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的自我介绍往往会与其籍贯地联系到一起,如“燕人张翼德”、“常山赵子龙”、“汝南袁绍”等等。他们的家乡为他们的介绍,多少都增添了几分气势或者我们现在说的逼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权的更迭、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地方的地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不少的网友也以此玩起了梗,
如:“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变成了“我乃石家庄赵子龙”;
“汝南袁绍”变成了“驻马店袁绍”;画风突变最最严重的还是兰陵王高长恭,他变成了“枣庄王”。顿时由宫廷剧的画风变成了《乡村爱情》。那为什么这些地名会越变越土呢?这些前后差异巨大的地名是一个地方吗?
常山赵子龙这一名号千古流传,名扬天下,近年来随着一些媒体的宣传,常山改名为石家庄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的热梗,“石家庄赵子龙”也由此而来。实际上,石家庄虽然与常山有渊源,但是常山并不是真正的古称,它真正的古称应该是“真定”。
真定即今天的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它曾经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成为古代华北能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之一。
先秦时期的真定先后为中山国和赵国所管辖。西汉时,汉高祖沿郡置,之后为了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汉武帝时期,分离了真定县及周边数个县城,置真定国。
东汉年间,真定国并入常山郡,常山郡也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此附近建立东汉的原因而升格,升为常山国,“国”虽然和“郡”同级。真定则属国内辖有的一个县,赵云就是常山真定人。因此,赵云自报名号的时候应该是“我乃常山(真定县)赵子龙是也!”
魏晋时期,常山国又改为了常山郡。隋朝统一后,又称恒山郡,仍治真定。到北宋升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为郡国之名。
真定就在这两千年间在改名字和升降格之间反复横跳,终于到了清朝,真定又因避雍正讳(胤禛)改为正定府。那么为什么千年来都是c位的正定(真定),最后却没有发展成为省会级城市,反而是旁边的小老弟石家庄(正定府南边的小村庄)崛起了?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交通因素发生了变化。清末时期,随着正太铁路的修建,作为起点的石家庄也因此一飞冲天,从一个只有九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现代大都会。与石家庄和真定的命运相似,互联网热传的汝南改称驻马店也同样经历了汝南府改名、升降格,最后属辖小镇驻马店崛起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