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荣耀传天下,终战沉寂少人知,烽火长歌揭秘战事迷雾

这句诗“首胜”天下知,“终战”少人问:为何?一首烽火长歌,解开迷雾,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哲理,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首胜”天下知:"
"开篇的辉煌与瞩目:" “首胜”指的是一场战争或事业的开端阶段取得的胜利。这个胜利往往具有标志性意义,能够迅速吸引眼球,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就像明星的初次登台,或者创业公司的第一笔成功,都会引起轰动。 "鼓舞士气和信心:" “首胜”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为后续的战斗或事业奠定基础。它证明了力量和策略的有效性,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媒体的聚焦和宣传:" 胜利是新闻的宠儿,媒体会积极报道,将其作为正面宣传的素材,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因此,“首胜”往往能够“天下知”。
"2. “终战”少人问:"
"结局的沉寂与被遗忘:" “终战”指的是战争或事业的最终结局。相比于开篇的胜利,结局往往更加平淡,甚至可能充满遗憾和悲伤,因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英雄的落幕与褪色:" 战争或事业中的英雄人物,在“终战”之后往往会

相关阅读延伸:“首胜”天下知,“终战”少人问:为何?一首烽火长歌,解开迷雾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烽火长歌:从平型关到高邮的抗战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的时光,足以让山河重塑,让记忆沉淀,但有些历史的回响,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嘹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回首那场空前绝后、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历史画卷,平型关的硝烟与高邮的烽火遥相呼应,恰似开篇与终章的激昂交响曲,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浴火重生的英雄史诗。

(—)


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平型关是明代内长城的关口之一,是反抗外族军事侵略的一个要地象征。平型关古称瓶形寨,因为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代称这里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来省去了“岭”字,就叫成平型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万历九年(公元1581)都曾先后进行了增修。作为防御险隘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平型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八路军那场威震日寇、振奋中华的首战大捷而响誉世界。


1937 年,华夏大地阴霾密布,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亡国论”如瘟疫般蔓延,侵蚀着国人的信心。时逢中秋节(9月19日),山西普降大雪、发生奇象,老百姓相传:“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戴孝,不祥之兆!”此时,晋绥军在日军进攻下,全线失利,将无斗志,兵无战心,东北门户天镇、大同相继失守,让飞扬的雪花也带上了恐怖的色彩。值此危难时刻,平型关这座位于晋北的雄关隘口,注定要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北上抗日的一个光辉里程碑。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林彪、聂荣臻肩负着总部的重托与民族的希望,率领115师东渡黄河、挺进平型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扑向正在蹂躏祖国母亲的日本侵略者。刚刚经过炼狱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洗礼,用浴火重生的红军血脉铸就的八路军,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与九一八事变以来攻城掠地、杀人如麻、骄横无比的日本侵略者迎面相撞,必定是一场刀锋交击、火花四溅、惊天动地的生死血战。


当时,日本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炮弹比我军机关枪里的子弹还多,八路军这个时候逆行北上抗日能打胜仗吗?全体将士用气壮山河的吼声予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化作奇险的关隘阻挡敌人的铁蹄;即使流尽鲜血,也要化作咆哮的河流淹没敌人的阵地;即使失去手脚,也要化作燃烧的绞索勒死敌人的喉咙。当八路军经过太原时,车站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山西人民,车站里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许多东北流亡的青年学生也来到这里,直到深夜依然不肯离去。


  9月24日午夜时分,部队向伏击地域奔袭,天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水深齐腰。军情十万火急,战士们把枪弹挂在脖子上,有的手拉手闯激流,有的拽着马尾巴趟过去,按时到达伏击地域。一夜的大雨冲刷掉了行军的痕迹,使日军丝毫没有察觉。战斗打响前夕,天阴森森,风冷飕飕,战士们潜伏在沟壑、山林间,蚊虫叮咬,饥饿疲惫,冻得发抖,却无人发出任何怨言和一丝声响。彼时的八路军战士装备十分简陋,有的甚至扛着大刀、土枪,但他们眼神中的坚毅和无畏,如同燃烧的火焰,足以驱散任何黑暗。


