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从“三线”布局到“三区”战略——西部转型发展新篇章

这标题“从‘三线’到‘三区’——四川为西部转型探路”点明了四川省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并突出了其在引领中国西部发展转型中的探索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标题:
1. "“三线” (The "Three Lines"):" 这通常指的是四川省过去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可能涉及或强调的某些“线”状或带状区域。历史上,四川的工业布局、战略防御、或经济发展重点可能形成了某些具有“线”状特征的区域(例如沿铁路、公路、河流或特定的经济带)。 更具体地,虽然“三线建设”特指上世纪60年代的国防工业建设,但其留下的影响,如部分工业基地、城市分布等,可能仍然是理解四川区域发展格局的一个参照点。这些区域可能具有工业基础、特定资源或历史印记。 从发展角度看,“三线”时期可能更侧重于资源开发、重工业布局和战略支撑,其发展模式可能相对单一或受到历史条件限制。
2. "“三区” (The "Three Zones"):" “三区”通常指四川省当前或正在推动的更现代化、更综合的区域发展格局。这通常是基于最新的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发展战略提出的。 根据四川省的官方规划(如《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

相关阅读延伸:从“三线”到“三区”——四川为西部转型探路

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 题:从“三线”到“三区”——四川为西部转型探路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江毅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辟“三线”建设大后方,到今天站上改革开放前沿,西部大省四川按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陆自贸区、国家级天府新区“三区”联动模式,为新时期西部转型升级、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探索新路径。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这里一跃成为我国国防军工科研主要基地。

时迁势易,当今的中国面对新常态考验,迫切需要找到转型升级之路。秉承“三线”建设精神的四川,再次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2015年,正是依托“三线”建设打下的雄厚基础,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台阶的四川主动请缨,成为全国唯一以军民融合为突破口的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不到两年,四川就梳理出21条可在全省推广的全创经验,其中包括军民融合在内的8条经验近期有望在全国复制推广。

今年4月获批的四川自贸区肩负159项改革任务,挂牌伊始就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220项涉企审批“一站式”通关。在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过程中,省市两级政府更是主动向手中权力开刀:四川省减少逾五分之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成都市一口气砍掉298项“五花八门”的证明。

“西部内陆地区正从单纯的依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转向全面激发经济内在活力,改革动力空前。”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

身处内陆曾是四川发展的最大短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共识,地处历史上南北丝路交汇点的“天府之国”迎来了“向西”“向南”开放黄金期。

从设立之初就定位在“一带一路”开放前沿的天府新区,日益吸引着全球投资创业目光,入驻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7家。最初被大熊猫吸引而来的荷兰青年博思马,开发出“熊猫博士餐厅”App得到了世界各地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泸州港,1年60万标箱在这里进出,昆明、昭通、六盘水、武汉、南京,越来越多的省外企业选择泸州港。270多公里外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长长的列车被小山般堆积的货箱遮得看不见身影。随着两大港口纳入自贸区,上海—泸州—成都—中亚、欧洲,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新丝路正加快形成。

“三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快了四川发展动能转换: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突破1.6万亿元,实现5年翻一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50%。

从“三线”到“三区”,四川半个世纪的演变正是中国国情的浓缩:这里既有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被视为“中国贫困角落”的边远民族地区。如何在底子薄、欠账多的后发展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转型考题?“‘三区’建设是时代赋予四川的历史使命,四川的探索对西部转型升级、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有重要意义。”汤继强说。

发布于 2025-08-11 09:13
收藏
1
上一篇:寓教于乐,培育小天才,精选教育类应用推荐指南 下一篇:你真的了解游戏吗?深度解析,是时候认真看待游戏的力量——21读书深度解读