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19
密集金刚像
北京宫廷 六品佛楼 清乾隆(1736-1795)
烧古铜 高21厘米
估价:RMB 700,000-1,200,000
来源: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本拍品背面图在清朝诸帝中,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尤以乾隆皇帝为最,他不仅以章嘉·若必多吉为师听受佛法、接受灌顶,还在皇宫中建雨花阁,供设坛城和密宗神像,作为自己修持密法的专用场所。乾隆陵寝的地宫中,门上刻藏传佛像,四壁刻满藏文经咒,以求藏传佛教护佑其来世及子孙。据记载,清宫内从花园到寝宫遍布佛殿佛堂,总计有近五十处之多。紫禁城之外,北京雍和宫、承德外八庙,以及著名的“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供奉着藏传佛教庞大教义体系中的众多尊神,数以万计的藏传金铜佛像,形形色色蔚为大观。当时在承德和北京建有满族僧人的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命章嘉·若必多吉等人主持,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译成满文,乾隆帝亲自审阅核定,并刻版印行。
由于皇室的法事活动非常多,清朝皇宫中制造藏传佛像的工艺也很发达。乾隆宫廷制作的造像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后交造办处制作,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乾隆时期大量的西藏佛像精品进贡宫廷,宫廷制作的佛像亦回返西藏,促进了内地与西藏佛教艺术的交流。乾隆皇帝凭借朝廷的雄厚财力,加上精通造像技艺的大喇嘛的指导,以及各族匠师的精工细作,使得清代宫廷造像艺术成就卓越,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大量密教佛像是乾隆宫廷造像的主要题材。此尊为密集金刚,黄铜铸造,胎体厚重,铸工讲究,造型端庄大方,莲台上沿镌阳文“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款。从其造型风格和款识来看属于乾隆时期典型宫廷造像。在造像内堂还刻有“千字文”款,这也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像的特征,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物上,除刻纪年款以外,还开始出现千字文款以区别不同器物最初在各个宫殿的使用或摆放位置。
造像的主尊与明妃相拥坐于莲座之上,三面六臂,四肢壮硕,肌肉饱满,主尊正二手结金刚吽伽罗印,分持金刚杵和金刚铃,代表大圆镜智。造像身体比例协调匀称,铸造工艺精细,铜质精良古朴,体现了密教修行所达到的“悲智合一”最高境界和“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的三重功德的甚深意味。造像沧桑古朴。这是乾隆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工艺:烧古。所谓“烧古”,又称“烧色”,是仿造古代器物的技术之一,主要作法是在铜器上用水银浸擦,经熏烧洗涤而成,或用泥矾浸地,经其它化工材料蘸刷,再经炭火烧烤而成,使色泽略呈暗黑或者其它颜色。
此尊造像胎体厚重,铜质莹润,造型规整,工艺精细,对比故宫博物院内梵华楼内陈设及梵华楼内收藏的“大清乾隆年敬造”款的密集金刚,发现本尊造像的造型特点和艺术气韵与梵华楼内的造像十分类同,可以确定为以梵华楼为代表的清代乾隆宫廷六品佛楼风格造像。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六品指的是藏传佛教修行所必须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每层楼上供小佛像,下层供佛殿和唐卡。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除中间一间上下供佛与宗喀巴大师像外,其余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通常六品佛楼楼上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六间共供732尊,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紫禁城内有其四:建福宫花园内的慧曜楼,中正殿后淡远楼,慈宁宫花园内的宝相楼,宁寿宫花园内的梵华楼;长春园有其一:含经堂西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有其三:珠源寺中的众香楼,普陀宗乘寺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寺妙高庄严西群楼。
