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指囷相赠”巧妙洗白周瑜,如何抹去其“黑历史”之谜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并没有记载“指囷相赠”这个事件与周瑜相关。 “指囷相赠”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管晏列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分给朋友鲍叔牙一些自己分得的粮食,鲍叔牙不受,管仲说:“吾穷困,犹不忘君,君亦然。吾与君相知,分财利多自与,无相让,非贪也。”鲍叔牙这才接受。后用“指囷相赠”形容不分彼此,真诚相待。
那么,为什么会有“指囷相赠”抹除了周瑜“黑历史”的说法呢?这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或者网络上的戏说。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黑历史”主要指:"
"赤壁之战前,怀疑诸葛亮,差点杀掉他。" 诸葛亮去东吴求救,周瑜起初并不信任,派兵监视,甚至想设下计谋杀掉诸葛亮。虽然最后被鲁肃劝阻,但这个情节让周瑜显得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赤壁之战后,设计陷害诸葛亮,想夺取荆州。" 赤壁之战后,周瑜病逝。诸葛亮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军攻打

相关阅读延伸:《三国演义》里的“指囷相赠”如何抹除了周瑜的“黑历史”?

了解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东吴名臣周瑜和鲁肃是至交好友,而两人之间的友谊还留下了一个“指囷相赠”的典故(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也在第二十九回写了鲁肃当年的“指囷相赠”。

但鲜为人知的是,《三国演义》在写周瑜和鲁肃的“指囷相赠”时巧妙地抹除了周瑜在史书记载中的一个“黑历史”,在小说里美化了周瑜的形象。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三国演义》明明丑化了周瑜。那么为何说《三国演义》里的“指囷相赠”除了周瑜的“黑历史”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兴平二年(195年),接受孙策召唤的周瑜带兵与孙策一起进攻刘繇。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周瑜在帮助孙策打败刘繇和生擒太史慈的时候正式加入孙策阵营,还在孙策打败严白虎、王朗并拿下江东六郡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三国演义》这段对周瑜的描写并不是历史。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打败了刘繇后就让周瑜返回袁术控制的丹阳(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周瑜没有参加孙策此后平定江东的战争而是为袁术效力,这也是程普与周瑜不睦的原因之一。

周瑜也知道袁术不是值得效力的明主,不愿意出任地位较高的将领,而只是在袁术麾下当了一个县级的居巢长。就是在给袁术当居巢长的时候,周瑜结识了当时也在居巢定居的鲁肃,两人因为“指囷相赠”而结为好友。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离开已经称帝的袁术,回到江东为孙策效力。

按照史书的记载,周瑜在打败刘繇后就离开“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的孙策而为历史评价很差的袁术效力,甚至在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后也没有立刻离开。可以说周瑜离开孙策而为袁术效力的经历有点不符合“一臣不事二主”和“识人之明”的评价,算得上周瑜此生的“黑历史”。

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完全抹去了周瑜离开孙策而为袁术效力的经历,不仅让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立下了历史上没有的功劳,还让周瑜对孙家的忠诚始终如一。而在描写“指囷相赠”的时候,罗贯中有意不写周瑜出任居巢长的时间,引导读者以为“指囷相赠”发生在孙策立业之前。

如此一来,《三国演义》不仅保留了鲁肃与周瑜“指囷相赠”的历史佳话,还删掉了历史上周瑜离开孙策而为袁术效力的“黑历史”。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也就优于历史形象,从而美化周瑜。实际上《三国演义》对周瑜的美化不止一处,周瑜成为东吴人气王的关键推手正是罗贯中。

发布于 2025-08-27 21:13
收藏
1
上一篇:造梦西游4手机版BOSS道明妖僧技能属性深度解析 下一篇:三国杀大揭秘,全新周瑜技能升级,超越神周瑜的伤害力,你见过这样的版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