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心理学揭秘,忽视型与溺爱型育儿模式如何孕育“毒果”

我们来探讨一下故事里的心理学,特别是忽视型与溺爱型这两种极端的育儿方式,它们可能会结出怎样令人担忧的“毒果”。
这两种方式虽然截然不同,但都偏离了健康育儿的轨道,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一、 忽视型育儿(Neglectful Parenting)—— “静默的杀手”"
忽视型育儿指的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关注、照顾和基本需求的满足。这并非指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情感和照顾上的缺失。
"故事中的影子:"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她的母亲在她童年时情感淡漠,缺乏关爱,这使得安娜在成年后极度渴望被爱,却难以建立健康的关系。 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留守儿童”或因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陪伴的孩子,他们可能物质条件不错,但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情感表达困难。
"结出的“毒果”:" 1. "低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极低:" 孩子会反复问自己“我不重要吗?”“我的感受没人关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值得被爱。 2. "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很难相信他人,也难以信任自己。他们觉得世界是冷漠的,没有人会可靠地对待他们。 3

相关阅读延伸: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忽视型与溺爱型育儿会结出什么“毒果”?

来源:环球网

如果鱼儿在有污染的河流里生了病,只把鱼儿隔离出来治疗,然后再放回那条河流,病症大概率还会复发。所以,治理河流很重要。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只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是不够的,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大人,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学什么?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心理学。我们在《故事里的心理学丨专制型家庭教育的九大副作用》一文中,已经聊过专制型这种不良家庭教育模式,本文重点说说忽视型和溺爱型。

跟父亲比拼“赚钱”的12岁男孩

某东部沿海省份,有一位家在农村的年轻父亲,儿子刚刚出生,他就带着欣喜的心情到外地打工,下决心赚到足够的钱为儿子盖新房,让他过上像样的生活。时光匆匆过,一晃十二年,在上海打工的父亲忽然接到当地派出所电话:“你儿子在火车站偷窃被抓,请前来领走并加强管教。”

回家后父亲嘱托儿子:“我在外挣钱,你在家要好好学习”。随后再次外出打工。这次他到了南京,谁知过了没多久,南京当地派出所又来电话:“你儿子在火车站偷窃被抓,请前来处理。”儿子瞥了一眼匆匆赶到的父亲,随即主动报出偷盗的次数和钱款总数,还说:“按法律规定,我会被少年管教2年。”儿子此举让现场的警察和父亲相当意外,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男孩瞥父亲一眼的那个瞬间,是在向父亲宣战——你能到哪赚钱,我也能到哪“赚钱”!其实,他内心深处是在向父亲发出期盼了12年的呼喊:我不希望你赚钱,我希望你在身边陪着我啊!

另一位父亲,常年在南方打拼,赚到身家几百万时,回到了家中,可如今14岁的儿子已经辍学,整天游手好闲,还痴迷网络。焦虑的父亲从媒体获悉,湖南有一位矫治青少年网瘾的知名专家,于是带孩子乘飞机不远千里直奔当地,将10万元拍在桌上,恳请专家帮忙。

有心理专家向这位父亲建议:你先暂停赚钱,把这10万元当自己的工资,每天陪伴儿子一起做饭、吃饭、聊天、运动、洗衣、睡觉……如此持续两到三年,儿子或许还有救;如果继续放手把孩子托付外人,他将来不仅会败光你的家产,人生道路也大概率一塌糊涂。

父母的亲自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忽视型家庭教育的典型特特征是爱和管制都缺乏。一些留守儿童,被交给年迈的老人带,有的缺乏爱的滋养(当然也有溺爱的情况),有的缺乏规则的教养。有的父母一心忙事业,把孩子的日常陪伴责任丢给保姆或家庭教师,自以为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就万事大吉。这些孩子爱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感情困惑无法及时消解,负面情绪积压容易酿成心理问题。

是否还记得贵州某地四兄妹服毒的悲剧?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母亲离家出走,被忽略和被抛弃的恐惧笼罩着幼小的心灵,他们最终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愤怒表达方式——毁灭自己。

有心理专家指出,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与陪伴,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给孩子存钱,不如教会孩子做人做事。一个人的胃口喜好,是10岁之前父母喂出来的,一个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小时候父母唠叨出来的。通过一对一的抚养,形成亲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孩子才会具备正常情感和良好性格。责任感、自制力、奉献付出、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这些良好性格的培育,比智力和能力更决定孩子的未来命运。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指出,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最狠毒的犯罪人在儿时往往特别可怜;从来没有被善待过的人,他们对社会毫无情感,不懂得善待社会。

部分校园霸凌参与者,小时候遭遇过情感忽视,他们装腔作势,看上去自傲自大、无法无天,其实很多内心敏感自卑、虚弱无助、缺乏安全感,他们有的原本是受欺负的一方,为了防止再被欺负和寻找归属感,就去结交“坏孩子”甚至混团伙。

“熊孩子”和“逆子”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把父母的爱比作雨水,那么忽视型育儿就好比极度缺水导致的干旱,溺爱型育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雨水过多导致内涝。最佳育儿是权威型,雨水不多也不少,在爱与管制之间,求得一种动态平衡。

