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无霸宝矿,规模堪比丽兹饭店的宝藏之地

“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宝矿”这个说法本身有点奇怪,因为丽兹饭店是一个酒店,而宝矿通常是指矿藏或资源。如果这是一个比喻,那么它可能想表达的是:
1. "极其巨大和宝贵的资源/财富:" 意思是某个资源或财富积累得非常庞大,就像丽兹饭店这样宏伟、知名的建筑所代表的巨大价值一样。这里的“宝矿”比喻的是财富、资源、机会或市场。 例如:这个新发现的油田是一个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宝矿,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一个充满机遇或价值的地方/领域:" 意思是某个地方或领域潜力巨大,充满了可以发掘的价值或机会,就像丽兹饭店作为顶级酒店的吸引力和价值一样。 例如:这个新兴的科技领域是一个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宝矿,等待着创业者去开发。
3. "某种极其罕见和珍贵的东西:" 也许“宝矿”指的是某种珍稀物品或知识,其价值和稀有程度堪比著名地标(丽兹饭店)。 例如:他在古籍中找到了一个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宝矿,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总结来说,这个比喻的核心是强调其“巨大”和“宝贵”。" 它不是一个字面意思的表达,而是通过对比丽兹饭店的知名度和规模,来形容某个事物

相关阅读延伸: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宝矿

大酒鬼菲茨杰拉德24岁时,写了篇短篇小说叫《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故事特别武侠,讲美国境内有一座小山,像绝情谷一样与世隔绝,堪比人间仙境还富可敌国。谷主叫华盛顿先生,家里祖先年轻时发现这座小山其实是一整颗钻石的宝矿,从此华盛顿家便定居在钻石山上,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而且为了守住宝藏,世世代代要不惜一切杀掉所有发现这地方的外人。不过华盛顿先生不走运,生在有飞机的年代,为了保护家产和荣耀,他只好和钻石山还有飞行员们同归于尽了。


菲茨杰拉德

这故事看似荒唐,但现实中,英国也有这么一个大宝藏。它最初被发现于万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虽然不是钻石矿,但也跟钻石一样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它叫石墨。1564年,人们在英国昆布兰找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纯石墨矿,大家发现这东西磨成粉滑滑的,涂在炮膛里炮弹就能飞得又远又快,军队战斗值瞬间提升。女王乐得大黑牙都从扇子后面露出来了(看女王真容可以参考《糟糕历史》,那些大画家的伊丽莎白画像太坑人了),马上派人去矿上建起皇家矿业公司,说,嘿嘿嘿,快挖快挖!很快,英国人又发现其他国家根本木有这么纯的宝贝石墨矿嘛,于是他们又说,嘿嘿嘿,慢点挖慢点挖!

这可是我专门截的《糟糕历史》版伊丽莎白!画像太坑人了。


慢点挖,才稀有,价格才涨得快。17、18世纪,石墨矿像钻石山一样作为国家最高的机密被重兵把守,而且一年只开采七周,以便让国际价格飞呀飞。到18世纪,在欧洲一吨石墨价值1300英镑,当时一英镑的价值稳定在7克黄金左右,按现在的金价换算,那时一吨石墨大概能换到9公斤左右的黄金吧!据说一个矿工一小时就能挖出价值2000英镑的石墨,那会儿,有不少不要命的偷墨贼,以致不仅所有矿工每天下班都要被强迫脱光衣服搜查,到1751年,国家还出了法案,谁偷石墨就把谁送到殖民地去当奴隶!不过到那会儿,英国人已经研究出新型大炮,石墨不再像16世纪时是先进军火资源了,但大宝藏还是贵,英国人说:“嘿嘿嘿,不做大炮做铅笔。”