这场战役是八路军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整个战斗部署是,以第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以第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即“斩腰”;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即“断尾”;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腰站),阻击敌人增援;以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



  随着战斗号令的发出,全线部队居高临下地向敌军猛烈袭击,一下子把它的指挥系统打乱了。山沟里,人挤人,车撞车,异常混乱。巨大的冲杀声响彻山谷,战士们勇猛地向公路冲击,同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战斗始终打得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敌军的伤兵与我们的伤员打成一团的情况,互相用牙齿咬、拳头打。2营5连的连长曾贤生绰号“猛子”,战斗打响后,他迅速冲到最前线,在短短20多分钟内,用手榴弹摧毁了敌方20多辆汽车。在白刃战中,他独自一人击毙了十几名敌军,尽管身负重伤,浑身鲜血,仍拒绝退缩。当一群敌人逐渐合围过来时,他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最惨烈的是争夺老爷庙高地,双方展开了血腥的白刃战。老爷庙前,子弹的呼啸声与手榴弹的爆炸声响彻山谷,我军的冲杀声和敌人的惨叫声混成一片,一滩滩的血迹染红了整座山头。有个战士死后眼睛还圆睁着,死死地咬住了敌人的耳朵,双手掐着敌人的脖子,指甲都抠进对方的肉里了;有个战士双腿已断,却强忍着剧痛向前爬了很大一截,临死前还举起枪托、用尽最后的力气砸死一名敌人;有个战士腹部受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足足拖了一米多远,却双手紧握刺刀捅入敌人胸膛。正是这样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才给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平型关大捷,一举歼灭日军精锐坂垣师团千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一战果,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层层乌云,照亮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之路。国内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人们奔走相告,“平型关大捷”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民族自信心开始复苏。而日军方面,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支装备落后却斗志昂扬的中国军队,其战史中也隐晦提及此战遭遇的顽强抵抗,速战速决的美梦被无情击碎。魏巍平型关,深深乔沟里,首战获大胜,威名天下扬。


1938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主‬席‬高度评价:“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1944年7月7日,朱总司令在发表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精辟指出:“平型关一战首挫敌锋,打破了日军所向无敌的神话,奠定了我国人民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信心。”


1985年夏,聂荣臻元帅满怀豪情地创作了《忆平型关大捷》,抒发对那场重大战役的特别纪念: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二)


时光流转至 1945 年,将历史的回忆定格在“高邮”这座古城。古有“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之说。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和地方的联系,在高邮地区筑高台、置邮亭,因此得名“高邮亭”。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广陵县北境分置高邮县。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高邮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道,城高墙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河道纵横,易守难攻,素有“运河铁锁”之称,具有“襟带苏皖、控引下河”的战略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反动集团企图从扬州向北推进,利用高邮敌伪据点作为跳板,将华中地区切为两大块,再与北线国民党军夹击华中新四军。虽然日本投降4个月了,但盘踞在高邮的日伪军不仅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反而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收复失地”。国民党想要控制交通要道,日伪军顽抗不愿投降,新四军则面临着是否要主动出击的抉择。这三方势力,在高邮城下展开了受降与反受降、打内战与反内战的激烈斗争 ,展开了我党领导惊心动魄的抗日战争收官之战、华中解放区维权之战。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根据瞬息万变的敌情动态,分析判断高邮之战“势在必打,迟早要打,若失战机,后患无穷”,反复向党中央和新四军总部力陈主张,表达了打好抗日最后一战的坚定决心,并制订了精细周密的战役部署。整体上采取“打援攻坚战”:第七纵队加江都、泰州等地方武装8个团攻打邵伯,第八纵队及军区特务团、高邮独立团及地方武装7个团攻打高邮城,第六纵队留在淮海地区作为机动力量。


