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伙因学妹约定,毅然赴广西支教九载情深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和感人的故事!江西小伙为了信守对学妹的约定,毅然奔赴广西,并坚持支教长达9年,这体现了:
1. "信守承诺的品质:" 这是故事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都将当初的诺言放在了首位,用行动诠释了“一诺千金”。 2. "无私奉献的精神:" 支教工作,尤其是在相对艰苦的地区,需要极大的热情、耐心和奉献精神。他放弃了自己在江西可能拥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了为广西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3. "家国情怀:" 虽然是为兑现个人承诺,但他的行动也展现了青年一代服务基层、支持教育事业的担当和情怀。从江西到广西,跨越了省份,服务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流动和贡献。 4. "坚持的力量:" 9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毅力。他经历了环境的适应、工作的挑战、生活的艰辛,但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坚持本身就非常了不起。
这个故事充满了正能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激励着更多人去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如何对待承诺。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理想、责任和爱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细节,可以尝试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包含更多关于他的经历、感受以及支教带来的影响的故事。

相关阅读延伸:因为和学妹的一个约定 江西小伙赴广西支教9年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邓波 文露漪 报道

喜欢音乐的江西抚州小伙杨飞凡做了一件非常摇滚的事情。为了遵守与曾经心爱女孩的约定,他来到广西深山里的东山乡长洞小学支教,这一做就是九年。

“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也想带孩子们走出去。”虽然最终没有等来爱情,但他收获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以及在教学上无尽的感悟。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对话为爱情支教九年的支教老师杨飞凡,聊聊他的支教故事。

与心爱姑娘的支教约定

支教九年弹指一瞬,这一切开始于一个大学时的爱情约定。杨飞凡在大学时期认识了一位学妹,有着共同话语的他们,曾许下三个约定:支教、走遍中国、写歌给对方。然而杨飞凡的毕业让这三个约定搁置下来。

杨飞凡在支教学校弹吉他

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他来到北京做了两年传媒工作。2013年,25岁的杨飞凡得知了心爱的学妹将在广西读研究生的消息,正巧他又看到了广西招支教老师。于是,他来到广西正式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虽然最后杨飞凡没能和这位曾约定支教的学妹走在一起,他还是选择留在广西的大山里,“我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使命。”

“支教超市”

在广西做支教老师需要完全自费,从2013年开始,杨飞凡靠自己的积蓄做了两年支教。之后的几年里,他会每年花一半的时间外出打工攒钱,比如做驻唱、做销售,剩下一半的时间回到广西继续支教,“一年挣的五六万基本都花在支教上。”

在杨飞凡看来,自己不应该简单地教一些传统应试教育课程,“那些内容我可能不是专业的,我的更强项是教育研发能力、创新能力。”

2014年,杨飞凡开发了“支教超市”项目。他发现,课堂教育大多是理论学习,没有办法深入培养孩子的性格、人格。而社会的物资捐助方式又往往过于简单,“很多捐助给孩子们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孩子们拿到捐赠品不珍惜、好逸恶劳,给得少了可能还会抱怨。”

杨飞凡(中)和支教学校的孩子们

杨飞凡开始意识到,不仅要给孩子们物质帮助,还要给一些精神上的东西。而他所在的支教学校是寄宿制,学生们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参与实践活动。于是,杨非凡在学校宿舍里开起了“支教超市”。他把社会捐赠的物资分门别类,标好价格,又印制了校园流通“货币”,学生们可以通过课余空闲时间在超市工作挣取“工资”再购买或租借文具、玩具等等。

“支教超市的学生们‘做一休一’,工作一天后可以消费一天,他们在这里可以学会团队合作,学习基本的社会规则。超市的小经理也是学生担任,他们自己负责员工的招聘、任用等等。”杨飞凡介绍,到了项目推进半年后学生们就能自己完全管理支教超市了。

为走向“社会大学”铺路

支教超市的顺利运行也带了额外的“惊喜”,支教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团队协作已经可以代替老师自己组织学校活动,包括羽毛球赛、唱歌跳舞、理发活动等。

在支教超市火热背后,杨飞凡又有了另一种思考——让学生自己挣工资会不会是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

为了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杨飞凡又设立了“品德徽章”,给做了好事或勤奋的孩子颁发徽章,得到徽章的人在超市“购买”东西可以打八折。“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品德,凭这个徽章和你的品德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别人的尊重。”杨飞凡说。

现在,杨飞凡负责两个小学、两所幼儿园共1000多名学生,他们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教育。这和杨飞凡个人的经历很相似,在9年时间里,他也一直跟踪关注了其中几十个留守孩子的发展。

去年杨飞凡带领支教学校的孩子们到海口游学

让他感触很深的是,因为现实原因,有一些孩子最终辍学,但也没有放弃学习的精神,保持着非常良善的品德,“这让我知道,衡量一个孩子教没教好不是他的成绩、是否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自我成长能力,他们没办法在学校里读书,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也能好好学习。”

曾经的“留守儿童”杨飞凡成了带领山区孩子们“看社会”的杨老师。明年就是他支教的第1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杨飞凡打算自己筹钱继续带领孩子们“环游中国”,以后会将生活重心慢慢转移回家庭。未来,离开支教学校的他还会将和孩子们的相处故事、支教心得、教学创新项目等整理出书,让更多人看到支教背后的意义。

责编:孙 翔

审核:冯世娟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16 03:12
收藏
1
上一篇:英年早逝的XXXTENTACION,遗世之作,最后一张震撼人心的专辑 下一篇:漫步丹麦海岸,探寻“无尽之桥”的浪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