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艺术简析

我们来对宋、元、明、清时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进行一个简要的赏析:
手持莲花童子是玉雕中一个常见且富有象征意义的题材,不同朝代在风格、造型和寓意上各有特点:
"一、 宋代 (约960-1279)"
"风格特点:" 宋代艺术崇尚内敛、典雅、写实与哲思。玉雕受当时绘画、瓷器(如定窑、汝窑的莲花纹)的影响,风格趋于清秀、洗练。 "童子形象:" 宋代玉雕童子通常体态清瘦,面容稚嫩,表情安详或带有淡淡的微笑。造型相对写实,注重人物内在的气质。 "莲花与手持:" 莲花造型常追求自然的形态,花瓣舒展,茎叶流畅。童子手持莲花,可能只是简单地托举或轻握,姿态自然,不追求过于繁复的动态。莲花更多体现其高洁、出尘的象征意义。 "工艺与材质:" 工艺精良,线条流畅,刀工细腻,追求玉质的温润质感。题材相对简洁,少有过多累加的装饰。 "整体感觉:" 风格文雅、含蓄,富有书卷气,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二、 元代 (

相关阅读延伸:宋、元、明、清时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简析

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玉器,多为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龙螭鸠凤等奇鸟怪兽。这些玉器或服务于宗教,或象征等级,或宣传伦理道德,长期以来被上层统治阶级所垄断,民间无法触及。宋代开始,市镇兴起,商业发达,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新形式下的社会需求,玉器走上世俗化道路。宋代玉器抛弃前代的凭空制作,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玉雕童子。

从人物的角度来说,宋代就出现很多童子,就是玉童子,这种童子往往手里持着莲,就叫持莲童子。这个是宋代看是出现的,那么宋代有个习俗。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的时候,也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到湖边、荷塘边,去采一支荷叶下来,让小孩持着叫‘摸呵乐’这就是祈求孩子平安,也有望子成龙的意思,这种形象就反映在各种各样的雕塑中。比如有瓷的、泥的、木的、也有玉的持莲童子,一个小孩要么骑在荷叶上,要么就是背着一个荷叶,也有一个童子也有两个童子,这种形象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我们看持莲童子最早是在宋代出现,但是从元明清一直都有持莲童子,直到想在我看很多现代玉雕,也有这种持莲童子。持莲童子都不大就这么大,就是五六公分,七八公分这么大,而且上边都有空,穿个绳做把件,做佩件都可以。持莲童子是一个流传非常广的题材。

留心观察会发现,宋代玉雕童子以手持莲花者居多,后代亦有。这个题材源于 “鹿母莲花生子” 的佛教故事。《杂宝藏经》记载: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大山,名叫仙山,梵志居住在山上,他经常往山石上大小便。有一只雌鹿舔食了他的便溺而怀胎,生下一女。梵志将女孩养大成人,梵豫国王知道后,娶了这个女子,立为第一夫人。后来,这个女子怀了孩子,月份满时生下了千叶莲花,大夫人蒙住了她的眼睛不让她看,把莲花放在篮子里,扔到河里任其漂流。这时乌耆延王正带领徒弟众人在下游活动,看见篮子后便捞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小儿。他把小儿养育起来,这些小儿长大后都成了大力士。

目前见于正式发掘报告的宋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极少,但在传世品中却大量存在。宋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多为单童或双童,单童通常身旁有玉瓶或玉鹿相伴,莲花或插入瓶中或衔于鹿口,双童则是一童持莲花,另一童挽臂相随。雕三童的作品在宋代少见,正面雕二童持桃枝,背面雕一童持莲花,三童立于莲蓬之上。无论单童、双童、三童,从造型布景上看,都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头部较大,后脑凸出,五官小巧集中,眼呈半圆形或橄榄形,八字小眉,葱管小鼻,樱桃小口,耳朵贴于面侧,在眼梢旁边用两道弯阴刻线雕成,整个神态俏皮可爱。孩童内心情感在脸上淋漓尽现,让观者心生共鸣。童子衣袖和裤子上常有三至五条阴刻线,有的也刻“米”字纹、“井”字纹、“十”纹等。宋代童子流行穿有花纹的衣服,在宋代画和瓷器纹饰中常见到这种装束。另外,背心也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街市衣件中有芋布背心,生绢背心,扑卖摩喉罗者多着红背心” (“摩喉罗”是一种泥制的手持莲花的小童,在七月七夕挑卖于街市)。由此可见当时穿背心很盛行。宋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的两只小手呈握拳状,手的大小与袖口相等,手中持有饱满瓣多的莲花和椭圆形的刻有叶脉的莲叶,其位置与童子头顶持平或高于头。身体微侧,脚呈一前一后状,其好动调皮个性分明可见。