目前,只有紫禁城里的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各处或毁于战火;或毁于火灾;或楼虽在,内中一切供器佛像、佛塔已荡然无存;或文物流散在外,难获镜圆。所以六品佛楼造像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2020年嘉德秋拍,一尊大体量的六品佛楼白马头金刚以1300万的善价成交;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一尊仅16.5厘米的六品佛楼持金刚菩萨像也以184万的高价释出;2023年中贸圣佳上海夏季拍卖会一尊15.7厘米的六品佛楼风格的摩利支天像,以115万易手。六品佛楼诸题材造像中,密集金刚存世罕见,除故宫梵华楼收藏和本尊外再无同例,另外美国菲尼克斯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尊乾隆宫廷风格的密集金刚像可为对比参考。
此尊密集金刚像,体态优美舒展,造型大气完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宫廷造像艺术精品,我们能够感受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一个王朝鼎盛时期的恢宏气度!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值得重点关注。
参阅:
1、《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260 页;
2、《梵华楼藏宝:佛像(上)》第三卷,故宫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编,第106页,图146;
3、中国嘉德2020年秋拍,Lot2328,清乾隆宫廷铜漆金白马头金刚(六品佛楼),成交价:RMB 13,225,000;
4、北京保利2016年春拍,Lot7388,清乾隆手持金刚菩萨(六品佛楼),成交价:RMB 1,840,000;
5、中贸圣佳2023年夏拍,Lot1054,清乾隆摩利支天佛母像,成交价:RMB 1,150,000。
Lot 2014
外修阎魔敌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镀金 原带有镶嵌 高32厘米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来源: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阎魔敌亦称降阎魔敌,降阎魔尊,是大威德金刚的化身之一。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示现,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修阎魔敌可防止外界带来的灾害,保护寺院,所以他是西藏很重要的护法神。阎魔敌的造像和单身大威德金刚相似,牛头人身,一面三目二臂双腿。阎魔站立在水牛身上,水牛身下所压伏的人形并非善类,而是象征无明我执。无明被生死轮回所困,而阎魔敌又同时降伏轮回和无明。
此尊为乾隆宫廷造像的精品,难得的是此件造像尺寸较大,极具张力,富有动感,通体镀金,保存完好,金面璀璨耀眼。造像牛头人身,牛头上饰有华丽璎珞,小蛇缠绕在牛角之上,头戴骷髅宝冠,三目圆睁,炯炯有神,獠牙外露卷舌,眉毛和头发如火焰般上扬,庄严肃穆。胸前佩戴穿壁式璎珞上原有镶嵌因年代久远已脱落,但不难看出其制作华丽的程度。颈肩盘有一条长蛇,象征着对龙王的降伏。身躯缠绕飘带飘带飞扬呈两面 U 型,动感十足。身躯饱满,四肢伸展,肌肉结实有力,极具力量感。双手高举,双足左屈右伸,足下踏有水牛,水牛似在挣扎,象征着被降伏,水牛腑铺在莲座之上背饰连珠式璎珞,身下压作恶者,其比例与姿态都非常的完美。下承单层莲座,莲座饱满而立体。其伴侣左足踩在水牛背上右腿抬起,左手捧嘎巴拉碗。整体形象生动,造型威武有力,姿态灵动非凡,为清宫廷难得的精美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值得收藏价值。
Lot 2034
玉皇大帝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铜镀金 高25厘米
估价:RMB 1,000,000-1,100,000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道教哲学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说来世,道曰今生”,与佛教不同,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从而形成了“见素抱朴”“无为而无不为”“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清静为天下正”等修道方法。在宗教体系上,道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山川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祇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玉皇大帝全号应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居于太微玉清宫。