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速成,矛盾速朽
最初看这部动画电影,就会单纯地认为,这是一部理解-突破-沟通-成长的励志故事。现在重看这部电影,父子之间的矛盾超越了生活琐事、性格差、代沟等基本层面,被拔高到民族与传统的高度。英雄父亲与无能儿子在“屠龙”这件关乎维京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居然能够达成瞬间和解。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传统的英雄或是拥有强健的体魄、或是有着过人的力量。博克岛的英雄老爹史图依克,看儿子小嗝嗝的眼神,就像在看一块难以雕琢的朽木。这少年瘦得像根豆芽,戴不动牛角盔,挥不起屠龙斧,在岛上几乎就是个不被主流价值所接纳的边缘化人物。英雄老爹出征前还在为这个“不争气的脓包儿子”唉声叹气,回来后就会以儿子“驯龙高考”的优异成绩激动到老泪纵横。如此深重的父子矛盾,就在男主在屠龙课程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后,态度来了个彻底改变。小嗝嗝从 “废物” 到 “英雄” 的蜕变,全靠编剧开金手指:碧翠丝苦练屠龙术,男主靠摸了摸龙鼻子就成了驯龙大师;父子隔阂深似海,一场空战就秒变 “爸爸的好大儿”。这就好比,吊车尾儿子与教授父亲吵架翻脸几十年,突然因为儿子意外考上清华,猛然间“冰释前嫌”。如同水火不容的父子情,在高考分数面前“水乳交融”。父亲代表的铁血传统,被儿子“温柔驯龙”的理念轻易折服。然而在现实中,谁也不信,朝对方扔条鱼干,就能和宿敌冰释前嫌。二、套路安全,惊喜全无
电影的开场就是从夜晚的维京村切入,刻画了龙族对维京的入侵。博克岛的屋顶被掀翻无数次,维京人饲养的美羊羊被恶龙疯狂劫掠。人族心心念念上百年,就是为找到龙穴,消灭恶龙。前一秒,人龙血海深仇,互相攻伐;夺粮之仇,丧妻之痛,下一秒,烧杀抢掠的龙族突然,万龙俯首,集体吃素。双方上百年的隔阂与仇怨,居然在恶龙始祖出现之后迅速消解。在这场世袭的血缘战争中,以另一方的“倒戈相向”中告终。当恶龙始祖张开血盆大口时,小嗝嗝骑着无牙仔向它发射闪电。人龙大战几百年,这仇怨,来得缓慢,去得突然。剧情像极了小孩过家家:前一秒互揪头发,后一秒分享糖果。男主一觉醒来,外面风和日丽。族人们彻底改变了与龙族对立的态势,屠龙技术转换为成了驯龙技巧。博克岛上野蛮人秒变“天龙人”。山更清了,水更蓝了,粮食和资源也突然翻倍了。龙也温驯了,人也和善了,社会和谐了,前途一片光明了。凶狠的龙族全部被族人驯服,岛上的每个人都有了专属坐骑。荒芜的海岛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龙和谐共处理念变为博克岛上的主流价值。好莱坞的故事,看似反传统,实则更狡猾。这是一个用弱者逆袭去包装旧英雄主义的套路。究竟是维京对龙族的渗透和利用,还是西方对东方的和平演变?三、英雄悖论:边缘人逆袭
在这部电影中,儿子以仁爱别龙对抗老子的暴力屠龙并最终取得成效,弱小者在战略战术以及行为方式上战胜了强大者:受伤后留下残疾的猛龙“夜煞”在龙族中乳臭未干之辈,然而它却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正义力挫龙中太岁“巨无霸”,弱势者战胜了部族强权,被统治者战胜了统治者,非主流压倒了主流,善良战胜了邪恶,可谓为皆大欢喜,完全符合观众的期待心理。好莱坞在打破了 “肌肉即正义” 的英雄模板之后,却掉进另一个套路:“非主流必成王者” 的逆袭爽文。这哪是打破常规?分明是好莱坞开了 “圣母光环” 的外挂。以小胜大、以善压恶,成了好莱坞的新型叙事策略。现实里哪有这么多逆袭?幸亏男主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不然连“驯龙大学”的门槛都不到。说到底,电影里的男主,不过是流水线生产的 “叛逆型英雄” 2.0 版本。男主的成功路径毫无意外,如同被驯化的夜煞龙——野性尽失,温顺地服务于英雄诞生的预设结局。当银幕上维京人与龙族欢庆和解,现实世界的战火却无半分止息。伊朗的孩子仍在蜷缩在防空洞,加沙的孩子依然挨饿受冻。仇恨从来不是靠几句台词,几条鱼干就能驯服的恶龙。艺术如果只能提供止痛的幻觉,便是对苦难的轻佻背叛。驯服一条龙需要一堂速成的驯龙课程;
驯服一段仇恨却需要几代人赴汤蹈火的勇气。当电影用童话逻辑为世仇按下快进键,《驯龙高手》真正驯服的,或许是观众对复杂世界最后一丝清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