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态度,要么忍,要么狠,成就非凡人生

“人,要么忍,要么狠”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生存哲学,或者说是在特定情境下可能采取的两种极端应对方式。它强调了在困境或压力面前,个体可能面临的艰难选择。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
1. "“忍” (Rěn - Endure/Tolerate):" "含义:" 指忍受委屈、不适、不公平或困难,不轻易发作,保持隐忍和克制。 "情境:" 常用于描述面对强权、不公环境、人际关系压力、个人能力暂时不足或需要积累时机时的情况。 "目的:" 保存实力、避免冲突升级、等待时机、维持表面和平或为了更大的目标而牺牲暂时的舒适。 "风险:" 过度忍让可能导致自我压抑、怨恨积累、错失反抗或改变的机会,甚至被无限度地欺压。
2. "“狠” (Hěn - Be Ruthless/Aggressive):" "含义:" 指采取强硬、果断甚至不择手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突破困境,争取利益或地位。 "情境:" 常用于描述面对无法忍受的欺凌、需要迅速突破瓶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拥有足够实力和决心时的情况。 "目的:" 快速摆脱困境、争取最大利益、树立威慑、改变现状

相关阅读延伸:人,要么忍,要么狠

人物志


慈怀君说


三国烽火,阴谋诡谲。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躲避乱世生存的法则。


司马懿被拉入那个时代的权力漩涡,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身不由己。


世人皆称他作“冢虎”,形容他如猛虎一般,隐藏暗处,伺机而动。


司马懿从不是如曹操一般的乱世奸雄,他的一生都在摸爬滚打,苟且求生。


他之所以能笑到了最后,不仅因为他晓智慧,懂权谋,更为关键的是,他精通生存之道。


他以“诚”赢得曹操信任,以“忠”使得曹丕重用;又用“忍”胜过了诸葛,靠“装”骗过了曹爽。然后,以“进”为法,赢得天下。


隐忍不争,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睿智的谋略。


隐而不发,存世之道

司马懿,出生河内官宦世家,其父司马防共育有八子,因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世人称为“司马八达”。

因父亲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曹操对司马家格外恩待。

司马懿22岁时,曹操就曾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

若是他人得此机遇,定会幸喜异常。然而,司马懿偏偏拒绝了。

《晋书》说他因汉室衰微,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可当时天下,除了曹操,能称明公者,能有几人。

而司马懿身处乱世,又怎不想配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他只是明白,想成为能臣名仕,时机、能力、人脉、运气,自是缺一不可。

彼时,袁绍方败,北方未定,又因其父兄皆在朝中为官。司马懿首先要考虑的,便不是谋求自身发展,而是“存世”之道。等到最好的时机,再一鸣惊人。

他假称自己患有风痹病,卧床不起,骗过了曹操,而他这一躺,便是7年。

7年之后,北方已定,中原太平,曹操晋升为丞相。而这一年,得曹操谋主荀彧举荐,司马懿出仕为官。

有人说,司马懿浪费了人生中最值得奋斗的7年。可对司马懿来说,他要的从不是功绩,而是能让自己跃迁的踏板。

当时,曹操已有立接班人的打算,于是让司马懿与杨修去辅佐曹丕与曹植。而这一次任命,正合了司马懿的心意。

曹操的文官集团皆是颍川士族,司马懿知道无法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他把目光投入曹丕身上,愿做从龙之臣。

然而,世人皆传司马懿身具“狼顾之相”,日后必会弑主。这让曹操开始怀疑起司马懿来,开始处处提防。

但司马懿从未有过多解释。语千言,不如专一事。

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一心要用勤勉来消释猜忌。再加上曹丕的担保,司马家的品德,遂使曹操逐渐安心。

其实,司马懿的前半生并没有太多的阴谋算计,他谨言慎行,戒急用忍,只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

真正的强者懂进退、知荣辱。忍一时、退一步,留得己身,才能在未来的时候,海阔天高。

要知道,争强好胜永远是取祸之法,隐而不发,才是存世之道。



知而不争,保身之道

有人说,司马懿就是天生的野心家,从一开始就为曹魏做好了局。

可事实上,最初的他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的小角色而已。

他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郭嘉荀彧的格局深远。

他只是靠着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一次次的谋划,才让自己在曹魏站稳了脚跟。

曹丕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后迁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曹丕对他极为信任,两次御驾征吴,都让司马懿驻守后方。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不是信任,而是提防,怕司马懿势大,所以不愿让他领兵。

可事实却是,曹丕将司马懿,当做荀彧一般的谋主,留他在都城,自己放心。

曹丕曾下诏给司马懿说:“历史上曹参虽多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才更为重要。如今你留守后方,使我无西顾之忧。”

