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馆”见证百年风云,折射历史光影的璀璨篇章

香港的“大馆”(Grand Libraries)确实是城市历史与文化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们不仅仅是提供借阅服务的场所,更折射出香港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城市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演变。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大馆”如何折射历史光影:
1. "建筑风格的年代印记:" "维多利亚公园图书馆 (Victoria Park Library):" 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以其宏伟的哥特式复兴风格,是早期公共图书馆的典范。它建于1929年,是当时香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象征,反映了殖民时期对宏伟公共建筑的偏好,以及维多利亚公园作为城市核心休闲空间的地位。 "湾仔图书馆 (Wan Chai Library):" 由著名建筑师王董金堂设计,采用流线型现代主义风格,建于1963年。这体现了战后香港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以及公共建筑向更实用、简洁风格的转变。其独特的弧形设计在当时非常前卫。 "将军澳图书馆 (Tseung Kwan O Library):" 由著名建筑师赵崇基设计,是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建筑,采用了悬挑结构和高耸的玻璃幕墙。建于2000年左右,它代表了香港回归后城市发展的新面貌,融合了东西方建筑元素,体现了当时对可持续发展和公共空间创新的理念。
2. "选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图书馆的

相关阅读延伸:香港“大馆”折射历史光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170年历史、有“大馆”之称的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经过10年活化保护工程后,不久前重新开放给公众参观。市民从全港各区争相赶到中环,每日4次的导览团需提前1个月预约。

始建于1841年的大馆,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变迁。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监狱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迹保护项目之一。一面面展墙、一件件文物、一间间旧房……将大馆的转变和发展娓娓道来,同时也讲述着几代香港人对大馆的集体记忆。

占地1.36万平方米的大馆,地处寸土寸金的香港岛中环荷李活道10号,包含前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等3组法定古迹,共16座历史建筑。

1841年1月26日,英军从现在的上环水坑口区域登陆香港。同年,英军在香港兴建的第一栋公共建筑物,便是大馆内的域多利监狱。

曾在大馆服务超过8个不同部门的香港警务处前高级警司何明新告诉记者,彼时的域多利监狱中,九成以上是华人囚犯,只有极少数是欧洲籍士兵或水手。在狱中,华人囚犯经常被施以鞭刑,欧洲籍囚犯则可豁免。

“囚室面积不足7平方米,标准配置是一张单人塑料床、一张单人折叠床,以及如厕设施,但在高峰期内,一间囚室通常要容纳3个人,甚至还出现过7人同囚的‘人挤人’现象。”在记者跟随的导览团中,讲解员小顾特别介绍了曾经囚禁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名人的囚房。

据记载,1931年6月,胡志明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其后一直收监于域多利监狱。逼仄的高墙、缝隙内的蓝天、窒闷的囚房、臭鱼佐餐的牢饭……域多利监狱的场景,曾出现在胡志明于1961年写下的回忆短文中。他如是写道,“囚室面积不值一提,只够人蜷缩而睡。头顶有一扇封着铁枝的半月形窗口,日间仅有些少光线射入……每天囚犯有15分钟时间在一窄巷中踱步,抬头只见细如手帕的天空,令人觉得置身井底。”

域多利监狱在2005年底停止运作,2007年10月,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将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交由香港赛马会负责,此后,香港赛马会历时10年,斥资38亿港元进行了修复及保护等工程。据介绍,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采用了最高的修复标准,除了保留其原有建筑风格,还加入不少艺术元素。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大馆开幕仪式上说:“从今天起,大馆将成为香港一个重要的文化设施,一个年轻人和艺术家聚集之处,一个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回顾香港历史之地。”

大馆目前实行分阶段开放,香港市民只需提前在网上预约就可免费参观。经过活化的大馆,新旧建筑之间取得的平衡美收获本地建筑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保留原有感觉,监仓部分则延续昔日传统,不设空调,观众可在此感受到囚房“夏酷热、冬刺骨”的艰苦。

记者参观时注意到,在所有开放给公众的空间内都配有多媒体互动装置,例如二维码讲解、数码拍摄道具、3D多面展示等,观众可通过接触展品,了解更多历史。

以目前的重点展览《大馆一百面》为例,馆方在建筑群中的警察总部大楼内重建了旧时香港中环,将100个不同声音、故事融入互动展览,通过动画、行为艺术、影片及录音等方式将口述历史具象化,生动地构建出当年大馆内外的原貌。在“行大馆”“逛大馆”“入店铺”“望中环”及“去茶记”等5个展区内,观众可了解到中区警署建筑群的历史岁月及中区老店的兴衰变迁。(记者 陈然)

发布于 2025-09-07 23:13
收藏
1
上一篇:日本太宰府“定远”馆,异国遗骨见证中国近代海军的悲壮禁锢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