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韦帕”擦过潮汕那一下,像故意绕开熟人,扭头直扑菲律宾。
往年这时候,东大的运输机早把成吨大米、帐篷、净水片卸在马尼拉机场,今年跑道却空得出奇。
菲网友在X上刷屏:往年第一个到的邻居,今年影子都没见。
评论区里,东大网友没客气——“飞机检修,俩月后见”“粮食拿去填海造岛了,结实得很”。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火药味。
真要说检修,民航货运确实排班紧,但远没到“两个月飞不了”的程度;填海更是段子手借题发挥。
真正让货舱空着的,是另一条更粗粝的逻辑:东大不想再当“随叫随到的提款机”。
过去十年,只要菲律宾挨风灾,东大永远是最大金主。
2013年“海燕”那次,帐篷能铺满半个塔克洛班市;2021年“雷伊”过后,连偏远乡镇都收到了中国工程师带来的净水车。
可镜头一转,补给船刚卸完货,菲议员就在国会里把“中国援助”说成“渗透工具”,社交媒体投票里九成人喊“别要他们的糖衣炮弹”。
这种翻脸速度,比台风转向还快。
马科斯上台后,剧情更直白:新增四个美军基地、美日澳联合演习、把东大援粮直接搬上美舰,连运费都省了。
东大官媒没拍桌子,只是把原本写着“紧急援助”的航班改成了普通货运,舱单里大米换成榴莲。
民间情绪更干脆——“农夫与蛇”刷屏,一条高赞留言说得好:“我们不是不会同情,只是不想再把同情喂成子弹打回来。”
于是,今年台风三连击,菲律宾水漫马尼拉,31条人命、627万人受灾,欧盟27国凑了150万欧元,美国两架C-17运来25万美元矿泉水,还不够油钱。
小日子倒是给了500万美元,被菲媒夸成“雪中送炭”。
东大没动静,不是没能力,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自家网民。
外交部发言人被问到“是否援助”时,只回了句“正密切关注灾情”,潜台词大概是:先让民意跑一会儿。
有人担心这会损了“大国形象”,可“形象”二字早被菲律宾政客自己撕得七零八落。
东大这次选择沉默,反而让“援助不是义务”成了共识。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14亿人还有自己的窟窿要补。
台风年年有,剧本可以重写:想要帐篷,先学会别把帐篷说成特洛伊木马;想要大米,至少别让大米出现在美军的甲板上。
否则,下一次风神拐弯,邻居家的仓库大门依旧关得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