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探寻“沙漠之国”如何铸就粮食安全新篇章

这是一篇以记者手记形式撰写的关于“沙漠之国”粮食安全之路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
"记者手记丨“沙漠之国”的粮食安全之路"
"署名:[你的名字/笔名]" "日期:[记录日期]"
"开篇:黄沙下的生存智慧"
驱车穿越阿拉伯半岛的广袤沙海,烈日炙烤着大地,视野所及尽是连绵起伏的黄色。人们或许会惊叹于这极致的荒凉,却鲜少意识到,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下,正孕育着一个国家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命题——如何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沙漠之国”,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的命脉。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阿拉伯国家名称,例如:阿联酋或沙特阿拉伯]。作为以沙漠地貌为主的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贫瘠是这里的常态。历史上,粮食曾是这些国家必须依赖进口的“生命线”。然而,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粮食自给”或“粮食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刻在国策上的战略要务。今天,我想分享的,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我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关于这场“沙漠保卫战”的点滴。
"挑战:极限环境下的“粮”思"
初到[城市名称,例如:迪拜/利雅得],

相关阅读延伸:记者手记丨“沙漠之国”的粮食安全之路

新华社多哈8月11日电 记者手记|“沙漠之国”的粮食安全之路

新华社记者汪强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展览正在举行。展厅内,来自中东和其他地区、不同时代的饮食器具陈列其间,香料气息萦绕。

7月20日,人们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展览。新华社发(尼库摄)

但展览的主题并不止于对饮食历史的回顾,更展示了卡塔尔这个“沙漠之国”的粮食安全之路。正如策展人塔拉·德雅尔丹所说,展览还聚焦卡塔尔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17年断交风波以来,卡塔尔为发展本国农业所作的努力。

7月20日,一名女子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展览。新华社发(尼库摄)

民以食为天,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的卡塔尔,“吃”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卡塔尔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高温少雨、耕地有限,农业发展长期因此受限,全国九成以上食品曾经依赖进口。

2017年6月,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巴林和埃及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和“破坏地区安全”为由,宣布与卡塔尔断交,并对其实施制裁和封锁。卡塔尔方面否认上述指控。

突如其来的封锁让卡塔尔一度措手不及。此前,每天有数百辆卡车从沙特边境驶入卡塔尔,运送新鲜水果、蔬菜、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其他物资,而这些车流却突然中断。

虽然这场断交风波在2021年1月以和解告终,但它带给卡塔尔人的心理冲击至今未完全消散。许多卡塔尔人还清晰记得当年超市货架商品被抢购一空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卡塔尔社会更为强烈的粮食安全意识。

这是7月2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拍摄的一场关于饮食文化展览上的展品。新华社发(尼库摄)

危机之下,卡塔尔一方面迅速拓展新的进口来源,扩大粮食战略储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本土农业建设,沙漠农场、奶牛养殖基地等原本看似难以实现的设想,逐步落地成为现实。本次展览中提及的埃纳特·萨勒玛农场正是这一转型的体现。这处位于多哈郊区的综合农场如今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也已成为教育、体验和社区参与的重要平台。

7月20日,人们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展览。新华社发(尼库摄)

7月20日,人们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展览。新华社发(尼库摄)

卡塔尔《2030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设定了多项具体目标:到2030年,蔬菜、红肉和鱼类的自给率将分别提升到55%、30%和80%,乳制品和鲜鸡肉力争实现100%自给,同时农业用地生产效率将提升50%。

参观展览的本地居民法德瓦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几乎只能买进口蔬菜,现在货架上有了越来越多卡塔尔本地产的农产品。看到‘本地生产’的标签,我更愿意支持,也更安心了。”

发布于 2025-08-18 13:13
收藏
1
上一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洛川会议旧址焕新颜,苹果产业助力年入150亿 下一篇:数数果篮与菜篮里的第一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