玉雕手持莲花童子的题材到了元代依然可见,但风格与宋代迥异。元代玉雕童子眉眼鼻口均为重刀刻划,且线条相连,鼻子为“楔”形鼻,上窄下宽。耳朵凸起,竖于两侧。头部和颈部相连处亦有重刀痕,乍一看似有被斩断的感觉。元代童子多穿蒙古服饰,戴蒙古毡帽,长袍超过膝盖,以裙装为多,脚上穿有皮靴。衣褶比宋代刻划的要粗,没有规律,线条也不挺拔。手持莲花的童子,荷花、荷叶只选择其一,荷叶似微开的蚌壳,位置在童子的脑后或左肩。有时童子骑于一玉鹅上,右手持莲,左手扶鹅,头和身体微微侧倾似顾似盼。元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总的说来有些不拘小节,对表面的雕琢尚且可以,而在侧面、背面、内壁或底部则不太精细,较之宋代相距甚远。

明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为大脑壳,包子脸,即五官集中在脸部中央。五官用阴线琢出,眉毛与鼻梁连为一体,鼻子为楔形,少见直形与钩形,眼睛不点“睛”,只用短横线表示,这是明代人物“开脸”比较流行的方式。脸两侧长方形凸块表示耳,呈不规则状。脑门前有一撮披发,发丝短粗。童子身穿长袖对襟衫、肥裤子,衣服上有数道阴刻线,意在凸显折纹增加立体感,腰间糸带或扎有蝴蝶结。童子的手小于袖口,双腿多为并立状,看上去有短手短脚之感。童子手中的莲花位置由宋代的扛在肩部降至背部,且不超过头或绕头后下垂。莲叶上刻有叶脉,叶边有参差不齐的锯齿纹。

宋、元、明时期的玉雕手持莲花童子,其玉质多为青白玉,玉料颜色泛灰、泛青、泛黄,有一种古朴之气。到了清代,大量使用和田白玉,其玉质细腻莹润带油脂光泽,颜色白而柔和。玉料玉质的不同是比较和鉴别各时代玉器风格特征的关键。这就好比人,什么年纪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无论着装老气或时尚,都不可能否定其真正的年纪。

清代莲梗过头 持荷童子玉牌

内蒙古博物馆收藏一件清代持荷童子玉牌,高4.3厘米,宽2.5厘米。童子头微侧,五官清晰,倒“几”字形鼻与双眉相连,双臂举一朵荷花,花茎修长,垂向童子头部右侧。童子身穿短衣,衣袖宽大,裤肥长至脚面,表现出小童顽皮活泼的天性。背平素。装饰手法浮雕与阴刻结合,表面抛光,雕琢精巧,细腻光润。

清代玉雕手持莲花童子的玉料多为白玉,有种“新”的感觉,不过玉面的包浆还是在隐约中透露了其真实年纪。清代童子眼眶、眉毛为阳文线刻划,目光炯炯,鼻形有蒜形鼻、圆形鼻、方形鼻等,用偏刀法斜削过去压道很深,嘴形向外稍凸起,上下嘴唇分明。衣服以宽大的长袖为多,衣服边沿、袖口、裤脚边沿、腰带、肚兜的带子及背后的结等都用阳文雕刻,使得衣服比肉体突出。童子发式多样,男孩以桃形发式为多,女孩为“双丫髻”。童子手中的莲花、莲叶简化了,莲梗大多呈圆棍状,往往扛于右肩上,且不超过头。

清代玉雕人物的杰出之处在于它的逼真写实性,这时的童子多笑脸,鼻子较宋、明时高耸,小儿为桃形发式。

比较宋、元、明、清玉雕手持莲花童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同时期玉雕工艺的特点及之间的区别所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联系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玉雕风格也有共性,就是自宋代开始人们提升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把一些“生活小景”带到玉雕创作中,不仅为统治阶层接受,更为市民阶层欣赏。可以这样说,宋、元、明、清玉雕的传承发展是一次“人世生活战胜天国信仰,艺术形象超过宗教意义”的演变。

主编平台ID:jianghui789623←长按可复制

发布于 2025-09-05 14:12
收藏
1
上一篇:和田玉雕莲花童子,寓意圣洁高雅,祝福子孙满堂的传世之作 下一篇:恭喜!!!莲花童子降福,我家家族人丁兴旺,共享多子多福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