溺爱型育儿的典型特征是爱的泛滥,无限宠溺、无限满足,过度纵容放任,缺乏原则底线。在幼小的孩子看来,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父母几乎都可以满足,于是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会发展出极强的自我为中心倾向,到了十几岁时,他们会表现得自私冷酷、目无法纪、残忍粗暴、欺负弱小。当然,专制型育儿模式下的孩子,一部分习惯于消极忍受,也有的会不自觉习得父母简单粗暴的行为模式,也会出现暴力攻击欺负弱小的行为。

溺爱型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借助父母),实则极其无能,等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又娇又横还说不得。比如到了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娇惯的孩子往往坐不住,哪怕智商较高也学不下去,然后就会到校外瞎玩,很容易惹事生非。

百般宠溺出无耻,无法无天酿恶果。溺爱下的孩子即使破坏了家规,家长也会也睁只眼闭只眼,熊孩子就是这么产生的。而隔辈抚养或老来得子更容易陷入溺爱的误区,这些孩子不知道规则意识,容易染上抽烟喝酒聚众打架等恶习。

被宠溺的孩子不懂什么叫责任感,在他们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让步是没有底线的,这样的“逆子”索求无度、欺压父母。到了青春期,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死的含义,他们只是学会了用父母的“爱”来威胁家长。

另外,如果父母有一方特别宠溺,另一方特别严厉,这样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往往表现得很好,但一旦自处就会暴露自私自利的真面目。

最关键的教育应在6岁之前

“四少年绑架杀人案”一度引发引发热议,两名17岁少年被判无期,16岁少年被判15年,15岁少年被判3年,他们得知躲过死刑竟相视而笑,令人不寒而栗。4名少年并非来自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他们的父母也都没有犯罪记录。获悉案件详情后,这些父母痛哭流涕,一位父亲哀叹:“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打也过他,骂也骂过,可他就是不听啊!”

有人说,树大自然直,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事。殊不知,家庭教育具有隐蔽性和延迟性,等到问题暴露的时候,大都已经趋于严重,6岁之前的教育失当,可能会在青春期集中暴发。

李玫瑾教授指出,1岁之前的孩子,抚养人及时反应给予呵护最为重要,1岁之后,要逐渐建立规则,比如不能咬人、拍人或打人。父母要注重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孩子犯了错不要上纲上线,要就事论事,多鼓励少惩罚,比如孩子摔坏了东西,父母的话语无需过多,也不必表现出生气,因为谁都会有不小心的时候,但要引导孩子及时清理而不是替孩子打扫,通过这些小事,逐渐培养孩子承担后果和负责任的意识。

6岁前的孩子特别喜欢听爸妈说话,爸妈的话在他们心目中如黄金般珍贵,他们会追着问这问那,会求着爸妈讲故事。这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好时机。从3至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了目的性,要某个东西,不给就哭。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说“不”非常重要,不合理的要求没得商量,不行就是不行,这样做有助于训练孩子克制任性。

比如孩子看上某个玩具,在商店又哭又闹赖着不走。正确的做法:不打不骂,温和而坚定地直接抱回家,回到卧室把门一关,只留一位家长一对一教导,往孩子跟前一坐,冷静地看着他。此时不要说教,因为对于哭闹的孩子,家长说什么都是噪音,越说越闹,同时,也不要走开,就看着他闹。总之,把姿态表明——随你哭,随你闹,不行就是不行。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用脑袋磕床或碰墙,也不要管,因为孩子知道疼,肯定不会连续磕碰(这时家长千万要绷住,你一旦服软,就会失去威信,孩子以后必定重复这个行为,并以此要挟于你)。等孩子精疲力尽,可以拿热毛巾轻轻地给他擦把脸,然后跟一句:“还哭吗?要哭接着哭”,坚决让孩子明白——你如果胡闹,我不心疼,也不会让步。

闹过之后,要鼓励孩子与父母交流。家长可以这么说:“以后有什么事,胡闹是没用的,但你可以跟我好好说。如果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这种交流要保持“三比一”的原则,即孩子提三次要求,就满足一次,让孩子明白:交流是有用的,瞎闹是没有用的。如此一来,亲子之间就建立了健康而良好的平衡关系:一方面,突破底线的事,闹也没用;另一个方面,如果确有坚持的理由,可以跟父母商量。这样的亲子模式一旦建立,即使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也容易和谐。

性格良好的孩子不自私

心理专家指出,个别大学生因为论文答辩推迟、遭遇失恋或者找工作碰壁,就走向了心理崩溃,有的暴力伤人,有的跳楼害己。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自私,不懂得自己的极端之举会对亲人造成巨大伤害,二是逆商不足,也就是脆弱化,没有直面挫折的忍耐力。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就行,其他事一概不用操心。这种看法十分有害。这种思想浸淫出来的孩子,为人处世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显得很自私。

鼓励孩子管好自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顾及别人。一个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所以,可以通过游泳、跑步等运动项目,让孩子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这是提高逆商的有效途径。(文/张加军)

发布于 2025-08-26 13:13
收藏
1
上一篇:从2025末日预言到板块俯冲带,揭秘“日本沉没”的真实地质学真相 下一篇:处暑来临,自然之语揭秘炎热是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