可怕的状态。

日军中对于曾经被俘官兵的虐待,远不是简单的死刑,而是在彻底凌辱后予以痛苦的处决。同时,日军军官也不断向普通士兵灌输中国军队会凌辱被俘日本兵的错误印象。再加上日本武士道中本来就有以死承担战败责任的传统,不少日本官兵认为在被围后,除非支撑到解围,否则唯有一死,丝毫不考虑被俘的结局。

抗战中日军在防御作战中表现出惊人的强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色的战术布置。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日军的基层军官大多经过系统的军事教育,普通士兵也基本接受过两年的训练,技战术素养很高。日军在确定防御任务后,会迅速开始修筑工事,同时派出人员对周边地形地物进行测绘和了解。

是什么支撑了日军在防御中不断进行反冲击?答案就是援兵。在抗战中,日军对中国军队形成了绝对的机动性优势,一方面是日军可以凭借骑兵、装甲兵和摩托化部队进行快速行军,另一方面是日军掌握制空权,可以对中国军队的行军序列和后勤补给线进行不断地袭击,最大限度地削弱中国军队的机动能力。

这样的论述,不仅印证了那位八路军老兵的说法,同时破解了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重兵围攻日军一个支队却久攻不下的一些疑问。

切片19·肉搏战唯一细节

白孟宸评价当时的日军官兵“技战术素养很高”,郝雪廷也对日军官兵的单兵素养给予了肯定。在关家垴战斗中,虽然交战双方几经“肉搏”,却鲜有肉搏战的细节流传,其中缘由,郝雪廷认为,“在此战中经历肉搏战的八路军官兵,基本上都战死了。”难得的是,笔者一行在沁源县采访沁源围困战时,郭天印(沁源县史志办原主任)向我们提供了关家垴战斗中肉搏战的一个细节,也是至今关于关家垴战斗中肉搏战的唯一细节——

八路军第129师决死第1纵队第38团,有个身高将近一米九的新兵,名叫王有福。王有福是沁源县人,家在交口镇,其母是当地有名的“母老虎”,坚决反对儿子当兵。王有福没办法,只好将母亲关了起来,自己跑到八路军部队当了兵。王有福参加了柳树垴上的肉搏战,当他眼看着一个日军军曹用刺刀挑翻了自己的十几名战友,王有福直接冲了上去,一下子就把那个日军军曹撂倒了。这一幕,被第38团团长蔡爱卿通过望远镜看到。战后,王有福成了蔡爱卿的警卫员,第二年,当了连长。王有福退休时,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

切片20·“烈士之血,革命之花”

关家垴顶,地势略高处,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默默矗立,碑名由薄一波于1990年7月题写。篆刻在碑壁上的烈士名单显示,烈士的籍贯几乎遍布全国各省——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关晋昌说,前些年,每到清明节,常会有一些老八路到此扫墓,他们在墓碑前双膝跪地,叫着“排长”“连长”,失声痛哭,久久不愿离去。刘伯承之子刘太行也曾前来扫墓。据刘太行回忆,刘伯承曾说过,第386旅的很多老兵是自己从四川带出来的子弟兵,血战关家垴,第386旅伤亡惨重,刘伯承觉得着实“不好交代”。

其实,对于关家垴战斗的种种争议,最绕不开的,是彭德怀的战略决策。在《彭德怀自述》中,彭德怀将关家垴战斗视为自己戎马一生的四大败仗之一。确实,刘伯承曾提出更好的作战方案。据郝雪廷考证,刘伯承曾向彭德怀给出了“改变战法”的具体方案——放日军从北边下关家垴,派少量兵力与其周旋,虚张声势,迫使日军只能沿河沟行进,而八路军各部可将兵力布置在河沟两侧的山头,围三缺一,居高临下,占据作战优势,以达全歼目的。然而,彭德怀没有接受刘伯承的建议。

从战术角度,郝雪廷觉得刘伯承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郝雪廷也指出,“历史不由我们随便假设”——“毕竟,当时的八路军一直面临着‘游而不击’、不能打硬仗、保存实力的种种质疑;毕竟,我们都不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彭德怀。”郝雪廷欣赏并赞同邓小平对关家垴战斗的认识——“从军事上讲,关家垴战斗不打为好;但是从政治上讲,还是打了更有利。”

↑彭德怀题碑“烈士之血,革命之花”

站在墓地边沿,回望纪念碑,笔者赫然发现,纪念碑的背面,竟是彭德怀题写的8个大字——烈士之血,革命之花。当年,不顾自身安危,举着望远镜站在阵地前沿,看着自己的士兵一茬又一茬倒下的彭德怀,其内心深处的压力、痛楚、血性与担当,似乎都在这8个大字下得以诠释。(邢玉婧)

编辑:韩学扬

发布于 2025-09-11 17:17
收藏
1
上一篇: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下一篇: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