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道经中称其居住在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清入关后,为巩固统治,沿袭前代扶持、利用道教的基本政策,为北京道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康熙帝崇尚“宽仁”,称“释道二教,亦王化所不废”。(康熙《大清会典》)道教在北京的活动进一步增多,甚至连康熙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等宗室上层也与道士有密切联系。后来继位为帝的雍亲王,也在藩邸时期就与道士频繁交往,登基以后更倡导三教调和,表现出明显的崇道倾向。故宫的钦安殿、大高玄殿,白云观、东岳庙、火神庙等,皆为清代初期皇家道教敕建道观的范例,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御笔牌匾,造办处制造像等等实物。
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画像,至唐宋以后才逐渐定型。诚如此尊所示,像容貌壮伟,面形方正,双目炯炯,弯眉与鼻胫相连,神态温良和蔼,下颔垂下三缕长须,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身穿九章法服,其上装饰团龙纹,背部阴刻正面立龙,紧紧环绕一颗龙珠,须髮张扬而突目,龙角锐挺,矫健有力,五爪龙苍健凶猛,气势恢宏,其间祥云缭绕,充分展现出宫廷制器的顶级工艺水准;在后腰、双肩及膝盖处均刻有飞龙,穿行于云霞之间及海水之上,祥云之中,或相戏,或弄珠,姿态各异,神采洋溢;在衣料边缘錾刻有繁密的纹饰,以细致优雅的线条刻画出盛放的各色花卉,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用极致的工艺呈现出顶级宫廷艺术品的丰美与华丽。其手持玉笏,垂足端坐,完全是秦汉帝王的形象,级别甚高。此像采用经过多次冶炼的合金黄铜铸造,在艺术表现上显露出明显的宫廷风格特征,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权衡合度,直白的展示出一种精致的,不同寻常的魅力,应为皇家佛作之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造像封底至今犹存,开光供奉时的朱砂痕迹也仍有保留,自有其不可思议的福德与加持力,不禁心生欢喜,由衷赞叹。
Lot 2065
外修阎魔敌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镀金 高20厘米
估价:RMB 500,000-700,000
此尊气势恢宏的清代乾隆宫廷阎魔敌像金水灿烂夺目,流光溢彩!造型够凶悍!气势够威猛!姿态够生动!品相够完美!同类造像可以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阎魔敌,及《雍和宫佛像宝典》收录,清乾隆 铜鎏金 护法神地狱主像。和北京保利2016年春拍成交价为310万的乾隆款阎魔天像,本尊与它们相较艺术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是难得一见的收藏佳作。
阎魔敌,是文殊菩萨化身的忿怒相,亦称降阎魔敌,降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威力极大,能制服毒龙,断除诸障,对治阎罗诛魔,是无上瑜伽密续的重要本尊!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尊,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家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在清朝诸帝中,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尤以乾隆皇帝为最,他不仅以章嘉·若必多吉为师听受佛法、接受灌顶,还在皇宫中建雨花阁,供设坛城和密宗神像,作为自己修持密法的专用场所。乾隆陵寝的地宫中,门上刻藏传佛像,四壁刻满藏文经咒,以求藏传佛教护佑其来世及子孙。据记载,清宫内从花园到寝宫遍布佛殿佛堂,总计有近五十处之多。紫禁城之外,北京雍和宫、承德外八庙,以及著名的“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供奉着藏传佛教庞大教义体系中的众多尊神,数以万计的藏传金铜佛像,形形色色蔚为大观。当时在承德和北京建有满族僧人的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命章嘉·若必多吉等人主持,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译成满文,乾隆帝亲自审阅核定,并刻版印行。
由于皇室的法事活动非常多,清朝皇宫中制造藏传佛像的工艺也很发达。乾隆宫廷制作的造像采用失蜡法,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再拨蜡样,后交造办处铸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此阎魔敌像就是乾隆宫廷造像的典型范例。
