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1年4月,一个中国军事专家团抵达伊拉克南部的战场残骸区。
他们站在沙丘边上,脚下是被炮火撕裂的装甲板,旁边一辆69式坦克炮管歪斜、炮塔掀飞,驾驶舱敞开,像是被人匆忙抛弃的废车。
空气里还有一股焦油味,混着沙漠的干燥热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油箱满的,弹药还在,车门大开。”其中一位专家蹲下身摸了摸车体,低声说,“这不是被打爆的,是直接被扔了。”
没人说话。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复盘,也不是一次单纯的装备检查。69式坦克,曾是中国装甲部队的代表,几十年前的骄傲。
可到了这场战争里,竟变成了最先倒下的一批。
那时候,美军的M1A1主战坦克刚刚投入实战。
四十多吨的庞然大物,配备120毫米滑膛炮和新一代热成像系统,在夜间和沙尘暴中照样能“指哪打哪”。
而伊拉克的装甲部队,装备的正是这些从中国引进的69式。
伊拉克军方手里有上千辆69式,不少是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大笔采购的。
他们当时正在和伊朗打仗,对坦克这种重装备需求极大。
中国方面愿意出口,价格也便宜,一拍即合。
可谁也没料到,几年后这些坦克会在另一场战争里,被轻易摧毁,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来,69式也不是一开始就落后的。
它是中国在1969年定型的第一代主战坦克,脱胎于苏联T-54A,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产品,比如加装了激光测距、红外夜视,火控系统也经过优化。
那会儿正是中苏交恶的年代,中国军工必须独立搞研发。69式坦克的研发团队整整干了七年,有些人连家都顾不上,长期驻扎在内蒙古试验场。
定型那年,研发组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但到了1991年,这些技术已经太旧了。
战争开始那天是1月17日,代号“沙漠风暴”。
美军先是几十天的连续空袭,把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油库、指挥中心打成碎片。2月24日,地面战正式打响,短短100个小时,一切结束。
在这场被称为“现代战争样板”的战役中,美军的坦克部队几乎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
尤其是在“东线73号公路战役”中,美国第1装甲师在数小时内摧毁了伊拉克一个师的装甲力量,其中绝大多数是69式。
“他们根本没看见对方在哪。”当时一位美军坦克手在战后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们在2500米开火,他们的炮射程还不到1500。”
更要命的是,伊拉克军队的部署和战术完全不合时宜。
很多69式坦克被硬生生摆在沙漠开阔地上,没有掩体,没有伪装。
美军的A-10攻击机和阿帕奇直升机在天上像打靶一样一一摧毁这些目标。
甚至有不少坦克是被部队自己弃置的。
炮弹没用,油料也在,说明部队根本没准备战斗就放弃了。
“他们连夜战都不会打。”一位中国专家在现场看着一辆被炸开的坦克低声说,“红外设备连热源都锁不准,开火全靠经验。”
这种场面让专家组极为震惊。
不是因为装备被毁,而是因为这种毁法太不体面。
很多坦克压根没进入实战状态就被摧毁。
甚至连战术位置都没选好。
“这不是装备的问题那么简单。”专家组回来后写的报告里写道,“是体制、训练、组织、战术,全面落后。”
而这场考察,也成为后来中国装甲部队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从1992年开始,中国陆军在装甲部队建设上转向“信息化”和“体系化”,不再单靠单一装备性能。
研发重心也从69式这类基础平台,向更先进的96式、99式主战坦克过渡。
99式主战坦克在1999年正式列装,配备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和全自动火控系统,机动性、防护力和打击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部队训练方式也变了。
过去那种“演习式”的队列操演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模拟实战环境下的体系协同训练。
坦克兵不仅要开得动、打得准,还得会和步兵、炮兵、侦察、空军配合。
“真打起来,不是比谁炮大。”一名退役装甲旅旅长说,“是看你能不能在混乱中找到目标,能不能在夜里第一时间反应。”
这话听上去普通,但放在1991年的背景下看——那时候的伊拉克装甲部队几乎做不到。
后来,69式退役的退役、封存的封存,再也没出现在中国军队的主力序列里了。
伊拉克那边,即使后来重建军队,也不再使用这类坦克。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它了。
参考资料:
沈志华,《冷战中的中国与世界:1960-19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李抒望,《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陈舟主编,《中国军队大事记(1949-2009)》,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
Anthony H. Cordesman, The Gulf War: Strategy, Air Power, and the Challenge of Coalition Warfar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Stephen A. Bourque, Jayhawk! The VII Corps in the Persian Gulf War,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