18世纪有一段时间,虽然德国也做铅笔,但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纯的石墨矿,而稳稳地控制着铅笔大权,全欧洲都要跟它进口。英国人那会儿做的铅笔很原始,是把纯石墨切成细条,缠上绳子、纸,或者嵌到木杆里。“石墨”笔17世纪就有,不过英国最早的正规铅笔厂到1792年才开,而且那会儿石墨只是每个月第一周在伦敦统一交易,简直是贵气逼人。不过没得意两年,英国人就和拿破仑打起仗来,英国人说:“哼,不听话就不给你铅笔玩儿。”拿破仑说:“不给就不给。”于是便自己造,1794年一个叫尼古拉斯·康德的发明家(这人据说还发明过军用热气球),把法国纯度低的劣质石墨粉化,和黏土搅和在一起放到火里烧,烧出一种银灰色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现在在铅笔里看到的铅芯,这种铅芯不仅结实耐用成本低,还可以根据黏土和石墨的比例控制其软硬和颜色深浅,于是,就有了现在的2H、H、B、2B……当时,这种笔一发明出来就供应给欧洲最大牌的画家,大V们一推荐,马上风靡,大家再也不依赖英国铅笔了,英国人挺颓。

不过这还没完,到1812年6月,美国又和英国打起了独立战争,英国人老调重弹:“哼,不乖就不给你铅笔玩儿!”美国人说:“要自由不要铅笔!”于是自己造,那会儿法国铅笔的造法已经很流行了,造笔不难,而且马萨诸塞州一个叫威廉·门罗的木匠还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把铅笔芯牢牢箍在6.7英寸长的带槽木棍里。这就是今天全世界都差不多的铅笔的样子。于是,英国人更颓了。

可是,还没完呢, 到1847年,“淘金者”法国人阿贝利在西伯利亚南边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纯石墨矿,这里的石墨纯净度比英国矿更好,而且其实1830年后英国矿便产量剧减,于是阿贝利用石墨做的铅笔迅速抢走了英国铅笔的余晖。19世纪欧洲正在刮最炫的中国风,为了好卖,大家把阿贝利铅笔叫中国铅笔。美国人更胜一筹,把铅笔都涂成明黄色的,并在广告里把这叫满族色,暗示这些黄铅笔都来自靠近阿贝利石墨矿的中国。这就是为啥现在好多美国、德国铅笔仍然涂成传统黄色的原因。

我特想放这个哏……啊你是那天边……


坐吃山空哪,英国人的大宝藏被傲娇地干吃了三百年,空了。如今只留下矿产地的铅笔纪念馆,据说博物馆里藏有“二战”时给飞行员造的唯一一批绿色彩铅,铅笔里有丝质地图,橡皮帽里还有微型指南针。这可能是英国人在铅笔一事上表现的唯一一点儿进取心,这个有进取心的设计者叫查尔斯·史密斯,当年在军情六处搞研发,他有个特工同事叫伊安·弗莱明,伊安·弗莱明退休后跑去当作家,写了个小说叫《007》,然后查尔斯长官就被写成了技术宅Q先生。

出柜宅Q先生……


再讲个八卦,据说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他爸就是做铅笔生意的,梭罗本人还设计了一种可以直接在木条上钻孔插铅芯的机器。不过我个人一直不太相信梭罗,《西方另类文明》上也说(当然这书有些地方不靠谱),梭罗同学在瓦尔登湖边写自己的隐士生活的时候,其实每周末都有妈妈和妹妹给他送来好吃的,他的林中小木屋也没事儿就开大趴;而且书上说这人巨爱吃肉,所以我大胆地想象着《甲方乙方》里尤老板偷鸡吃的样子,大作家一边写着少年维特似的“奶油炖青菜”,一边过着把周边村子的鸡全吃掉的快乐生活……

《甲方乙方》,尤老板偷鸡吃……


16世纪60年代那会儿的英国,除了石墨矿,还有个跟黑色有关的特产就是清教徒。清教徒都爱穿黑袍子,但那会儿英国很少黑颜料,所以一开始,所谓的黑袍子就是用很多种染料红一遍蓝一遍地染成说不出是什么色的深色就得了,只是脏袍子而已。