阎魔敌头戴骷髅宝冠,火焰般卷曲的头发向上飞扬,发丝清晰可辨,逐见工艺之精细!显现出极为怖畏的牛头人身形象,面生三目,圆鼓鼓的三只眼睛炯炯有神,威武霸气!双眉上挑,鼻梁挺阔,呲牙咧嘴,舌头突出,獠牙尖锐,似乎有咆哮般的吼声从其口中发出,令人不寒而栗!嘴角以及两腮的髭须,又将整体威猛的气势表现的更是无以复加!阎摩尊身体健壮,四肢结实浑圆,双臂充分伸展开,周身佩戴璎珞、人头长链、臂钏、足环等装饰,衬托的整体华丽精美。阎魔敌的明妃立于她的身体一侧,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法杖,双手向前伸直,欲拥抱主尊;明妃面目狰狞,身体赤裸,双腿微曲,非常写实。阎魔双足右屈左伸呈弓步站立,下踩水牛,充分表示了阎魔的骄傲与残暴,其动作似乎是即将翩翩起舞,又或者即将参加一场战斗,将一切恶魔就地正法!足下所踩水牛身体肥硕,表情凶愤,前肢跪倒,后肢蹬踞,背饰连珠式璎珞,华丽精致!水牛躯体压在仰卧的外道尸体之上,其比例与肌理均十分写实!下承的莲花宝座,莲瓣层次丰富,宽大肥润,挺阔而有张力,而在莲台上缘还饰有连珠纹,珠圆玉润,细密精致,更显华丽大气,气势十足!造像的底部有着完整的封底,边缘沿用明清宫廷造像常见的垛底法,底板上的十字金刚杵牢牢护卫着内部的圣物,殊胜至极。
综上所述,本尊造像主尊形象威猛、比例协调、姿态极为富有张力,细节的刻画也尤为精细!还有水牛背上的连珠璎珞,稳固的莲座,均打磨的亮丽夺目!而造像上的鎏金品相完好,整体显得更为流光溢彩,绚丽夺目!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真真够足稳重大气的视觉效果,气韵十足!此题材可参照的精品之作寥寥无几,作品亦难以见到,其珍贵程度自不言而喻!推荐……
Lot 2051
大随求佛母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镀金 高34厘米
估价:RMB 400,000-500,000
来源:国有文物店
大随求佛母,又具名大随求菩萨,胎藏界曼陀罗中观音院之一尊,观音菩萨之变身别名也。念此菩萨,诵其真言,则随众生之求愿而施与,故名随求。其真言曰随求陀罗尼。秘藏记末曰:“大随求菩萨,深黄色,并有八臂,左上手莲华上有金轮光炎,次手梵策,次手宝幢,次手索,右手五钴跋折罗,次手镑鉾,次手宝剑,次手钺斧钩。”大钞二曰:“理性院习云:随求观音别名也。”
此尊佛母像四面八臂,因主臂和其余六臂手中法器皆已佚,故而只能从坐姿与所结手印判断应为大随求佛母像或尊胜佛母像。两者皆四面八臂,但所持法器略有不同。此尊造像头戴花冠,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生方圆端正,宽额丰颐。面生三目,眉眼细长,鼻梁高挺,神态沉静。耳垂圆珰,余发披肩。宽肩束腰,体态均称,造型优美。帔帛搭于双肩,绕过手臂垂于身体两侧。上身袒露,胸前佩饰项圈璎珞,腰系束带并打结,很有很好的装饰性。下身着长裙,衣缘处錾刻有精美的纹样,裙褶自然流畅铺于座面上。手臂,脚踝处皆饰有两连珠线装饰的钏环。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缘饰有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花瓣排列整齐,制作规整。
Lot 2013
无量寿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铜镀金高27厘米
估价:RMB 400,000-450,000
康熙时期宫廷佛造像数量不多,且内容较单一,以无量寿佛为主,其功用有两个方面,其一,赏赐蒙古王公。康熙时期,清朝与准噶尔部蒙古接连发生冲突,战事频仍,康熙帝率军亲征,经常需要佛像作为赐物。所以清宫为生产一些体量较小的无量寿佛以便携带。其二,为皇家寺庙供奉之需。
此尊无量寿佛像面相慈和,施禅定印,掌心上托法器,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莲座。台座上缘刻划连珠线,莲瓣饱满圆润,下层錾刻卷草纹,显得及其雍容华贵。头戴五花冠,装饰华美,脸微颌,表情宁静,双耳挂大耳珰,项戴缨络项链,手镯、臂钏、脚镯均精工细作,堪称完美。所有的花饰部分原本均嵌红绿珠石,衣缘裙边均有细密刻花装饰,更彰显其华丽。
Lot 2063
白财神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镀金 高15厘米
估价:RMB 150,000-250,000
白财神又名白宝藏王,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现。西藏密中的五路财神护法之一,藏语称“赞布禄嘎尔布”、“藏拉噶波”,意为白财神。因为他以龙为坐骑,所以又称骑龙布禄金刚。其功德为祛病、除去一切贫苦,使众生富裕。
白财神是观世音菩萨的真实化现。十方三世诸佛尤其是观世音菩萨将其威德神力全部定向集中在了拯救衰败贫困和赐予福报财富这两个方面,并通过白财神这位本尊慈悲无余展现出来,使无量无边身陷轮回苦海的众生能够福慧双修,早证佛果。
众所周知白财神这一题材是较为少见的,而常见的是小尺寸的白财神如此大尺寸实为难得。此件白财神像,一面二臂,面具三圆目,表悲望三世之众生。头顶火焰状发髻,头戴骷髅宝冠,耳垂叶形环;右手持摩尼宝扬於虚空,左手持三叉杖(已佚),表示汇聚一切财神之功德能救度饥饿中的众生之苦。上着天衣,身披帔帛自双肩弯曲而下,袒胸露腹,胸前佩有璎珞,手腕、上臂、脚踝处饰嵌有宝石的钏环,工艺精湛,雍容华贵;下身着巴乍勒嘎绸裙,衣纹厚重写实,衣缘錾有精美图案。以游戏姿坐于扭动碧龙之上,莲花月轮为座,龙为骑表示解除自我和他人的一切贫穷之苦。碧龙造型写实灵动,四足孔武有力,身上鳞片精细入微。莲花月轮莲瓣呈瓜子形,饱满规整。
