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新风向,宝莱坞本土魅力崛起,开始不跳舞了,力压好莱坞风头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正在发生变化的趋势,但说“印度电影开始不跳舞了”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宝莱坞电影中的"歌舞元素正在经历一种演变和调整",其本土影响力确实在增强,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挑战好莱坞。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来理解这个现象:
1. "歌舞仍是宝莱坞的核心,但形式在变:" 歌舞是宝莱坞最具辨识度的标签之一,根植于印度文化传统和电影历史。它不仅仅是娱乐,也常常承载叙事、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功能。 然而,现代宝莱坞电影中的歌舞正在变得更加"精致化、叙事化",或者与剧情结合得更紧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大场面的排练舞蹈。有些电影甚至有意识地减少了歌舞数量或改变了其呈现方式。
2. "本土影响力的增强(“宝莱坞力压好莱坞”的体现):" "题材更贴近本土现实:" 近年来,宝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地关注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本土故事和印度观众关心的议题,例如家庭关系、社会阶层、女性权益、经济变迁等。这使得电影与观众的文化共鸣更强。 "印度本土市场的崛起:" 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影观众群体之一。本土制作的电影,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印度生活和文化变迁的作品,自然在本土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票房表现

相关阅读延伸:印度电影开始不跳舞了 宝莱坞本土影响力力压好莱坞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夏天持续高温。5月中旬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上映16天就揽票房近亿元人民币;去年7月25日登陆中国的商业大片《幻影车神3:魔盗激情》,上映3天获得860万元人民币票房,而另一部被称为史诗巨著的《巴霍巴利王》,也即将登陆中国院线。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印度电影唱唱跳跳。”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篷车》等电影的风靡一时,中国电影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初印象。如今,唱唱跳跳的印度电影有了怎样的新面貌?近日,记者专访了印度杜恩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茅笃亮。

1 电影的目的是让观众忘记烦恼

7月初,印度青年学者茅笃亮来中国参加2015“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他的研究课题是电影。印度电影起步较早,电影大师雷伊的“阿普三部曲”上世纪50年代就已闻名世界。

茅笃亮所在的德拉敦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距印度首都新德里250公里。城市不大,这几年也新建了四五个影院。茅笃亮说,看电影在印度是一项家庭活动,周末全家一起去电影院,所以轻松愉快的电影占据影院主流。“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电影还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而现在注重的是娱乐。”

2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逐渐减少

歌舞是印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舞也被认为是印度电影的“标配”。茅笃亮介绍,一部印度电影内一般要穿插5首左右歌曲,每首5分钟,加上5分钟中场休息,观众在影院看一部电影要花两个半小时。不过,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现在大约有30%的电影完全没有歌舞;剩下的歌舞篇幅也大大减少。

与商业电影相对的,印度电影的另一个分类———艺术电影就不含歌舞。“没有明星、没有大场面、没有歌舞、叙述缓慢、较少冲突、现实主义……类似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在印度被归类为艺术电影。”茅笃亮介绍,政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会对艺术电影的拍摄予以资金支持,此外还有民间资本的投入。

3 好莱坞不敌宝莱坞?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年报》,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375亿美元,中国占48亿美元,仅次于北美。然而,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10中,好莱坞电影占了一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4年印度电影市场的票房前10全部是印度宝莱坞电影。

好莱坞在印度难以撼动宝莱坞的地位。“一是因为语言,好莱坞电影是英语的,很多人看不懂,又不喜欢看字幕;二是因为好莱坞电影中会有一些暴露身体的镜头,而印度小城市的观众比较保守;三是因为文化差异,很多观众看电影就是为了看唱歌跳舞,好莱坞没有这方面内容。”茅笃亮说。

茅笃亮说,中国电影在印度并不流行。在印度普通观众的眼中,中国电影有很多是功夫片,李连杰、成龙这样的明星就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就我所知,印度对大陆电影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张艺谋是谁。”

发布于 2025-09-02 09:12
收藏
1
上一篇:属于电影的春天,这些重磅资讯,不容错过的影视盛宴 下一篇:【试读】白日美人,探寻光影交错下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