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古韵,从“白起肉”小吃追溯2000年前长平之战的历史印记

我们从高平的传统小吃“白起肉”出发,聊聊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影响深远的战争——长平之战。
"白起肉:一道小吃的“战争印记”"
在高平,当地人制作并享用一种特色小吃,名为“白起肉”。这道菜通常是将猪肉炖煮或卤制,色泽红亮,肉质酥烂,风味独特。有趣的是,它的名字直接指向了战国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秦国名将——白起。
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当地人对长平之战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记忆。
"从“白起肉”透视长平之战"
1. "战争的残酷与记忆的“污名化”":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指挥的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秦军大败赵军,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彻底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其一蹶不振。 从历史功绩来看,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然而,长平之战的“坑杀”行为极其残酷,触犯了人道底线,也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 在赵国以及赵国故地,白起被视为“战神”的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恐惧和憎恨的“屠夫”。高平地处原赵国核心区域

相关阅读延伸:从高平传统小吃“白起肉”,谈2000年前的长平之战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

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特色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厚3 厘米、长6 厘米的方块,用旺火烤至淡黄色;把姜、蒜放在一起捣成泥,掺入豆腐渣和用油炒好的玉米面、盐制成蘸头;食用时以白水将豆腐煮熟,蘸上蘸头,趁热吃最好。这么一道美味的地方小吃烧豆腐是怎么和秦国名将白起关联在一起?又怎么会起“白起肉”这么一个令人生畏的名字?

战争起因

时间来到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这一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上党,原为韩国的属地,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秦国耗时近3年才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赵国却坐收渔翁之利,这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两军换帅

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期间,赵军败多胜少,廉颇便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构筑壁垒,以守待攻。这时候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其继位后一改其父赵惠文王的保守策略,在军事上采用积极进攻的策略。赵孝成王早已恼怒于廉颇的连战连败,现在廉颇畏战不前,赵孝成王更是不满,几次遣人责备廉颇。秦国丞相范雎知道廉颇是想通过坚守不出,来增加秦军粮草消耗,从而削弱秦军战斗力,于是便派人携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全然不顾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时间来到当年的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昭王得知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秘密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白起用计

当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秘密启用名将白起,就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赵军始终无法攻破秦军营垒。

白起令一支2万5千人的军队突袭赵军部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令一支5千余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包围,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赵军上下早已军心涣散,大量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赵军虽已投降,但白起觉得降者甚多,恐生祸端,便令秦军将降军全部活埋。

长平一战,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上党民众40余万人,仅留下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回国报丧,赵国君臣得知后上下一片震惊,赵国百姓更是恨不得将白起碎尸万段,赵国百姓便将豆腐烤制当成白起的肉,以此发泄对白起的仇恨。

发布于 2025-09-10 15:13
收藏
1
上一篇:“白起肉”,战神白起为何变网络“肉肉”?揭秘网络用语背后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白起肉之谜,揭秘40万降将惨遭坑杀后,山西创世泄愤佳肴背后的历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