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亡灵书》找出来那会儿,考古学家真是震惊——这东西不光满篇咒语,还活生生地写了一套“死了还能通关复活”的流程。你说这像不像有些人玩游戏非要翻攻略,从头到尾不放过任何细节?只不过人家这通关,是在地底下走一遭,敢死还想翻盘。说到底,这事儿不像咱们家催孩子写暑假作业那么简单——人们对死亡的执念,古今都一样。可你问,古埃及人图啥呢?为什么死了还要折腾一堆咒文、裹尸布、圣甲虫……这事儿啊,说起来,挺绕。
咱们得先倒退到他们那套奇幻的世界观。从“宇宙啥都不是,除了水”,这水里还蹦着一个叫努恩的神,半男半女,自己就生下了太阳神拉。努恩后来学会了“隐身”,留个拉在这世间晃悠。拉一天到晚可没几个朋友,孤独得不行,就像一只在课桌边写情书没人理的小孩。索性,他捣鼓出了雨水之神和空气之神。可能你也遇见过那种,刚有俩朋友,结果一转头人家自己玩嗨了,还蹦回池子里不陪你。拉这老爷子就坐水边嚎啕一场,那泪水滴在地上,居然变出一拨人类来。你说,神也有失落的时候?
人有了,神也凑齐了,按理说该热闹起来。但别小瞧了拉的心思,他老怀疑自己的子孙后代里,得有个能把他掀翻的大人物。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家长总怕孩子长大了叛逆,比自己厉害?拉一琢磨,干脆全家“计划生育”,谁都不能生娃。然而你也知道,规矩一立,越有人不听话。天空神和大地神悄悄地来了个“地下党”,生了奥西里斯、赛特、艾西斯和奈芙蒂斯四个小神。
故事从这四兄妹开始,气氛就有点像一场西区家族聚会。奥西里斯,命里带王气。偏偏赛特不服气,两兄弟跟后宫里头的小女神们纠缠不清,搞得赛特一肚子怨气。俩人吵来吵去,最后赛特把奥西里斯一把推进了冥界。这么一招,奥西里斯还挺顽强——不认输,干脆请死神上阵,一边想着报仇,一边琢磨着怎么重返人间,这才在背后打下了“复活术”的雏形。
不过,奥西里斯那点儿复活可不是自由出入,听起来,竟然和夜猫子熬夜作妖差不多——天黑开张,人间一夜,天亮前得乖乖回冥界,否则就消失。你说这规矩是不是既让人痛快一点,又吊着大家的胃口?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就一晚上算啥复活”,但古埃及人倒不这样的。他们信,有人殒命,肉身还在,只要折腾一套程序,就能再来一次。冥界和我们这边不过是两种“活法”,只是彼此状态不一样。你说他们是不是早就懂了“肉体保存法”这门艺术,木乃伊也就成了很直接的信仰道具。
到1888年这个节点,阿尼留下的《亡灵书》被考古队捡出来。这书大有来头,用莎草纸密密当当地记下了怎么折腾一个死人回人间:祭司把尸体做成缠绷带的干货,还特别得保留心脏,其余都得往外掏。理由挺有意思,他们觉得心是感情、记忆、智慧盛放的宝地,别的都能扔,心脏不能丢。
尸体泡一泡碱水,用树脂黏亚麻布缠个不停,到了最重要的小玩意:所有的布上得画满咒语,还得在心脏上系个圣甲虫。咱们中国人装寿衣,埃及人往心脏上贴昆虫,讲究谁能保命。没有圣甲虫,这门“复活术”——不好意思,您还没资格去人间再混一夜。
准备工作做完了,灵魂得自个去冥界闯关。《亡灵书》里可没省略这戏码:先是火海,还得躲开各种古怪的神兽。那边有个最凶的,叫阿佩普,常年蹲暗处守灵魂,没事出来咬一口。能闯过去,才能到玛特那边——这位女神可不是善茬,正义与真理的化身,得好好审查你的“在世表现”。不过,单凭她一人,人家不放心,还叫了42位神来帮腔。你得一个个过堂,像极了现在排队递材料,谁都能挑刺。
可现世里谁敢说自己没犯过错?埃及人聪明着呢,早想好了补救办法。心脏那个圣甲虫,可以帮你“打圆场”。如果你曾有错事,但圣甲虫觉得你心里存善意,就替你说好话,给你绿灯让你通关。万一神不买账?还有下一关——考验心脏的重量。天平一端搁羽毛,一端是你的心。心比羽毛轻,你清白。如果重了,不好意思,旁边站着恶狗,随时准备吃掉这颗不清白的心——那一世就算白活了。
三关都过了,灵魂才被引到太阳神拉面前,之后要见奥西里斯。最后那道审判,决定你能否重生,其实让人想起咱们体检医院、窗口盖章,一个环节都不能漏。哪一步掉链子,重生的门就关上了。
所以,古埃及人把咒语写得花里胡哨,所有裹尸布都要密密麻麻刻满“保护词条”。有些咒语听着像声明主权:“你们记着,我就是你们神之一,我每一块身体都能化身为神。”这胆子不小,有点像小学作文里自夸“三年级最勇敢”。其实他们很吃语言这一套,信言为凭,盘得就是能说会道。要是神不屑于被夸,埃及人还另辟蹊径:“你敢夺我心脏,以后别想分我家里的供品。”赤裸裸的威胁,不给面子。被威胁的神据说连份内活都干不成,连拉都会发火。这种交易套路,古今中外都没变:谁控制了资源,谁说了算。
把咒语念好,灵魂才有机会重返人间。而《亡灵书》写得极细——灵魂回身,身体机能恢复,还能跟亲人继续生活。你想想,就像失去亲人的人突然恢复失而复得的美梦。只可惜,这种事搁今天谁都明白,压根儿是个动人的故事,是对死亡最大胆的反抗。复活没那么容易,但生者的爱和追念,却是千年不变。可能埃及人都明白,折腾那么一套神明考验、咒语仪式,归根结底,还是怕死,还是念旧。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琢磨,其实古人也知道答案,只是喜欢给生命加点“万一”的可能。现在咱们没法经历那样的冥界三关,可心里的那点不甘和期盼,隔了三千年,还是一样。你说这些故事,更像对死之后的倔强抵抗。是不是我们也曾想——如果能重来一刻,谁不愿意试试?这事儿终归是“听说”的东西,有点荒诞,有点温柔。就算听完,不妨再问一句:你会用什么方式,留住自己和亲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