司马懿在后方,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之举,一直勤勤恳恳。西督蜀汉,东顾后勤,屯田储粮,兴修水利,广纳人才。

所以曹丕在临终时,才会任司马懿为顾命大臣,于曹真、陈群一起,辅佐朝政,并告诉太子曹叡:“勿疑这三位大人。”

新主即位,政权不稳,孙权谋得时机,率兵来犯。

司马懿临危受命,领军击退东吴来犯之敌,斩杀吴军将领张霸。后又当机立断,平叛孟达造反,保得曹叡政权安稳过渡。

在司马懿带兵期间,北征辽东,临危制变,剿灭公孙渊;南防西蜀,隐忍坚守,耗死诸葛亮。

那时的司马懿,声望已如日中天,甚至有功高盖主之嫌。

曹叡亦怕他因权生欲望,尾大不掉,急忙收回兵权。而司马懿依旧听之任之,交还兵符,低调行事。

其实,这些年来,司马懿一直都是依命而行,随遇而安。他从未主动去争过什么,抢过什么。

一路走来,他说自己没有敌人,只有朋友与师长。哪怕是宿敌诸葛亮,他也会在吊唁时,恭恭敬敬地称一声先生。

他能侍奉曹魏三代而屹立不倒,能历经帝王更替而保全自身,皆因他不争虚名,不问输赢。

从委屈求全到手握大权,是他的隐忍,也是他的耕耘。

因为他知道,成大事者争百年,而不争一息。



行而不让,进取之道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三日之间,诏书五发司马懿,特召他火速回京。

司马懿刚到白屋,一见诏书,大惊失色。连忙乘追锋车而回,400余里,一夜而至。

随侍从来到嘉福殿,看到曹叡病入膏肓的样子,司马懿老泪纵横。

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目视太子说道:“以后国家之事就托付给你了,我忍着不死,就是为等你,如今我也没有遗憾了。”

一时间,司马懿心痛难耐,泣不成声。

司马懿送走了三代帝王,除曹操之外,曹丕对他有知遇之恩,曹叡对他有国士之礼。

这两代帝王对他情深意重,将心比心,司马懿又怎能不为所动。

魏明帝驾崩后,曹芳年幼,政权便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

可是,曹爽早已不悦司马懿掌权,如今仗着自己即是顾命大臣,又是曹氏中人,便要夺司马懿权力。

他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并赋予他“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利。

然而,这种明升暗降的把戏,司马懿又怎会不知,索性韬光养晦,不问政事。

239年至249年,这十年间,曹爽独揽大权,打压士族,发展党羽。

他先征伐蜀汉,却狼狈而回;后抵御东吴,却接连败北。

哪怕如此,他依旧不知收敛。更为甚者,曹爽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朝中大臣颇感不安,希望司马懿来主持公道。可司马懿只是说:“且止,忍无可忍。”

但曹爽依旧担心司马懿,便派人去司马懿家打探。司马懿装病行事,身抖眼拙,耳不能闻,嘴不能张,粥流满衣。

曹爽以为司马懿已是命半气残,变得更为嚣张跋扈。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协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拜祭。

司马懿一反隐忍常态,当即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俗话说:“时机不到,行之不显;既以而为,行之不让。”

有的时候,机会没有来临,就不要刻意为之;而当机会来临,行动起来时,便不要忍让不前,踌躇不决。

司马懿虽然只挥了一次剑,就诛灭了整个曹爽集团,可他磨这把剑,却用了十年。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刻画成一个阴险小人,诡秘之主。

但在历史上,司马懿从没有心怀不轨,谋朝篡位。

司马懿歼灭曹爽,得到了整个士族的支持,他在朝廷,也是颇得人心。然而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向前再进一步。

曹芳为安抚他,任他为丞相,又加九锡之礼,他坚决不受。后又命他为相国,封安平郡公,他也没有答应。

尽管后世称他隐忍狠辣,但他一辈子都是曹魏手中的刀,只有在生命的最后才成为了执刀之人。

其实,人这一辈子,总是在跟着时代的潮流,亦步亦趋。

变怂、退让,也许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可我们不能一味屈从、得过且过。

可退,但不过退过底线;能怂,却不要轻易服输。

要知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从不在于取得了多少胜利,而是胜利之后,心态的变化。

也不在于他经历了多少失败,而是他承受了失败后,能否忍下来,然后触底反弹。

学会忍耐,明白胜败,这才是通往成功路上,最大的资本。


*注:配图来自pexels


*作者:琳小柒,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发布于 2025-08-13 12:13
收藏
1
上一篇:年度4大尺度电影盘点,血腥场面释放成人欲望,网友热议,这也能过审? 下一篇:严打行动,别放过儿童色情网站背后的罪恶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