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期密集实施“抗原+核酸”筛查,背后的原因解析

根据公开信息和官方通报,上海市近期(尤其是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期间)开展连续的“抗原+核酸检测”筛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应对大规模疫情反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 2022年底,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上海快速传播,导致感染人数激增,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连续筛查是为了快速发现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尤其是早期感染者,以减缓病毒传播速度,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策略:" 这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原则。通过高频次的筛查,可以尽可能早地识别出感染者,及时将其隔离,减少病毒传播链条,并为感染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对重症的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3. "降低社区传播风险:" 快速筛查有助于发现并隔离潜在的传播者,特别是那些没有症状但具有传染性的个体,从而有效降低社区层面的传播风险,保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
4. "评估疫情态势和调整防控策略:" 持续的筛查数据(如阳性率变化)是评估社区传播水平、监测病毒变异趋势的重要依据。这有助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例如封锁范围、隔离政策等。
5. "为复工复产(特别是春节前后)创造条件:" 在疫情高发期,尤其是在春节

相关阅读延伸:上海近期开展连续“抗原+核酸”筛查原因何在?

中新网上海4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为何上海近期开展连续筛查?在25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胡晓波指出,需要通过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尽早动态发现阳性感染者,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他指出,从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程来看,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同时,不同的个体差异,病毒载量也不同。当社区完成一轮核酸筛查之后,通常那些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能被筛查出来,但也有部分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会呈现核酸阴性结果。

从4月22日起,上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其中检测筛查行动采取了“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模式。

据介绍,核酸检测主要用于判读个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一直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诊断标准。胡晓波解释,目前的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将样本中的病毒RNA提取出来,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将病毒基因序列扩增,这种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他表示,如果核酸检测从采样、转运、核收、检测、结果判读和报告各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理想状态下核酸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胡晓波说,但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也受到有关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取材时受检者配合情况、样本存放的温度和时间、检测过程的规范性等等。为了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实验室会采取多种措施,例如通过设置内标来确认采样是否合格,通过室内质控来进行监控等。

胡晓波说,抗原检测相对于核酸检测来讲,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的特点,可用于居家自测,但其检测的敏感性比核酸检测要低,这是因为核酸检测是一个指数扩增的过程,通过适当放大病毒片段的浓度,让病毒更容易被发现。这位专家说,抗原检测不能代替核酸检测。如果一个人还在感染的初期,相关体征也未显现出来,这时抗原检测可能为阴性,就需要核酸检测来确认。抗原检测的准确性,还取决于个人操作的规范性。

目前上海的政府部门正合理规划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杨浦区副区长祁克萍介绍,该区将打造“15分钟检测服务圈”,采样点主要选址在居民区、地铁口、产业园区、大型商超、户外广场等场所,做到均衡分布。

她说,该区通过多种布局方式,提供快速、便捷、就近服务。该区将采取“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固定采样点以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便民采样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诊所、园区公共空间等设置;流动采样点借助专业机构力量设置采样方舱、移动采样车等。祁克萍表示,将通过数字化赋能便民服务:及时向社会公布采样点位置、服务时段、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民众查询;借助大数据手段,实时分析各点位排队等情况,不断提升检测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度。

祁克萍表示,在采样人员准备方面,通过召集医疗机构采样人员、社会化招募志愿者、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等多种方式,提升采样能力;采样设备准备方面,集中采购一批采样亭、采样车等硬件设备,结合固定、便民和流动三类点位情况,逐一配置到位;检测能力准备方面,采用“公立+民营”合作机制,发挥第三方作用,与专业检测机构合作,提升检测能力,满足复工复产需要。(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于 2025-08-23 21:13
收藏
1
上一篇:美国海空军携手推进,AIM项目引领联合防御新篇章 下一篇:花样作死大赛新秀,夜店“吹气球”惊现吸“笑气”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