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映福建,探寻成语里的闽地传奇

我们来聊聊成语“天光云影”背后的福建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闽人(福建人)"朱熹"(1130年-1200年)。
"成语含义:" “天光云影”原指天空的光芒和云彩的影子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象,形容水天一色、互相映衬的美景。后来也比喻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指景物与心境融为一体。
"福建故事:朱熹与同安五老峰"
要理解“天光云影”,就不能不提朱熹与福建厦门同安的"五老峰"。
1. "朱熹与同安:" 朱熹是福建南平市建瓯市人,但他一生多次到访福建,尤其是在同安讲学、为官。他曾在同安任主簿,后又在此地创办白鹿洞书院(虽然主体在庐山,但他在福建的活动对其影响深远,且福建是他重要的理学传播地)。同安的山水风光,特别是五老峰,给了他很多灵感。
2. "五老峰的景致:" 同安五老峰,又名万寿山,是厦门地区著名的风景区。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就是五老峰下的"南普陀寺"。当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寺前的

相关阅读延伸:成语里的福建故事 | 天光云影

“天光云影”最早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比喻内心对外物的印象。

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游学莆田,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至莆田红泉书院(黄石文庙)、黄石毂城山国清塘上观书亭(濯缨亭)聆听讲道期间,观书有感而作《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在国清塘留有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观书有感二首》第一首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现“天光云影”。诗的大意是:眼前这块方形的池塘,就像是一面打开了的明镜。天色和云影映照在塘水里,还不停地移动着。这池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只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上不断流来。这一自问自答,从前两句方塘的形象中引出,亲切自然,天衣无缝,使末句所揭示的哲理毫不生硬牵强,令人不能不深为信服。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发布于 2025-08-19 13:13
收藏
1
上一篇:剑灵咒术师祝福风魂武器解析,独特造型与神秘属性揭秘 下一篇:天光云影映洛阳,白云山日出染金云海翻腾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