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慈怀君说
司马懿被拉入那个时代的权力漩涡,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身不由己。
世人皆称他作“冢虎”,形容他如猛虎一般,隐藏暗处,伺机而动。
司马懿从不是如曹操一般的乱世奸雄,他的一生都在摸爬滚打,苟且求生。
他之所以能笑到了最后,不仅因为他晓智慧,懂权谋,更为关键的是,他精通生存之道。
他以“诚”赢得曹操信任,以“忠”使得曹丕重用;又用“忍”胜过了诸葛,靠“装”骗过了曹爽。然后,以“进”为法,赢得天下。
隐忍不争,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睿智的谋略。
隐而不发,存世之道 司马懿,出生河内官宦世家,其父司马防共育有八子,因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世人称为“司马八达”。 因父亲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曹操对司马家格外恩待。 司马懿22岁时,曹操就曾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 若是他人得此机遇,定会幸喜异常。然而,司马懿偏偏拒绝了。 《晋书》说他因汉室衰微,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可当时天下,除了曹操,能称明公者,能有几人。 而司马懿身处乱世,又怎不想配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他只是明白,想成为能臣名仕,时机、能力、人脉、运气,自是缺一不可。 彼时,袁绍方败,北方未定,又因其父兄皆在朝中为官。司马懿首先要考虑的,便不是谋求自身发展,而是“存世”之道。等到最好的时机,再一鸣惊人。 他假称自己患有风痹病,卧床不起,骗过了曹操,而他这一躺,便是7年。 7年之后,北方已定,中原太平,曹操晋升为丞相。而这一年,得曹操谋主荀彧举荐,司马懿出仕为官。 有人说,司马懿浪费了人生中最值得奋斗的7年。可对司马懿来说,他要的从不是功绩,而是能让自己跃迁的踏板。 当时,曹操已有立接班人的打算,于是让司马懿与杨修去辅佐曹丕与曹植。而这一次任命,正合了司马懿的心意。 曹操的文官集团皆是颍川士族,司马懿知道无法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他把目光投入曹丕身上,愿做从龙之臣。 然而,世人皆传司马懿身具“狼顾之相”,日后必会弑主。这让曹操开始怀疑起司马懿来,开始处处提防。 但司马懿从未有过多解释。语千言,不如专一事。 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一心要用勤勉来消释猜忌。再加上曹丕的担保,司马家的品德,遂使曹操逐渐安心。 其实,司马懿的前半生并没有太多的阴谋算计,他谨言慎行,戒急用忍,只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 真正的强者懂进退、知荣辱。忍一时、退一步,留得己身,才能在未来的时候,海阔天高。 要知道,争强好胜永远是取祸之法,隐而不发,才是存世之道。
行而不让,进取之道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三日之间,诏书五发司马懿,特召他火速回京。 司马懿刚到白屋,一见诏书,大惊失色。连忙乘追锋车而回,400余里,一夜而至。 随侍从来到嘉福殿,看到曹叡病入膏肓的样子,司马懿老泪纵横。 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目视太子说道:“以后国家之事就托付给你了,我忍着不死,就是为等你,如今我也没有遗憾了。” 一时间,司马懿心痛难耐,泣不成声。 司马懿送走了三代帝王,除曹操之外,曹丕对他有知遇之恩,曹叡对他有国士之礼。 这两代帝王对他情深意重,将心比心,司马懿又怎能不为所动。 魏明帝驾崩后,曹芳年幼,政权便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 可是,曹爽早已不悦司马懿掌权,如今仗着自己即是顾命大臣,又是曹氏中人,便要夺司马懿权力。 他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并赋予他“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利。 然而,这种明升暗降的把戏,司马懿又怎会不知,索性韬光养晦,不问政事。 239年至249年,这十年间,曹爽独揽大权,打压士族,发展党羽。 他先征伐蜀汉,却狼狈而回;后抵御东吴,却接连败北。 哪怕如此,他依旧不知收敛。更为甚者,曹爽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朝中大臣颇感不安,希望司马懿来主持公道。可司马懿只是说:“且止,忍无可忍。” 但曹爽依旧担心司马懿,便派人去司马懿家打探。司马懿装病行事,身抖眼拙,耳不能闻,嘴不能张,粥流满衣。 曹爽以为司马懿已是命半气残,变得更为嚣张跋扈。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协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拜祭。 司马懿一反隐忍常态,当即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俗话说:“时机不到,行之不显;既以而为,行之不让。” 有的时候,机会没有来临,就不要刻意为之;而当机会来临,行动起来时,便不要忍让不前,踌躇不决。 司马懿虽然只挥了一次剑,就诛灭了整个曹爽集团,可他磨这把剑,却用了十年。
*注:配图来自pexels
*作者:琳小柒,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