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百岁不是梦!调查揭秘,百岁老人共有的三大长寿秘诀!

活到百岁,也就是达到“百岁人生”(Centenarian),不仅仅是简单的长寿,更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确实发现了一些百岁老人普遍具有的共同特征。根据常见的调查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强大的心理韧性(Strong Resilience & Positive Mindset):" "乐观豁达:" 许多百岁老人性格开朗,心态乐观,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如意。他们倾向于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很少抱怨。 "适应力强:" 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学会了适应环境,接受变化,并从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情绪稳定:" 相比之下,他们通常情绪波动较小,不易被负面情绪长时间困扰。 "生活满意度高:" 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珍惜当下。
2. "健康的生活习惯(Healthy Lifestyle Choices):" "饮食规律均衡:" 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百岁食谱”,但普遍倾向于清淡、天然、富含营养的食物。许多百岁老人喜欢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部分百岁老人群体(如日本、意大利的部分地区)还可能保持着适度的饮酒习惯(如少量红酒),但这并非普遍规律,且需谨慎看待。 "坚持适度活动:" 大

相关阅读延伸:活到百岁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征?调查发现是这3个!

活到百岁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吃了什么,还是喝了什么?

2月11日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这次调查发现,百岁老人的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心态平和,从来不为小事烦恼。

二是膳食合理,保持了食品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三是积极参与益智类活动,看书看报甚至还能上网。①

央视新闻图

1. 心态平和:

太多疾病与不良情绪有关

养生养的就是一个心态。俗话说:情绪不好,所有养生都是徒劳。很多疾病与各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有关,它影响机体生化代谢,使免疫功能降低。

心态好的人更长寿,这个不是劝慰、不是鸡汤,而是事实!一项刊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对7万多名志愿者长达30年的随访发现,乐观的人更有可能活得久,并实现超长寿命,可达85岁或以上。其中,乐观组比不乐观组的寿命长约10%。②‍

即便是体弱多病的人,也可以做到长寿。往往与他们深知自己身体有病,经不起大喜大悲、患得患失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对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期望值也不会过高,遇事能做到心平气和。这样,能量消耗相对缓慢,节约了生命能源。

情绪有多糟糕,身体就有多糟糕,这不是夸张。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通过两个实验制作了一幅“人类情绪身体地图”,这个地图显示了每个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联系。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③④。情绪是和身体感受有关系的,而且每种情绪对应的身体感受都不同。

Bodily maps of emotions.《美国科学院院报》图

在经历愤怒、悲伤和绝望时,人体的上臂感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或抑制。而厌恶则明显的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而人们似乎只有在经历开心时,全身的所有区域都能得到激活。

所以,养生必先养心,生活中糊涂点、潇洒点,拿得起放得下,难得糊涂,才是大智慧。这比吃什么都重要!

2. 合理膳食:

多菜少肉,保证饮食多样性

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坚持荤素与粗细的合理搭配,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中深色的就占了一大半,同时日常三餐定时定量,饮食合理化了,自然三高等慢性疾病就不会找上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副教授范志红2017年曾撰文表示,在食物充足的现代生活当中,鱼肉蛋奶不缺,蔬菜水果一年四季丰富多样,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肠癌、乳腺癌等疾病,又成了人们的心头大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主食中纳入一半的全谷杂粮,可以改善营养平衡,降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帮助我们实现健康、苗条、少病、长寿等愿望。⑤

2022年刊发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的一项1.3万余名中国老年人群的长期随访数据,发现:

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模式,

对老年人群长寿具有潜在积极作用!

其中,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物、水果、新鲜蔬菜、豆类、大蒜、植物油、坚果和茶;不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包括精制谷物、腌制果蔬和糖。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2月11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提醒,老年人总的饮食原则是均衡膳食,注意蛋白质的补充,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需求比中青年要高,老年人不要刻意减肥,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老年人稍微胖一点反而有助于延长寿命,特别是健康寿命。⑥

3. 参与益智类活动:

老有所乐,学起来、来动起来

曾有一句话引起不少人共鸣:“我们不是因为年老而停止玩乐,我们是因为停止玩乐才会变老。”多参与一些活动,接触新鲜事物,对身心健康无疑都是一种年轻的助力。

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医疗部医师谢海雁2018年在健康时报表示,可结合知识层次、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些文体活动,比如棋牌、扑克、麻将、绘画、读报类、球类、看电视、游戏类、听音乐或唱卡拉OK、吹奏乐器、讲故事、朗诵等,训练语言能力、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及耐心的同时,有利于增加社交技能。

一些户外的体育锻炼也必不可少。步行、室内小步跑、走鹅卵石路、跳舞、太极拳、乒乓球和康乐球运动、广播体操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增强体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功能。⑦

来源: 健康时报

发布于 2025-09-01 05:13
收藏
1
上一篇:成都居家必备清单大揭秘!食品药品+生活日用品,一网打尽,缺啥买啥 下一篇:农村留守老人现状调查,日常饮食困境,随便一餐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