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生珠传奇?揭秘,普通小蜗牛也能产珍珠的奥秘方法

这个说法很有趣,也确实揭示了珍珠形成的生物学原理。虽然“老蚌生珠”是珍珠最广为人知的出处,但珍珠并非只有蚌类才能产生,原理是相通的:"异物进入软体动物的体腔或外套膜,刺激其分泌珍珠质来包裹异物,形成珍珠。"
所以,理论上,任何具有外套膜(Mantle)并且该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Nacre/Shellin)的软体动物,在受到足够强烈的刺激时,都有可能形成珍珠。
"为什么小蜗牛也能产珍珠?"
1. "具备基本结构:" 蜗牛和蚌一样,是软体动物,拥有外套膜和分泌珍珠质的能力。蜗牛的外套膜通常包裹着它们的内脏器官,并分泌形成贝壳的部分。 2. "刺激源:" 如果一个异物(比如沙粒、寄生虫、损伤等)意外地进入了蜗牛的外套膜之间或体腔内,外套膜为了自我保护和修复,就会开始分泌珍珠质来包裹这个异物,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个小小的珍珠,通常称为“珍珠囊珍珠”(Glandular Pearl)。 3. "“用对方法”:" 这里的“用对方法”并不是指人工强制给蜗牛植入异物,而是指"自然界中"可能发生的偶然情况,或者是"人工养殖"(比如珍珠贝养殖)中控制异物植入的方法。对于蜗牛来说,这种

相关阅读延伸:老蚌生珠?不止老蚌,用对方法,普通的小蜗牛也能产珍珠

蚌作为食物或者货币,在远古时期就在全世界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蚌里面的宝物:珍珠。

但你知道么?其实不止是蚌,任何带壳的软体动物,比如平凡的小蜗牛,都能产珍珠哦!

先来说说珍珠是怎么形成的

古人觉得珍珠是蚌“采日月之灵气,汲天地之精华”而成的“灵物”。

灵不灵放一边,珍珠作为贝、蚌这些小怪的“稀有掉落"(得一颗珠,至少要杀死打开几百只蚌),从夏商时期就已经被用来讨好统治阶级的权贵。

到了汉代,聪明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产珠,似乎是蚌的一种病理现象,于是在《淮南子》中才有了“明月之珠,螺蚌之病”的一笔。

今天,生物学让我们彻底明白,珍珠是贝类受异物刺激而成。而各种商人编的故事、心灵鸡汤文给大家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珍珠是一粒小小的沙砾进入蚌内而变来的。

自然界里,创造一颗珍珠的可不是沙子

诚然,从微不足道的小沙粒变成美丽的珍珠,听起来既浪漫、又神奇。但实际上,这与事实相去甚远。

的确,当刺激物进入蚌或任何软体动物体内时,它会逐渐被一层又一层富有光泽的珍珠层所覆盖。这是软体动物保护身体免受入侵者入侵的防御机制。几年后,随着刺激物周围的层越变越厚,一颗珍珠形成了。

但是,沙粒是常见的刺激物吗?

蚌生活在水底,水中到处都是沙子,每只蚌都逃不过“满嘴”沙子的命运。但珍珠却那么稀有,这不合情理。

自然界中,美丽的珍珠是由什么刺激物造成的?答案是生物入侵者:一种寄生虫。

当具有攻击性的寄生虫设法钻穿软体动物的外壳时,它会将自己深深地楔入器官和软组织中。蚌感到大事不妙,于是保护自己。

异物99%的情况都是寄生虫

外套膜是蚌壳下面的一种分泌器官,能产生叫作珍珠母的物质,一层层地把入侵者包起来,最终将肮脏的寄生虫变成闪闪发光的珍珠。

条件允许的话,任何带壳的软体动物都能产珍珠

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珍珠必产蚌腹……乃为至宝”。

不对哦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在自然界中,当微小的入侵者或寄生虫进入并在壳内定居时,所有带壳软体动物都可能产生珍珠。

基本全是碳酸钙意味着什么?掉醋里,珍珠就没了!

构成天然珍珠的物质是什么?接近100%的碳酸钙和壳蛋白。所有带壳的软体动物都能分泌这些物质。

即使是一只普通小蜗牛,面对寄生虫的入侵,每天也可以分泌2到3层的珍珠层,虽然厚度可能只有超级薄的千分之一毫米。

一只蜗牛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颗2毫米大小的天然珍珠。再加上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自然界里,你可能需要凿开几万只蜗牛,才能找到一颗小小的珍珠。

这个大姐在10块钱的海螺里吃出了价值70万的珍珠

写在最后

市面上的珍珠,几乎全是养殖的。如果你或者你的爱人,读完这篇文章,知道天然珍珠里面其实是个小小寄生虫的遗骸时,依然想买,可以让专门机构通过X射线检查,判断是否是天然的。

从沙子变成美丽的珠宝,几乎不可能,除非上面有人给安排——人工养殖的情况,直接植入进蚌是可以的。但自然界中,珍珠的形成,就像生活中许多事情一样,背后的过程要复杂得多。

世界到处都是带壳的,努力找珍珠吧

猫子感谢你的关注(¬_¬)

发布于 2025-09-06 17:13
收藏
1
上一篇:三分钟速成!暗影界五款“白捡”坐骑轻松获取攻略,现版本轻松入手 下一篇:揭秘晶莹夺目珍珠的形成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