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美国对越武器禁运解除,两国关系未来走向解析

美国对越南的武器禁运自1994年美国通过《与越南关系正常化法案》并解除对越武器禁运令以来,已经持续了三十年。这一禁运的解除是基于越南在柬埔寨撤军、承认民主柬埔寨政府等一系列政治条件。然而,由于越南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对人权问题的关注,美国并未完全解除对越武器禁运,而是采取了一种“有条件”的解除方式。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的紧张,美国开始重新考虑对越武器禁运政策。2023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美国向越南出售武器,这标志着美国对越武器禁运的正式解除。这一举措被视为美国在印太地区加强军事合作、制衡中国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那么,美国对越武器禁运解除后,两国关系将如何发展呢?
"首先,军事合作将得到加强。" 美国将能够向越南出售更多的武器和军事装备,这将有助于越南提升其军事能力,特别是在海军、空军和防空系统方面。这将进一步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为美国与越南之间的军事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其次,两国关系将更加紧密。" 除了军事合作之外,美国还将加强与越南在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这将有助于两国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然而,两国

相关阅读延伸:解局:美国对越武器禁运解除 两国关系怎么走?

到访越南的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在河内宣布,全面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

解除武器禁运,在奥巴马访越之前就已传得沸沸扬扬,算是意料之中。美国媒体这样解读,武器禁运解除是美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最后一步。

只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美越关系的这一进展并不能被理解为越南选边站队靠向了美国,美越之间依旧存在一些较难化解的分歧。

【越南要用美制武器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22日晚抵达亚太行第一站:越南河内。

罕见的是,此次奥巴马将在越南停留三天。《华尔街日报》评价,美国总统很少花3天时间对一个国家进行访问,奥巴马这次访越证明美方十分注重改善与越南的关系。

不出媒体所料,奥巴马23日在河内宣布,全面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

解除禁运在美国国内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美国一些国会议员一直坚持要把对越军售与所谓的“人权问题”挂钩。

越南的武器基本以俄制为主,并无美制装备。美联社认为,即便禁运解除,越方也不会大量购买美制装备。禁运解除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代帆认为,解除禁运,对美国而言更多是展现一种与越南交好的姿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越南现在普遍使用俄制装备,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装备已属先进,不大可能迅速换装美制装备。

【还有分歧难化解】

奥巴马宣布解除对越南武器禁运,摆出了与越南交好的姿态。不过,新华社驻河内记者乐艳娜分析,当前仍旧有两道分歧横亘在美越之间。

第一是所谓人权问题。一方面,奥巴马在越南大秀亲近。另一方面,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15年国别人权报告把越南称作“独裁国家”。一些美国人声称,大约有100名越南“异议人士”受到监禁。

白宫在向媒体记者介绍奥巴马越南之行时表示,美国希望越南强大、繁荣和独立,也希望越南“尊重人权和法治”。

每次在美国人权报告出台后,越南从官方到媒体都会进行驳斥,认为越南近年来人权情况大有改善,政府尊重人权和法治。

奥巴马到达河内当日,越南刚刚举行完国会代表和各级人民议会投票选举。越通社说,投票率高达98%以上,如此高的投票率“证明全国各地,不分社会成分、宗教的所有选民已享有公民权利,并行履行好他们的责任”。

第二是双方在美国重返亚太问题上并不是十分合拍。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奥巴马借这次访越,推动越南在亚太再平衡里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乐艳娜说,越南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在大国之间寻求均衡,并利用多边机制提升国际地位。两国可能在南海等问题上加强合作,但越南不太可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实际意义有多大?】

2016年是奥巴马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有分析人士认为,去年是美越建交20周年,奥巴马避开了去年,选择在任期最后一年前往越南,这意味着在奥巴马看来,美越关系并非像他所展示的那样,是“重中之重”。

回顾奥巴马7年多任期,东盟10国中,只有越南、老挝和文莱没有访问过。今年除了越南,美国官方已经放出奥巴马将前往老挝出席东盟会议的消息。简单而言,对于奥巴马而言,此次访越是一次“补全”之旅,也是在为任期内的外交政绩圆满打基础。

奥巴马上任后比较重视与东盟之间的关系,把东盟看成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部分,希望拉拢东盟制衡中国。只不过,除了菲律宾阿基诺政府,东盟各国政府都不太愿意成为美国的棋子。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代帆认为,越南有可能与美国改善关系,但是不太可能完全倒向美国。

