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的研发背景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那时候,中国空军需要一种能兼顾战斗和轰炸的飞机,海军也想有款能打海上的家伙。1973年项目启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负责设计,1988年首飞成功。它的设计思路是基于苏联苏-24的灵感,但咱们自己搞了不少改进。
飞机采用双发布局,最大起飞重量28吨左右,能挂载6吨多武器,航程在1650公里到3600公里不等,取决于挂载配置。早期型号用的是涡扇9发动机,这是从英国斯贝MK202基础上仿制的,推力不算大,大概每台7.1吨干推力,加力12.5吨。这发动机决定了它的速度上限,最大马赫数1.7左右,在低空飞行还行,但高空高速追击就吃力了。
对比歼11,歼11是基于苏-27引进的,速度能到2.35马赫,机动性强,能做高过载动作。歼轰7的速度顶多1.7马赫,巡航速度0.8马赫左右,在实战中如果遇到敌方高速拦截机,容易被甩开。歼10它是单发轻型战斗机,机动性是卖点,鸭翼布局加上矢量推力,能拉9G过载,空中格斗时转弯半径小,翻滚灵活。
歼轰7的机动性呢?它更像轰炸机加点战斗元素,翼载高,转弯慢,最大过载也就6G左右,在狗斗中基本不是对手。这不是说它一无是处,而是定位不同,它是为载弹量设计的,不是纯空优机。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总共装备了大约240架歼轰7,包括早期型和改进的歼轰7A。歼轰7A是2004年服役的版本,升级了雷达和火控系统,能用激光制导炸弹和反舰导弹。到了2025年,这些飞机大多服役20年以上了,维护成本在涨,但空军没急着全退役,肯定有原因。
先说机动性。歼轰7的气动设计是常规布局,前掠翼为了低空突防好,但这也让高空机动受限。比起歼10的三角翼加鸭翼,歼轰7在超音速状态下操纵响应慢,飞行员反馈在模拟对抗中,容易被歼10从侧翼咬尾。
数据上看,歼10的最大爬升率每秒50米,歼轰7只有每秒30米左右,差距明显。速度方面,歼11用AL-31F发动机,推重比高,能轻松破2马赫,歼轰7的涡扇9推重比低,加力状态下也勉强到1.7马赫,在对海任务中如果需要快速脱离,速度不够就麻烦。
负载能力是歼轰7的强项,但跟专业轰炸机比也一般。轰6K最大起飞重量90吨,能载12吨弹,航程远超歼轰7。国际上,苏-34是类似机型,起飞重量45吨,载弹8吨,航程4000公里,歼轰7在这方面差一截。
俄乌冲突中,苏-34损失不少,主要因为低空突防时被防空导弹打,歼轰7如果上高强度战场,也得小心。电子设备上,早期的歼轰7雷达是机械扫描,探测距离80公里左右,歼轰7A升级到相控阵,但比歼16的AESA雷达还是老一代,抗干扰能力弱。
尽管这些缺点,歼轰7在当下还有用武之地。主要是在对海作战上,它能挂鹰击-83或鹰击-91反舰导弹,射程200公里以上,从后方发射,不用深入敌区。海军航空兵用它巡逻南海,监视舰船动向,必要时提供火力支援。
空军体系里,歼16是多用途机,数量估计400架左右,但生产速度有限,歼轰7能补位,分担对地任务,让歼16专注空优。训练方面,很多老飞机转为教练平台,新飞行员练挂载和投弹,成本低,不用总动新机。
另外,歼轰7的生存力靠低空飞行,地形跟随雷达让它贴海面飞,避开雷达网。这在台海或南海场景中实用,配合无人机侦察,能打游击战。改进型号加了电子战吊舱,能干扰敌方导弹,延长寿命。
空军在2020年后给部分歼轰7升级了数据链,支持与歼20联网,变身情报节点,虽然自己不打,但能传数据给先进机型。数量多是优势,200多架分散部署,能饱和攻击,敌方防空系统顾不过来。
从战略看,中国空军正转型,强调体系作战,不是单机性能。歼轰7虽老,但融入体系还能发挥作用。比如在联合演习中,它跟轰6编队,轰6远距离投弹,歼轰7中距离补刀。维护上,西安飞机厂有生产线,零配件充足,不像进口机那么卡脖子。退役计划估计是渐进的,到2030年可能剩一半,逐步换成歼16D或新轰炸机。
说到底,歼轰7不是顶尖,但性价比高。在预算有限时,它是可靠的补充。军迷常说,战争不是比单件装备,而是比整体实力。歼轰7的机动和速度弱点是事实,但用途在于填补空白,等新机上位。未来或许改成无人机母机,挂小无人机群,放出去侦察打击,这在国际上已有趋势,美国F-15在试类似。
痛点归痛点,但不能忽略进步。歼轰7从无到有,标志中国航空工业起步,现在虽落后,但奠基作用大。200多架不是摆设,是战备力量。假如冲突爆发,它能快速动员,数量压倒质量短板。空军思路是多层配置,高低搭配,歼20顶端,歼轰7底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