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禁“e”之谜,这位作者为何甘愿自虐?

我们来尝试用不含字母“e”的词语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写作者为啥总想折磨自己?他是不是有啥怪癖?或者是在挑战啥极限?也许是为了证明啥,或者就是单纯喜欢痛苦?搞不懂啊!

相关阅读延伸:全书不准出现字母“e”!这个作者为啥总想折磨自己?

1969年,一本奇书横空出世。


这本法语长篇小说名为《消失》(La Disparition),作者是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这本书奇怪的点在于,在长达300多页的全文里,从未出现过字母“e”


在法语写作中,字母“e”不可或缺。不使用“e”意味着整部小说中不能出现“我”(je)、“不”(ne)、“男人”(homme)、“女人”(femme)等一系列单词。这种近乎“变态”的限制,使佩雷克只能使用剩下约八分之一的法语单词。如果这么说有些抽象,可以试想让一个东北人一天不说“整”,或是让一个北京人一天说话不吞音。


不说“整”,有多难?


佩雷克为什么要在“e”上做文章?他其实是在故意“为难”自己。


佩雷克与他的“无e天书”丨Le Point


卷自己,也卷翻译


佩雷克在《消失》中使用的这种“无e”写作限制被称为“避字”(lipogramme),即写文章时不允许使用一个或几个字母。而他选择使用这种方式并不是突发奇想。


《消失》讲述了一个黑色侦探故事。故事里,一群朋友接连消失,警察对此却束手无策。而不存在的“e”又让这本书多了一些鬼魅:消失这件事既表现在故事的内容上,又隐藏在文字的技巧之中。全文无“e”也象征着角色走向毁灭的结局



据说,佩雷克为了提醒自己不让“e”出现在文中,将一枚大头针粘在了按键“e”上。他或许没有想到,这种“限制创作”不仅为难了自己,也在为难其他翻译家


对于翻译家而言,如果翻译时只考虑内容而忽略 “无e”特点,全书将韵味全无。但若想保留这个特点进行翻译,这难度算得上是“翻译完就拿奖”的等级了。


在《消失》出版26年后,终于有人做到了这件事。美国翻译家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在不用“e”的前提下,将全书翻译成了英文(A Void)。吉尔伯特也因此获得了第二年的斯科特·蒙克利夫翻译奖。


英文译本封面图由很多“E”组成“A VOID”


此后,《消失》其他语种的翻译也陆续出现:西语版翻译没有字母“a”,日语版翻译没有“い”段假名(即没有“i”音节),俄语版翻译没有“o”……


然而,消失的“e”只是开始。几年后,佩雷克又在另一本书《重现》(Les Revenentes)中让“e”重现:这本“反向之作”里,元音只用到了字母“e”


佩雷克并没有满足于“避字”这件事,更加怪异的写作限制出现在后来的作品中。


打破文理界限


1978年,佩雷克出版了《人生拼图版》(La Vie mode d'emploi)。在这本书中,近乎变态的“限制”从文学领域扩展到了数学领域


书中所有故事都在同一幢楼房中展开。在构思故事时,佩雷克画出了楼房平面图,所有的楼层与房间分布如棋盘一般有10*10个方格,房客名字被悉数填入其中。


他将故事的起点设置在四楼楼道。而接下来,故事的顺序便按照国际象棋中“骑士” 的走法(即类似中国象棋中的“走马”)一步步展开。这种写作限制暗含了一道“骑士之旅”数学题:如何在一个国际象棋棋盘上按照 “走马”规则,遍历每一个方格而不重复?


《人生拼图版》故事写作顺序遵循“走马”规则丨Farisori/WikiCommons


除“骑士之旅”外,《人生拼图版》中还用到了“希腊拉丁方阵”。方阵每一格由两个字母配对组成,且每一行、每一列都不会重复。佩雷克用这种方法,将家具、器物、颜色、历史事件等42个项目编成“元素库”。简单点说,佩雷克对不同元素进行不重复的组合之后,组成了每一章不同的搭配与故事


图1:一个希腊拉丁方阵,每格内由一个希腊字母和一个拉丁字母配对。

图2:在实际写作中,佩雷克使用了42 行列表中的不同元素,并用更大的表格分配这些元素

图3:以元素“地点”和“时代”的排列组合举例,每一格中分别是 章节数(chap.)、时代(大写字母)、地点(小写字母)


如果说“避字”还算是一种文字游戏,那国际象棋和数学方法显然不属于文学范畴。但这些限制都被佩雷克融入了写作规则……他为什么沉迷于这些“奇葩规则”之中?


