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洛川会议旧址焕新颜,苹果产业助力年入150亿

我们来聊聊洛川,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又焕发着时代经济活力的神奇地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打卡洛川!课本里的会议地如何靠苹果年入150亿元"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腹地。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经济发展史上都占据着特殊位置的城镇。
"一、 课本里的会议地——洛川会议"
洛川最辉煌、最厚重的历史,无疑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紧密相连。这次会议是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最重要会议之一。
"历史意义:" "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的路线”。 "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这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全党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 "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 毛泽东当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统一了全军的领导。 "深远影响:" 洛川会议是党领导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为

相关阅读延伸: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打卡洛川!课本里的会议地如何靠苹果年入150亿元

新华社西安8月3日电(记者张思洁、郭洁宇)时入中伏,热风吹拂过黄土高原。行走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沟峁间,放眼望去,果园郁郁葱葱,套着袋子的苹果缀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

洛川,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北小城,如今以成熟的苹果产业闻名遐迩。但不少人知道洛川,是因为88年前在这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而今,洛川会议旧址的一孔窑洞中,通过一张张历经岁月洗礼的桌凳,记者眼前再现了当年开会时的情景。

洛川会议旧址(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洛川会议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召开的。”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刘云峰说,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这场在全民族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会议,也把红色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如今,洛川会议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学习历史、缅怀先烈。

走出纪念馆,53万亩苹果园遍布洛川的山梁沟岔,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洛川会议和洛川苹果,是我们的两张名片。继承先辈的红色基因,洛川人接续奋斗,浇灌出了苹果这一富民的绿色产业。”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去年,洛川县苹果产量约112万吨,全县约95%的农户种苹果、卖苹果。

苹果在当地“安家”的历史,正始于中共中央在延安工作时期。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引入西洋苹果苗木,到延安光华农场试栽。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骑着毛驴,从河南灵宝运回200株苹果苗。自此,苹果在延安落地生根并扩散开来。经过世纪之交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品种更新、技术升级,洛川的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

走进阿寺村的果园,浓浓的“技术范儿”扑面而来。在果农李亚民的矮化密植新式果园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田间,防雹网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银光。

延安市永乡镇阿寺村矮化密植示范园(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从前顶着烈日施肥、割草,如今行距变得开阔了,弥雾机、旋耕机轻松进场,每亩成本减少500元。”李亚民算了一笔账,自家7亩富士苹果今年预计收入20万元,占到全家收入的九成。

从田间地头的实践创新,到科研基地的技术攻关,洛川苹果的品质提升之路越走越宽。在槐柏镇贺卓村,洛川县苹果科技示范基地承担了近20个研究课题,关于品种选优、土壤改良的一场场试验接续开展。

“苹果品种好不好、水土服不服,先来这里试种,成功了再推广。”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李前进说,近年来,这里陆续筛选出了秦脆、华硕、鲁丽等适合洛川乃至渭北黄土高原推广的优良品种。团队还在探索省力化栽培方式,希望帮助果农减少疏花、套袋等环节的人工投入。

小小一颗苹果,映衬着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这片曾经的抗战后方,奋斗的精神依旧奔涌。

在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播秦军莉正举着红彤彤的苹果对着手机直播,“苹果个个‘有户口’、可溯源,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大家关心的农药残留、含糖量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好苹果要找好销路,数字经济是关键纽带。“我们在电商平台24小时不间断推广,配合冷链物流,带给消费者‘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体验。”该公司销售主管赵锋锋说,企业2024年果季销售额约1.5亿元,其中电商渠道占80%以上。

这是在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生产线(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在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变得清晰可见:引进世界苹果品种约600个、建成3500多种苹果种属基因库,让苹果这一传统水果发展“后劲十足”;搭建18万吨集中保鲜贮存库群,苹果从“卖一季”变成“卖四季”;引进纸箱厂、果醋加工厂、防雹网厂等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提升集群化发展能力……

“2024年,园区交易额超过45亿元,今年全面进入二期建设。”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李军民说。

久久为功,洛川苹果的名片越擦越亮,逐步成为洛川的支柱产业。得益于品质过硬,洛川苹果还多次“飞上太空”,供航天员食用。

小苹果变身“金果子”,帮助老区人民蹚出致富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老区人民传承先辈的坚韧与智慧,在黄土高原上不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发布于 2025-08-18 13:13
收藏
1
上一篇:传奇皇朝皇城争霸,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共谋天下霸业 下一篇:记者手记丨探寻“沙漠之国”如何铸就粮食安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