在战役前夕的集结动员会上,粟裕发表了热血沸腾的演说:“诸位将士,即将展开的高邮之战,其意义远超一般的军事对弈,它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直接碰撞。此战必胜,不仅意在拔除日伪军的顽固据点,更是为了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守护那份不容侵犯的尊严!”此番慷慨激昂的动员,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官兵的战斗意志。


高邮战役从1945年12月19日发起至26日结束,据当时统计:共歼灭山本源兵团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岩崎学大佐以下892人),歼灭孙良诚部伪军约4000多人(其中生俘3493人),缴获大小炮61门、各种枪4308支、军马200多匹等。攻克高邮城及周边据点之后,又一鼓作气拿下了泰州。高邮战役之所以取得如此的重大战果,主要是“打得巧、瓦解妙、攻势猛、合力强”,具体讲有五大特点: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在攻打高邮城时,粟裕指挥部队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在敌指挥部所在的城东造成强攻声势,虚晃一枪吸引和牵制日军主力,而真正的攻击点则选择在城西北方向和南门方向,力求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防线。战斗过程中,当两处被攻破后,敌人再调兵增援,已经回天无力,最终全线崩溃。



改造战场,压制敌人。针对高邮城高垣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河道纵横的特点,粟裕提出利用夜晚将交通壕挖近城墙,同时以草袋、麻袋装土,在距城墙数十至百米外,将低胸墙工事一律堆成与城墙同高甚至高过城墙的半月形堡垒,架上机枪以强大的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敌人,最大限度减少了攻城的伤亡。


勇猛顽强,气势如虎。将士们一个个都是英雄汉。西北角的突击队攻上城墙,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仅剩下班长袁金生一人,他先后刺死7个鬼子。有个年轻战士刺刀拼断了,满脸都是鲜血,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我的枪,我的枪!”在攻打一处面粉厂时,敢死队长沈荣达一连捅倒两个鬼子,自己也身负重伤,右肺被鬼子捅掉80%,后经医生全力抢救才得以生还。

攻心为上,瓦解敌军。军事打击与政治压力并用,利用“土飞机”和迫击炮向城内投放传单,“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联盟”的友人用日语宣读天皇投降诏书,播放一些阴柔、幽怨、伤感的日本思乡歌曲,摧垮了日本"武士"们空虚的心灵、战斗的意志,促使敌人大部最终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军民同心,其力断金。苏中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前线,全力拥军支前。先后调集民船500余只、民工1.5万余人,组织民兵3000余人直接参战,运送粮草7.5万余吨,还在情报收集、战场救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加感动的是,城墙边的老百姓主动让部队将房屋打通,方便隐蔽往来战术行动,而不会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



高邮城终于回到人民的手里,老百姓挂出红灯笼、燃放鞭炮,拿烟送糖、倒茶递水,热烈欢迎新四军,街上到处都是兴高采烈的人群。部队大部撤出城外,严格执行城市纪律,一切接收工作,配合地方政府有计划地进行着。高邮城里没有战后的混乱,只有胜利的喜悦。第二天天亮后,竟然出现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天空传来嗡嗡的飞机声,原来是国民党的运输机,乱七八糟地扔下许多给养。此时此刻,蒋介石还在做着勾结敌伪、保住高邮的春秋大梦!


高邮战役作战时间之短、战果之丰,创下了我军作战历史上的“四项之最”,在我党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燿燿生辉:全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高邮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两个县市之一;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


高邮战役胜利13天后,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亲自撰文纵论高邮战役的伟大意义。他在文中指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解放,同时反对封建法西斯专制独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的内战,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解放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是我们解放区党政军民当前的紧急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紧急任务。高邮的解放,正是用英勇的战绩与铁的事实,说明我华中新四军野战军及地方军民在中共领导与广大人民拥护下,能够负起这个任务,而且定将排除任何困难,继续完成这个任务。


