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界限,请携手推倒学校图书馆的“隔墙”束缚

“推倒学校图书馆的‘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说法,通常指的是希望打破信息获取的壁垒,让知识更加开放、自由地流通。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物理界限:" "延长开放时间:" 希望图书馆能开放更晚,甚至在周末或假期也向学生开放,方便大家随时查阅资料。 "增加阅览座位:" 扩大图书馆容量,满足更多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改善设施:" 提升图书馆的舒适度、网络覆盖、打印复印服务等,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 "打破资源获取壁垒:" "增加馆藏资源:" 购买更多纸质书籍、期刊,订阅更多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满足不同学科和专业的需求。 "开放数字资源:" 确保校内学生可以方便、顺畅地访问昂贵的电子数据库和文献资源,不受IP地址限制或需要复杂认证。 "促进资源共享:" 与其他高校或机构合作,共享图书和数字资源。
3. "打破信息使用限制:" "开放馆际互借:" 方便学生在本校图书馆借阅其他高校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 "简化借阅流程:" 优化借还书系统,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效率。 "

相关阅读延伸:请推倒学校图书馆的“墙”

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标配。在阅读时代,学校的图书馆无形中成了书香校园的内涵和灵魂,也是学校建设中提升校园文化的精髓。

2013年,笔者在北师大三帆中学和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考察学习时,对校园内图书馆开放式阅读区域和书院式图书馆印象颇深,深切感受到只有创建舒适高雅的阅读场地,培育丰富的阅读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学校图书馆真正的作用。

长期以来,各中小学封闭式图书馆,用“高墙”把图书“囚禁”于馆内,借阅手续繁琐,造成借阅者廖廖。只有督导检查时入馆,打开门扇,霉味扑面而来,图书如“僵尸”,谈何书香校园?

因此,笔者建议各中小学校:推倒图书馆的“墙”,建立开放式的阅读区域,让师生愿意来、喜欢来图书馆,泡茶、喝咖啡,抱一本书在图书馆里享受阅读;可以结合校史及地域文化更改图书馆的名字,如命名“某某书院”等,打造传统的书院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加灵动;在重新装修设计图书馆时,植入学校阅读主张、校史校情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和艺术的装置。

管理者要不断推出各种创意策划,鼓励阅读、分享阅读、助推阅读,让阅读成为引领校园话题的精彩纷呈的活动,使之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开辟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课堂的延伸,研究性学习的场所,阅读分享教研心得交流的群落;可以适当开发阅读的衍生文本,可以茶道,可以休闲,可以涂鸦,可以手工等。

(作者系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6日第3版

作者:念琪

发布于 2025-09-07 23:13
收藏
1
上一篇:禁锢之地豆瓣4.6分,好莱坞老戏骨无力回天,经典之作沦为口碑低谷? 下一篇:【日本文史漫笔358】人质危机下的日俄文化交流,跨越历史的风雨互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