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英勇斩镇关西,后忧坐牢无人送饭,揭秘梁山好汉的饮食困境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源于对《水浒传》情节的简化或曲解。根据小说原文,鲁智深打死镇关西(郑屠)后,确实非常害怕被官府抓获坐牢,但他担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无人送饭”,而是以下几点:
1. "会被官府严惩,甚至处死:" 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属于“人命关天”的重罪。在宋代法律下,杀人偿命是基本原则。他深知一旦被官府抓住,必然会面临严厉的审判和刑罚,轻则重判,重则可能被判处死刑。这才是他最核心的恐惧。
2. "被郑屠的家人或同伙报复:" 郑屠虽然是个泼皮,但他也有家人和可能的朋友。鲁智深杀了人,郑屠的家人可能会告官,或者找人来报复,这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危险。
3. "逃亡的艰辛和不确定性:" 他需要立刻逃离现场。小说中,他先是买棺材(假装要自杀,以便脱身),然后逃到别处,并想办法让金氏父女离开。这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他需要尽快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处。
"关于“无人送饭”的误解来源:"
"简化理解:" 有些版本或讲述可能简化了他的恐惧,只强调了坐牢

相关阅读延伸: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为什么担心坐牢无人送饭?

《水浒传》里的细节,越看越有味道。

在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郑屠后,有过一番心理活动:“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这番心理活动传递出两个信息。

一是虽然打死了人,但凭借鲁智深在经略府里的地位,抓到后一定不会判死刑。

二是坐牢是一定的,只是坐牢时没有人给鲁智深送饭。

基于此,鲁智深选择了逃跑。于是,“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无独有偶,在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里,武松杀死了谋害武大郎的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被从轻发落,刺配孟州。而在刺配孟州之前,武松在阳谷县坐了两个月的牢房。

作者写道:“这阳谷县虽是个小县分,倒有仗义的人:有那上户之家,都资助武松银两,也有送酒食钱米与武松的……武松下在牢里,自有几个土兵送饭。且说陈府尹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时常差人看觑他,因此节级、牢子都不要他一文钱,倒把酒食与他吃。”

这就是说,武松虽然已经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但阳谷县的老百姓、士兵、节级、牢子,纷纷给他送酒食钱米,生活上并无问题。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四大名著权威定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套装共8册) ¥128.1 购买


同样是英雄好汉,为什么武松有人送牢饭,鲁智深无人送牢饭?

原因倒也不复杂。武松曾经是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大哥报仇,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因此会得到阳谷县上至知府,下至老百姓的同情。而鲁智深所帮助的金翠莲父女,已经离开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一事,变成了无头公案——连镇关西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遑论渭州的老百姓?

所以,一定不会有渭州的老百姓给鲁智深送饭。就算有几个鲁智深的下属给他送饭,按照他的暴躁性格,没准三天不到,就给他揍跑了。

话说到这里,我就好奇了:为什么梁山好汉坐牢后,都要面临着有人给他们送牢饭的问题?

这与宋朝时期的监狱管理制度有关。

《宋刑统》规定:“囚去家悬远绝饷者,官给衣粮。”这是说如果囚犯没有家属,或者家属隔得太远,就由官府免费提供衣物食物。《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十五之二十也记载:“禁囚贫乏,无家供送饮食,依法官给。”这是说如果囚犯的家属家里太穷,送不起牢饭,则由监狱免费提供。

这两条规定反过来表明了一个意思:宋朝时期囚犯的伙食主要靠家属来送。不像现在,囚犯的伙食由监狱方面免费提供。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吧。

1079年,苏东坡担任湖州知州,卷入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押送到京城,关在监狱里,等候处置。苏东坡嘱咐长子苏迈,让他在外面打听消息,如果情况好,就每天送菜送肉到牢房里;如果是死罪,就送一条鱼过来。

苏迈很听话,每天都按时给父亲送菜送肉。有一天,苏迈有事,临时委托一个熟人给父亲送饭,忘了告诉人家别送鱼。结果,那个熟人偏偏送了一条鱼进去,吓得苏东坡惊慌失措,一连写了好几首绝命诗。

幸运的是,在各方面的饮营救下,皇帝没有杀苏东坡,而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那些绝命诗,白写了……

【参考资料:《水浒传》等】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796160446488379917"></script>
发布于 2025-09-03 20:13
收藏
1
上一篇:鲁智深痛揍周通,为民除害还是另有隐情? 下一篇:水浒传揭秘,林冲恩将仇报之谜,杨志一语道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