粟裕大将在其回忆录中,对高邮战役的重大意义作了进一步精辟的总结:“为保障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淮安) 扫除了一个心腹之患,对加强苏中与淮南的联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控制了陇海铁路徐(州)海(州)段,第一次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并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基于这个精辟论述,联系其后不久全面内战一爆发,华中野战军就立即取得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我们更加认清高邮战役的战略意义之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改善战略态势。高邮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拔除了国民党军妄图进攻华中解放区的重要据点,使苏中与淮南战略区的联系得以巩固,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苏中地区的稳定和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供战略空间。高邮战役的胜利使华中野战军控制了苏中地区的关键地域,为后续的苏中七战七捷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华中野战军可以依托这些地区进行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灵活应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掌握战场主动权。


积累实战经验。高邮战役是华中野战军在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过渡阶段的一次重要战役实践。通过此战,华中野战军在攻坚战术、战场指挥、步炮协同、部队联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苏中七战七捷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和信心。



增强战略自信。高邮战役的胜利,使华中野战军的士气得到极大提升,让广大指战员看到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增强了战胜国民党军的信心和决心。这种战略自信在苏中七战七捷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激励着部队在面对强敌时英勇作战、顽强拼搏。


(三)


出征首战与最后一战,虽然并不是全民族抗战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不断走向胜利的发展轨迹,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茁壮成长的壮丽篇章,是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建立人民军队不可战胜声威的有力见证。可以说,这个巨大变化是史无前例、震惊寰宇、永载史册的,具体讲主要有“五个大变化”:

敌我力量发生变化。平型关战役,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日军力量强大、锐气正盛,武士道精神十足;八路军刚刚整编,虽然斗志旺盛,但武器装备简陋,整体战力较弱。而高邮战役,则处于相对均衡的态势,日军在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虽然仍有充足的武器装备,但士气已经一落千丈;而新四军则如朝阳一般,不仅军心士气正是旺盛的时候,而且武装装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平型关战役,竟然没有抓获一名日军俘虏,而高邮战役,创造了抓获日军俘虏最多的纪录,这就是敌我力量此消彼长的最好证明。


决策考量发生变化。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是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敌我阵营是十分鲜明的,需要考虑的战场形势、变化因素是相对简单一些。而高邮战役,新四军既要面对拒不投降、顽抗到底的日伪军,还要应对企图抢夺抗日成果、剥夺我党武装受降权的国民党军。况且,当时《国共停战协定》谈判正在进行之中,“打”与“不打”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期间最终决定进行高邮战役就因此经历了一波三折。



战役指挥发生变化。平型关战役,是典型的山地伏击战,两侧只有险峻、狭窄、唯一的通道,天然的“瓶形”地理,有利于八路军“关门打狗”,实现隐蔽突然、出其不意的作战意图。而高邮战役,是典型的城市攻坚战,地形利敌不利于我,敌人有城可守、有险可据,我军则需主动作为、改变战场,使胜负的天平发生转变。


作战素养发生变化。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以简陋装备初战告捷,靠的是同仇敌忾的决心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坚定信念,但我军因与日军初战无经验、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高邮战役,新四军则是以成熟的战役战术攻坚拔寨,展现出历经磨砺后的强大战斗力,以较少的牺牲为我党抗战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后方支援发生变化。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前线,是在一个生疏的战场环境作战,没有解放区作后勤的支撑和保障。高邮战役,则是新四军在相对熟悉的战场环境作战,而且有坚强有力的解放区人民支援作战,自然对敌人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总之,这两场重大战役取得永载史册的辉煌战果,不仅是毛泽东《论持久战》哲学思想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伟大胜利,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两场重大的战役,所蕴含的向死而生、不屈不挠、勇于担当、以智取胜等关键要素,充分体现在伟大抗战精神之中,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从平型关大捷到高邮战役,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用最坚定的抵抗意志、最顽强的战斗作风、最大的自我牺牲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记载,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为在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基础上,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平型关与高邮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馈赠,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将永远镌刻在中华大地上。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发深沉厚重,融入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它激励着新时代的解放军将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家国安宁;它也鞭策着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奋进,续写辉煌。


发布于 2025-08-26 20:13
收藏
1
上一篇:历史与AI的距离,追溯两千年中国文化心理演进之路 下一篇:全城沸腾!吉安荣耀之战,胜利的号角已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