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临近,警惕五种常见诈骗手段

开学在即,确实是各类诈骗高发期。以下提醒大家谨防五种常见的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开学季诈骗:
1. "“校园贷”、“注销校园贷”诈骗" "特点:" 骗子常以“国家政策要求注销校园贷账户,否则影响征信”或“低息贷款”、“助学金”等名义联系学生。他们可能冒充银监会、教育部等官方机构人员,或声称有“内部渠道”能办理低息贷款。 "手段:" 引导学生在多个平台借款,然后以“手续费”、“管理费”、“解冻费”等名义要求转账,甚至诱导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 "提醒:"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有贷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办理。切勿轻信“注销校园贷”、“清空债务”等说辞,更不要在不明链接或APP上填写个人信息、进行转账。官方无此类操作要求。
2. "冒充客服、老师、领导索要“学费”、“培训费”、“资料费”" "特点:"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或家长信息,或直接虚构身份,冒充学校老师、班主任、招生办人员、教育局领导等,以“补缴学费”、“代缴住宿费”、“组织培训”、“购买教辅资料

相关阅读延伸:开学在即谨防五种诈骗

□苏报记者天笑苏报通讯员薛焕松

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统计,本周市区共接到报警及市民求助咨询电话66200余起,与前一周相比有所上升。各类诈骗警情又有不同幅度上升。下周一,各大、中、小学将陆续开学,针对在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诈骗犯罪也可能随之上升。为此,警方向市民提出若干防范建议。

1

网上购物要找正规网站

网店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监管尚不到位,部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帮凶,导致网上购物诈骗一直是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多发高发类型。大多数情况下,卖家会以“低价”吸引买家,然后在交易过程中以系统失败、冻结激活、支付失败、验证失败、链接错误、已发货等多种理由,要求买家多次支付或骗取买家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等,最终达到诈骗目的。

【警方提醒】

网上购物一定要在正规网站进行,购物聊天一定要用正规网站的客户端,不要随意点击、登陆对方发过来的链接,进入购物网站时尽量核实网站域名。对方要求转账、要求透露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转账汇款。

2

就业求职别上了“老乡”当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以“老乡”、“学长”等名义套近乎,搭讪介绍工作。之后,不法分子又会以“缴纳保证金、押金、住宿费”等名义骗取应聘者钱财。

【警方提醒】

在校学生找工作要在正规人才市场应聘,与正规中介联系。如出现索要押金、住宿费、办证费、服装费等涉及钱财的情况更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3

上门推销注意查看证件

刚开学,学生会有相当多的事务需要办理,如激活饭卡、买电话卡、订报纸杂志等,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新生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以“代办”“团购”“打折”等名义上门推销,诈骗学生钱财。

【警方提醒】

警方提醒广大学生:绝不要轻信上门推销,要注意查看推销人员的证件,随时与保安、宿管等人员联系,必要时报警求助。

4

社会培训“折扣价”别轻信

现今,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会有大量的社会培训机构。部分不正规机构打着“精英教育”“成功教育”的旗号,骗学生参加所谓的培训,收高额培训费。有的不法分子冒充正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以“折扣价”吸引学生参加培训,进而收取费用,之后携款逃走。

【警方提醒】

对于过度宣扬“短期快速成功”的培训机构一定要提高警惕。参加培训一定要仔细选择有资质、有口碑的培训机构,缴纳相关学费前可认真查看其资质验证材料,可提前在网上搜索该机构的相关信息,多作比较。

5

孩子受伤先核实缓汇款

这是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群发短信,以“退还部分学杂费、发放教育补贴、发放助学贷款金、孩子受伤急需手术费、考证交钱”等名义,要求家长将钱款汇至指定账号。家长在收到相关信息,特别是孩子受伤、出意外等信息后,往往会特别紧张,很容易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

家长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多核实、缓汇款”,收到请求汇款的电话和短信后,要先与自己的孩子核实。此外,家长最好能预留孩子班主任或者同学的联系方式。接到此类短信、电话后,可向他们求证是否属实。

发布于 2025-09-04 08:13
收藏
1
上一篇:河南高校食堂创新“先吃后付”模式,经理温情回应,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篇:公交地铁新体验,持饭卡轻松出行,一卡在手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