参阅:
(左)1.纽约苏富比 2015年,清十八世紀銅鎏金白財神騎龍像。
(右)2.北京雍和宫藏清代乾隆铜鎏金白财神像。
Lot 2010
药叉财神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铜镀金 铜镀金 高11.5厘米
估价:RMB 200,000-250,000
药叉财神是药师佛的眷属,其形象非常特殊,一般出现在药师佛的曼陀罗中。此尊造像以精纯的黄铜浇铸,质地细腻,头戴五叶宝冠,五官样貌呈传统的天王武士相,眉峰微蹙,双目放射出威慑的精光,鼻头饱满,张口露齿,愠怒的神色透着威严。左手于腰间握持吐宝鼠,此兽的学名为鼪鼬,是财神、财宝天王等神祇的标识性持物;右臂上举,持药叉。游戏坐姿,身形壮硕,短颈厚胸,腰肥肚圆,亲切富态,体现出富贵圆满的世俗样貌。上身袒露,披天衣帛带,佩饰嵌宝璎珞和项链,飘带搭于后颈,绕双臂而过,非常具有装饰性。下着衣料质感厚重的裙裤,衣褶自然起伏,双足从裙摆下沿露出。底座由双层覆仰式莲台,莲座上缘饰连珠纹,莲瓣饱满,排布整齐。康熙宫廷造像被视为清代宫廷造像中最为精美成熟的艺术风格。此尊药叉财神的造型特征与制作工艺完全符合康熙宫廷造像的特点,其和谐的比例与精美的装饰尤为突出,展现了康熙宫廷造像的精致典雅、富丽堂皇。康熙宫廷造像中此题材作品罕见,不可多得,收藏价值颇高。
Lot 2001
黄财神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镀金 高9厘米
无底价
财神是藏传佛教最为重要的护法神灵体系之一,因其能令佛教信众财利丰足,不被贫困所扰,而倍受广大佛教僧俗崇奉,此尊就表现了藏传佛教众多财神中最为世人熟知的黄财神法相。
此尊黄财神像通体镀金,束高发髻,头戴宝冠,冠上饰有纹样。面庞丰肥圆润,浓眉紧蹙,双目圆睁,鼻大嘴阔,呈现忿怒护法形象。上身躯体健硕,四肢粗壮,佩戴钏镯等饰物。
左手捧吐宝鼠,为黄财神的典型标志。下身着宽松裳裙,双腿游戏坐于锦垫之上。锦垫錾刻繁密卷草纹及莲花,刀法流畅细腻。整像造型工整,金色亮丽,造像体现清代乾隆宫廷藏传造像的典型艺术特征,更兼宗教寓意吉祥。
参阅:保利香港2013秋季拍卖会,清乾隆 铜镀金黄财神,高10厘米成交价HKD287,500
Lot 2064
弥勒佛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铜局部镀金 高24厘米
估价:RMB:350,000-450,000
弥勒,藏语作“强巴”,意为慈氏。因其威德广大无人能胜,故又称无能胜菩萨。此菩萨装弥勒,宽额丰颐,修眉长目,眼睑曲线优美,特别是菩萨的神态,慈详大睿,体现出智善合一的佛性。上躯袒露,肩搭披帛,下着羊肠大裙。其冠饰、璎珞,臂钏等部位镶嵌松石。垂足倚坐于须弥座上。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表明正在兜率天宫传授妙法教义。
他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现为兜率天的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补储。故弥勒像中就有佛装与菩萨装两种形象。此尊弥勒为菩萨装,为弥勒菩萨众多形象中比较少见的一种形象,头顶发髻,发丝铸造清晰可辨,造像现蒙古少女相,面部娇小圆润,较康熙时期宛若童子的面部结构有所发展,展现了康乾时期汉藏风格造像的精湛表现力。头戴花冠,顶结葫芦状高发髻,耳际有宝缯向上蛇形翻卷。大耳垂圆环,圆环下又坠花瓣。
面型圆润,额部高广,双目低垂,神态沉静,仪容隽秀。双肩搭披帛,披帛绕臂腕后垂于莲座两侧。双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手捻莲茎,莲花依臂至肩两侧,两侧莲花上,分别有法轮和宝瓶。下身穿佛裙,裙边錾刻莲花图案。赤足下垂呈善跏趺坐与方形莲花座上,表示弥勒将要降临人间。整尊佛像造型俊朗庄重,面部、双手、双脚等处鎏金,为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造像风格。
参阅:
(左)1.《雍和宫佛像宝典》收录,清代中期北京风格 铜鎏金弥勒佛垂足坐像;
(右)2.纽约苏富比2015年9月拍卖会,清十八世纪 局部漆金铜弥勒佛坐像。
Lot 2018
文殊菩萨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
烧古铜 高24厘米
估价:RMB:200,000-300,000
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思是妙德、妙吉祥。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释家三尊”。大乘佛教以为文殊菩萨在智慧、辩才方面堪称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宝冠,面容丰腴和煦,身体略向右倾,头亦往左下方微垂,现极富动感的三折枝形象,优雅、柔韧的体态。左手牵乌巴拉花,花枝绽放于肩头,内盛般若经,右手上扬持智慧剑,正是殊胜非凡的文殊菩萨身份象征。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整尊身体比例适度,手足等细节处理到位,在符合西藏造像定制的相好标准,同时融汇汉地审美观念及装饰表现手法,具有典型乾隆宫廷造像的特点。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供奉文殊可助少儿学业有成、智慧福增、福禄双增、财福俱增,可助官人福禄双增,可助商人增财增福。