这就要提到一个略显晦涩的名词——“乌力波”(Oulipo)。


极限写作规则:乌力波


“乌力波”(Oulipo)是 国际写作团体“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的缩写。不过,组内成员更倾向于称这是一个“研究实验性文学的研究组织”。这不仅因为团队内有不少画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也和他们如同理科实验一般的写作方法有关。


他们将音节、词汇、句子乃至文章、诗歌,进行各种分析、运算和推演,发现或设计了多达149种(截至发稿)文学结构、形式和限制。这正如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勒利奥内(François Le Lionnais)提出的目标:“发现新结构,并为每个结构提供一些例子”。


雷蒙·格诺的《一百万亿首诗》,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语句使其成为一本“诗歌制造机”丨davideaversa.it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限制,还有比较经典的一些案例:


相同字母异序词(Anagramme)


J·K罗琳曾在小说《哈利·波特》中使用过一种文字游戏:如果将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这个名字中的字母重新排列,就变成了“我是伏地魔”(I am Lord Voldemort)。


这便是相同字母异序词的用法。写一个单词(或句子),然后将所有字母重新排列以形成下一个单词(或句子)。


更为极端的案例就是“相同字母异序诗”(Poésie anagrammatique),这要求诗歌的每一行都要使用相同的字母。


如今,也有一些类似“多字母求解器”的网站可以帮你查找相同字母异序词。但怎么巧妙地使用这些结果,依然是个困难的问题。


“文学定义”法(Littérature définitionnelle)


“文学定义”法有点类似小时候语文课的扩写。写一句话,然后用定义替换掉每个实词,并做适当修改以使句子保持连贯。


例如,我们写:一只猫在喝牛奶


在进行“文学定义”限制后,这句话就变成了:一只面呈圆形,脚有利爪,行动敏捷,会捉老鼠的哺乳动物在饮用母牛的奶水


“N+7”法


先写一个句子或一首诗,然后将这段文本中所有名词替换为字典里其后第7个名词。这样的替换在大多数时候会产生让人困惑的语句,但有时却能体现结构本身的力量。


比如将歌著名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进行N+7后,画风就很奇怪:


原文: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N+7:Laboratory is praise(实验室就是赞美)


不过有人尝试直接把一串N+7、N+14、N+21……的句子连在一起,写成了一首诗。


如果你想试试,网上也有各类N+7机器可以使用。说不定你就可以“偶遇”一些精巧的句子。


一场有趣的游戏


不同的规则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让人难以捉摸: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用各种方式“为难”自己,正是“乌力波人”的乐趣所在。


“乌力波人” 致力于探索各种语言结构与形式,希望“为创造力提供辅助”,为文学找寻新出路。他们认为文学并不依赖于潜意识与灵感,而是依赖于理性与规则。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总共有三层约束:第一层是文字的约束,也就是作品必须以文字写就;第二层是文类的约束,是诗歌还是散文,是说明还是记叙?最高层就是“乌力波人”想要去探索的,人为对语言文字的约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乌力波人在写作时,是将约束作为原则而不是手段在使用了。如果把文学约束比作是食材,将写作比成做菜的话,我们一般的写作就像是为了做菜来挑选各种食材;而“乌力波人”的写作更像是之前电视上经常放的“厨神挑战赛”,一定要在规定食材的条件下去制作一道菜。


怪不得有批评家将“乌力波人”看成一群偏执的疯子。他们结合各种“矛盾”于一身,严谨而疯狂,拘束且自由,克制又放纵。


毫无疑问,乌力波作品极其标新立异。但我们不必“神化”这些实验,过度吹捧它们的技巧;也不必因其古板或疯狂而过度贬低它们的意义。正如共同发起人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所言,乌力波重在“有趣味”。


或许,你可以把这样的文本当做一场游戏。也正如乌力波作者这样评价自己:“必须建造他们计划逃脱的迷宫的老鼠(un rat qui construit lui-même le labyrinthe dont il se propose de sortir)。”


参考文献

明珠. 文学·边界:"乌力波"的限制写作. 外国语文, 2021,37(3):58-63.

James, Alison. 2009. Constraining Chance: Georges Perec and the Oulipo.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9

Polizzotti, Mark. 譯者的難題:美國翻譯名家的9個工作思考. 商周出版

A Void.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_Void

郑峥. 《人生拼图版》的叙事策略探析. 2021.

Bénabou, Marcel. History of Oulipo. Oulipo.net. https://www.oulipo.net/fr/historique-de-loulipo

Queneau, Raymond. “Potential Literature”, Letters, Numbers, Forms. Trans, Jordan Stump,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7.

中国乌力波(编). 乌力波.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OULIPO, La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 ed. Gallimard, 1973.

Les Revenentes. Wikipedia. https://fr.wikipedia.org/wiki/Les_Revenentes

Bénabou, Marcel. &Roubaud, Jacques. What is Oulipo?. Oulipo.net. https://www.oulipo.net/fr/oulipiens/o

Georges Perec-"La Vie mode d'emploi" Cahier des charges. http://escarbille.free.fr/vme/?lmn



作者:Diana Artenis

编辑:Luna、Owl


一个AI

感觉《季姬击鸡记》和《施氏食狮史》这种同音文与乌力波的理念也不谋而合。你有没有什么类似的创作?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发布于 2025-08-11 10:13
收藏
1
上一篇:搞趣网揭秘,橙光游戏冷艳师尊是反派攻略,轻松攻略反派结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