当时欧洲其实有天然的黑染料,就是西班牙人售卖的洋苏木心榨出来的汁,但是英国不爱让西班牙人赚钱,就说洋苏木黑容易褪色,不许进口。这个禁令持续了一百年,直到1673年,英国自己有了中美洲大片天然洋苏木种植园,于是马上改口说:“洋苏木问题已经被英国技术人员解决了!”这样,黑染料才在英国普及了。

不过,教士们的黑袍子之路仍遍布坎坷,当时西班牙从海上霸主变成海上小弟,和英国签订条约,以出让贸易权来请求英国海军治理海盗。英国的海盗跟海军本来就是一伙,所谓管理也就是跟部门裁员一样,协议一签,好多加勒比海盗没活干了,便改行出海做倒爷。对对对,戒律森严的清教徒们的黑袍子染料就是向海盗买的,而清教徒们的钱呢,最终通过海盗的挥霍,振兴了加勒比海沿岸无数的朗姆酒馆和妓院经济。

有个当时著名的航海家威廉·丹皮尔就跟水手们做过这种染料生意,这人去过太平洋,到过菲律宾、中国及澳大利亚西北沿岸,并用姓氏命名了丹皮尔群岛和丹皮尔海峡。不过我觉得他最著名的事迹要算1704年出海时听任属下把一个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人流放到了无人岛上,四年后,又把流放之人接了回去,这个人的四年经历后来被笛福写成了畅销书,名字叫《鲁宾逊漂流记》。我记得机器猫里就有一集跟鲁宾逊有关,叫《离家到无人岛》。

机器猫里有一集叫《离家到无人岛》


当年的丹皮尔船长在自己的书《丹皮尔的旅行》(也叫《新荷兰航海》)里写,收洋苏木是个苦活,要在热带树林里整天泡在水里,还要被吸血虫子吃。比起染料的难得,15世纪就有的黑油墨制造法简直就是一次欢乐的郊游。

那会儿造黑油墨要用亚麻籽油,用烧开油的办法逐渐分离出油里的胶质。所以一到要造墨,印刷工人们就会带着大锅、面包和烈酒上城外去。他们先支起大锅烧亚麻籽油,等油滚起来,就围着锅往里扔面包吸油,这时候,工头就给大家发酒喝。工人们们一边喝酒,一边从锅里捞油炸面包吃,再把新的面包扔进去,这样吸一天,吃喝一天,大家都醉得倒头大睡,睡到隔天早上酒醒,锅里的胶质就已经分离好,可以加其他原料了。

今天的故事有一大部分线索来自一本叫《颜色的故事》的书,虽然书写得有点啰嗦,颠三倒四,但八卦巨多,还是向大家推荐。这个作者跟我一样爱跑题,比如讲一讲炭笔就跑去讲眼影,说是印度爱经里有讲魔法睫毛油的配方——

把骆驼的骨头和鳢肠草的汁水放在火上烧成灰,成品放进骆驼骨盒子里,用骆驼骨做的笔画眼睛,就会征服所有男人。

还有说,把一种树芽加红砒霜和猴粪泼在喜欢的姑娘身上,姑娘就再也不能跟别人结婚了。这事儿靠谱,建议大家试试看。

< 完 >

▼告诉你一本书:

▲《美好百科:这个知识点超纲了!》

王欢欢著.中信出版社,2014.7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生活里那些一知半解、饭局话题、冷知识与热八卦,怪趣味与重口味,日常的而不平常的,不知道也不会死、知道了会发现世界更有意思的……无用之书。

发布于 2025-08-30 03:12
收藏
1
上一篇:2022年度日本动漫盘点,15部热门必看超夯动画推荐 下一篇:三国杀张角技能深度解析,张角技能使用方法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