Lot 2050
三世像
中原 清代
木漆金 高68.5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汉地的佛寺主殿一般供奉三世佛像,而三世佛像又分为竖三世佛像和横三世佛像两种.佛教认为世界是由无边无际的空间、无始无终的时间、无量无数的众生,悉依因果法则而生、而变、而灭等所构成,故称世界为大千世界。
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教所谓世界,就是普通称的宇宙。在同一世界中只能有一佛教化众生,于是乎出现了三世佛,特别是佛教中大乘教派注重在大悲救世,故要叙述大悲救世的种种方法,也就是指十方(广大无际)三世佛的情况。三世佛也称三尊佛,而称三世佛时,代表宇宙时间顺序的概念,即为竖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过去佛指燃灯佛,现在佛指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指弥勒佛;当称三方佛时,代表着宇宙空间方位的概念,被称横三世佛,即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之佛,中方指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方指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方指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就时间来说,世界既是由成到坏,复而周始,那么三世佛也是循环往复无数的;从空间上看,世界即是无边无际,那么三尊佛也是无量的。
本件标的就是非常标准的横三世佛,尺寸巨大,品相完美,成组成套,极为难得。三尊佛每尊造像形制相似、体量相当,只是手势略有区别,皆为木质
雕刻,外层漆金。上方是佛像的主体,下方为莲花台。佛陀头顶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前方顶髻珠。面相丰圆,额宽颐丰,双目下阖,俯视芸
芸众生。躯体饱满健硕,上身着双领通肩下垂式袈裟,身着僧裙,腰间束带,衣纹流畅自如,下承莲花座。莲座周饰双层仰莲瓣,形似莲蓬,极有张力。
这三尊清代的木雕漆金造像,金色醇厚,造型端庄,工艺精湛,不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莲台的形制,都是清代汉传佛教造像的流行样式,其宗教题材也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种三尊一组、成套供奉的造像流传数百年,仍能不缺分毫,且品相完好,堪称清代汉传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自不必赘言。
Lot 2049
孺童文殊菩萨像一组像
中原 清代
木漆金 通高68厘米
估价:RMB:900,000-1,200,000
来源:英国苏富比2001年重要瓷器及工艺品专场lot55
文殊师利童子即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亦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才德超群,代表聪明智慧,居菩萨之首。
文殊菩萨有多种变相,惟最常现童子相。据《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载,“尔时世尊(即释迦牟尼佛)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又《陀罗尼集经》卷六载:“其文殊师利之像……其右手画作说法手,左手正当胸上仰着,画其像身作童子形,身黄金色,白色天衣遮脐以下,余身皆露,首戴天冠,身佩璎珞,臂印钏等,众事庄严。”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以青狮、莲花台、金孔雀为坐骑,尤以青狮最为人熟知,代表以狮吼威风震慑魔魇之象征。
《宝鬘论释》云:“顶礼文殊童子!在远离一切过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体无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师利童子前作礼,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句。”“童子”象征文殊菩萨已证悟诸法无变实相,安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基法界中,故无有变迁,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义的文殊菩萨—不生不灭的实相。如“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此对木漆金孺童文殊菩萨像皆呈现童子相,颇为难得。两件造像为一组,两童子半跏趺坐于两狮子之上,一童子一手持经卷,另一童子手持贝叶,神态安静祥和。两尊造像分别配有朱红漆束腰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