一方面,在越南国内,由于越战等历史原因,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反美声音;另一方面,中国是大国,也是越南邻国,与越南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联系,难以想象越南方面会舍近求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代帆说,在南海问题上,中越双方的确有分歧,越南方面更有可能把美国当作一张“牌”来打。但从大局来看,越南在大国间平衡自处的原则不会有太大改变。

【延伸阅读】老山前线中国士兵泡在水里与越军战斗

老山战场横贯中国云南边陲的国境线上,一条盘龙江将整个战区分割为老山和八里河东山2座战场。不少阵地都是敌我犬牙交错,我方一侧甚至能听见越军那边的说话和唱歌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老山战场绵延近百公里,越军占据地利,居高临下,我军阵地几乎都在敌炮火覆盖之下,有些阵地越军步枪都能打到。加之老山地处热带雨林,植被茂盛,灌木丛生,利于小股敌军窜犯,这就大大增加了该地区作战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比如某团2连据守的011、012、013、014这4座阵地,紧靠越军防线,像一把利剑直刺敌人胸膛(说白了就是一段突出部)。

由于对越军威胁很大,后者竭力对连接各阵地的羊肠小道实施火力封锁,特别是012到013阵地的500米“生死线”,45度的斜坡路直接暴露在敌火力网中,越军阵地上的直瞄火炮和高射机枪黑洞洞的枪炮口依稀可见。截至1986年4月27日,单是这条路上,我军就相继牺牲了5名战士。

某团7连阵地则由于遭越军长期炮轰,变得满目疮痍,山头被炸秃了顶,树木大都被削断了腰,山体遍布碎石焦土。不仅如此,敌我出于渗透与反渗透需要,还在山间小路两侧大量埋设地雷。由于经常下雨,山路泥泞湿滑,稍有不慎就可能踩上路边的地雷。

白天炮火纷飞,枪林弹雨,到了夜晚,漫山遍野的萤火虫像闪烁的繁星,美妙神奇的景象可令观者暂时忘却战争的恐怖。但老山战场的夜晚并非都这么充满诗意,先说越军偷袭。1986年4月26日晚21时许,2连7班战士张健在前面提到的014阵地负责警戒,突然听到阵地前有沙沙声,一回头发现40多名越军正分2路向阵地两侧摸过来。

张健马上抄起4颗手榴弹,左右开弓向敌人扔去,打得越军鬼哭狼嚎。这时,对面越军火力点的各式武器疯狂向他射击,赶来救援的战友则组织火力反击,我军炮火也迅速向敌人压过去。一仗下来,仅张健就毙伤越军14人,但他也不幸重伤牺牲。

在与越军长期较量中,我军官兵积累了不少宝贵战斗经验。比如遇到敌人偷袭时,能不开枪最好,而是先用手榴弹、迫击炮予以反击。这样的打法不易暴露目标,可以使敌人在夜间很难摸清我军各前沿哨所的位置,迷失进攻方向,从而乱作一团,仓皇逃跑。

再说老山的暴雨和洪水。某团9连驻守的阵地则因地势低洼,阵地上猫耳洞里被褥都是湿漉漉的,常常能拧出水来。一旦到了雨季,老山上空像是被捅了个大窟窿,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整个阵地几乎陷入汪洋中。

山洪也顺势爆发,裹挟着地雷疯狂地冲向路面,砸在通往阵地的公路和猫耳洞前的石头上,噼里啪啦地乱响。但是为了防止工事塌方,我军官兵还不能躲在猫耳洞里,而必须冒雨坚守战壕,整夜泡在齐腰深的水里。

最后说一下阵地上的动物和昆虫。老山老鼠很多很大,蚊子也很厉害,素有“三个蚊子一盘菜,两只老鼠一麻袋”之称。最要命的在于,这里的老鼠不怕人,夜间成群结队乱跑,特别爱光顾猫耳洞。

指战员睡觉时总有老鼠在身上乱窜,赶也赶不走,到最后战士们索性把衣服蒙在头上,任由老鼠在身上嬉戏。图为坚守猫耳洞的我军官兵在分享食物,他们即便吃饭休息时,也枪不离身,手榴弹码放在旁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老山的斑马大花蚊子更是出奇的多,叮在身上很快就是一个大红疱,奇痒难忍,部队配发的防蚊水分国产和美国进口2种,也只能管用2至4小时。

当地的山蚂蟥又黑又粗,寄生在腐臭的战壕积水中,一旦叮进肉里必须靠烟头烫才能滚下来。虽然不少指战员都光着膀子穿条短裤,但因环境恶劣,气候湿热,烂裆烂脚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2016-04-29 08:17:08)

【延伸阅读】5万韩军越战做炮灰?伤亡率高达26.5%

众所周知,韩国陆军效仿旧日军,编制也沿袭军团、师团、旅团、联队等称谓。被中国军队歼灭的那个“白虎团”(标准绰号是“飞虎”),其番号就是首都师团步兵第1联队,而首都师团也有个绰号叫“猛虎部队”或“猛虎师团”。但与别国部队军旗被夺或遭全歼就撤销编制不同,韩军不仅重建了“白虎团”,还将该部所在首都师团保全下来,继续留在陆军序列中。虽经此惨败,韩军却仍将前者视之为精锐的“标杆部队”。图为韩军首都师团步兵第1联队旗。

越战初期的1961年11月,韩国领导人朴正熙访美,主动向美国总统肯尼迪请缨,称“韩国有100万人接受过正规的反游击战训练”,可以帮助美军打仗。1964年3月,韩方又主动告知美驻韩大使,称愿派一支3000至4000人的部队支援驻越美军。同年6月,韩国应美方要求,向越南战场派出1个战地医疗队和1个跆拳道教官团(担任特种部队顾问),相关费用由韩国支付。

1965年1月26日,韩国国会批准向越南派出一支由工兵、运输部队及警备人员组成的2000人部队,因为这些军人不直接参战,故称之为“鸽子部队”。

与此前不同,美国不仅为“鸽子部队”提供了运输工具、军事装备、居住设施和工资、津贴,还承诺向韩国提供剩余农产品。也正是从这一次派兵开始,赴越韩军的雇佣性质愈发明显。

随着越战规模急剧扩大,从1965年开始,美国决心以经济利益诱使韩国派出更多军队参与越战。

同年5月17日,韩国领导人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华盛顿会晤,前者表示只要经济补偿令韩方满意,就会派兵。在接下来的协商中,韩方提出了一长串令美方吃惊和难以接受的条件——美国再次承诺保卫韩国、对韩军援不得削减、支持韩军现代化、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尽管韩方“狮子大开口”,但美国人最终还是答应了前者的几乎所有要求,仅具体款项就包括追加700万美元对韩军援和提供1.5亿美元开发贷款(约合当时韩国GDP的5%)。韩国则于1965年8月13日,决议派1个步兵师团(即“猛虎部队”)和1个海军陆战旅(“青龙部队”)赴越参战。

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仔细合计了一番,发现雇佣韩军当炮灰还是笔划算的买卖,遂于1965年底,第4次要求韩方增派部队,韩国领导人回复也很痛快:增兵没问题,给钱就行。

于是在1966年初,美韩又敲定了一笔新交易,以30亿韩元增兵开销、46亿韩元驻韩美军租地费、1000万美元“美国总统紧急资金援助”和担负1966至1971年韩国军费的75%为代价,换取韩军第9步兵师(“白马部队”及其支援部队(“十字城部队”)开赴越南。

1966年底,韩国又以获得4亿美元军援为条件,同意再向越南增派1个不满编步兵师。但因1968年1月21日和23日,青瓦台总统府遭袭、美国“普韦布洛”号间谍船在北方被俘等严重事件接连发生,韩国各界反越战情绪高涨,致使美韩这笔交易未成,韩方最终只派去一支人数不足3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其支援部队。

而在越战前线,美军指挥官不仅歧视韩军,还经常命令后者执行最危险的围剿任务。

从1964至1969年,韩国先后5次向越南派兵,总数近4.8万人,等于说当时韩军(总兵力60万)每100人中,就有8人赴越参战。

另据韩国官方统计,越战期间共有4687名韩军士兵战死、约8000人负伤,伤亡率高达26.5%。对此,连时任美驻韩大使温斯洛普·布朗都坦言,美方“并不把韩国人当回事,一心只想着压低价钱”。图为赴越韩军在水网地带执行搜剿任务。

那么,韩国换回了什么呢?有资料显示,韩国通过向越南派兵,所获直接外汇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并得到了美方提供的一大笔补偿性军援和经援。越战收入最高时能占到韩国GDP的3.5%、出口额的47.3%和外汇储备的43.6%。正是依靠这笔“血汗钱”,韩国才得以开启被称之为“汉江奇迹”的现代化进程。

(2016-04-13 08:05:29)

【延伸阅读】中国王牌军3小时突破越军红河防线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13军奉命从云南方向偷渡红河,突破敌人防线。位于云南境内中越边界的红河,宽160至210米,水深3至5米,流速每秒1.5米左右,河两岸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图为地势险峻的红河第一湾。

当时,越军黄连山省队192团部署在沿河南岸一线高地,妄图阻止中国军队渡河。上级赋予13军的任务是:突破敌红河防线,直插柑糖,歼灭越军345师,并吸引316A师来援,相机歼灭或重创该师。

要突破敌红河防线,首先要解决舟和桥的问题。13军过去曾组织部队武装泅渡嘉陵江(流速、宽度与红河接近),遂挑选了10名身强力壮水性好的侦察兵,趁夜色掩护先期进行武装泅渡红河的试验,但没有成功。

究其原因,在于红河上游每年1至2月天气寒冷,河水冰凉刺骨,加之在敌情顾虑下武装泅渡,官兵心情紧张,负荷重,容易抽筋下沉。此计不成,13军又采取过去用竹筏横渡澜沧江的老办法,但经过试验又失败了。原因在于红河附近出产的竹子皮厚、体重,扎成的竹筏浮力小,且易裂缝灌水。

2次试验失败后,13军改向熟悉红河情况的当地群众请教,并到七湾、八直、九道滩等地进行勘察,测量河水的流量、流速。经过10余次查访和周密的勘察、计算,发现红河的河湾处水面较窄,容易架桥,而有河滩的敌方水流相对平稳,容易登陆,宜于舟渡。

最后,13军确定在坝洒至瓦窑的地段上建立7个渡河点、5个架桥点。为使渡河确有把握,13军还在红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上,先进行橡皮舟、冲锋舟试渡,取得经验后,组织全军干部参观步兵营乘舟实兵渡河演习。

同时培训了使用操舟机和划桨的骨干,各师也利用驻地附近的河流和水库反复进行整团、整营的渡河训练,并对架设浮桥的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

按照计划,渡河战役发起后,13军先头部队4个步兵团、3个加强营和5个连,将在一夜间乘轻舟全部渡过红河。

舟桥分队则在2至4小时内,迅速架起5座浮桥,保证炮兵和后续部队全部渡河。在白天强渡还是夜间偷渡的问题上,13军通过走访边民400余人次、开设66处昼夜观察哨、组织26次偷渡侦察,获得了大量敌军情报,特别是摸清了对岸越军的活动规律——敌人白天前出到河岸防守,夜间龟缩到高地的工事里。

战前,13军还采取了一系列隐蔽和欺骗措施,包括:利用夜间清理各渡场的污泥,并进行伪装;在渡河的前一天晚上,将渡河器材秘密运送到渡口附近的密林中;实行无线电静默,通信联络一律使用有线电话;部队在行动当晚秘密集结,严格灯火管制;在坝洒开动2台拖拉机,以掩盖冲锋舟发动机的声响,欺骗麻痹敌人。

图为作战部队战前动员

与此同时,13军还做好了偷渡不成,则立即转为强渡的准备,炮兵部队提前测量了射击诸元,并与先头部队制定了步炮协同计划。

而且,越军用1个团的兵力驻守在长达40多公里的河岸防线上,防御间隙大,夜间驻守的据点离河岸也较远,我军如果趁夜色渡河,敌人不仅很难发现,还易遭我军分割围歼。据此,13军大胆制定了夜间渡河方案,不实施炮火准备,各先头部队秘密渡河,插入敌守军侧后,将之快速围歼,以确保舟桥分队安全架桥,掩护主力迅速插入敌纵深。

经过周密准备,13军先头部队一举夜袭成功,以突然猛烈的战斗动作,迅速夺占敌沿河要点,仅用3小时就突破了越军吹嘘能坚守6个月的红河防线,歼敌1000余人。

(2016-03-29 09:06:20)

发布于 2025-08-13 12:13
收藏
1
上一篇:第七十八集团军某旅“百战百胜第三营”,在国际维和战场谱写辉煌战绩 下一篇:刑侦剧巅峰对决,近三年佳作盘点,我是刑警第五,狂飙荣登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